Omega Railmaster 絕非磁中物

香港鐘表品牌 H.I.D主理人作為創立於1848年的歷史品牌,Omega過去一個世紀曾生產過許多手表,更有不少標誌性的表款,故此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品牌一直非常注重建基於這些歷史經典型號,設計和開發出現代產品。 目前市場焦點主要集中於運動型腕表,意味著 Omega 重新開發其現代經典系列時,也重點朝著這個方向著墨。從 1950 年代後期開始,Omega 已開始設計和開發運動型腕表,最具標誌性的型號之一是 1957 年推出的「Railmaster」。同年,除了 CK2914 Railmaster,還有 CK2913 Seamaster 300 和著名的 CK2915 Speedmaster,這三款型號用途不同,但它們卻有著一個共同的設計元素,那就是Boardarrow箭頭時針,這也成為了三大系列的標誌性設計。Omega Master 系列三部曲中的每一款腕表,均從設計角度試圖滿足特定的需求,例如 Seamaster 300 系列旨在為專業潛水員提供更好的深潛能力;Speedmaster 系列專為賽車手或需要測量短時間的人設計;與此同時,Railmaster 系列專為在電流或強大磁場附近工作的專業人士設計,配備特殊的防磁外殼。然而,當年的 Railmaster 因缺乏像 Seamaster 的防水功能,或 Speedmaster 的計時功能,結果賣得不太好,所以今天 Railmaster 反而更稀有、更具收藏價值,成為深受收藏家追捧的款式。另外 Railmaster 的出現,正正是 Omega 對市場上其他防磁腕表的某種回應,抗衡 1954 年發布的 Rolex Milgauss 6541 和 1955 年發布的 IWC Ingenieur 666。 磁場是影響腕表準繩度的主要原因之一,隨時影響著機械表內部的游絲。如今磁場更是無處不在,對腕表的走時造成嚴重破壞,例如經常旅行或在某些領域(例如醫學或科學專業)工作的人,腕表尤其容易受到磁場傷害。以往防磁腕表的主要特點,是在外殼內部加裝軟鐵籠形成屏障,確保機芯免受磁場干擾,不過時移勢易,當時這樣做只是因為缺乏創新物料的技術,現代科技進步,腕表大多利用獨特物料製作游絲,強化對機芯的保護。Omega Railmaster 以防磁功能聞名,問世於 1957 年,生產期偏向短暫,僅於 1963 年便結束。由於其生產周期短暫導致產量有限,或許它是當今三部曲中最具收藏價值的作品之一。Omega 近年不乏重塑Railmaster的作品,比如於 2003  年發布了一款名為 Railmaster Co-Axial Chronometer 的新版本,但該型號最近也已停產;2012 年,Omega再發布仍在生產的 Railmaster XXL Chronometer。 若論最能惹起話題的例子,不得不數 2017 年為紀念系列誕生 60 周年而設的特別版,當時 Omega 重新推出了上文提及過誕生於 1957 年的腕表三部曲復刻版,其中包括限量版雙殼設計的 Railmaster,建基於 1957 年元祖的設計,同時揉合現代技術生產,採用歐米茄全新 Cal. 8806 Master Chronometer 機芯,最高可抵禦 15,000...

Continue reading

電子表也有收藏價值

香港鐘表品牌 H.I.D主理人站在鐘表收藏角度,一直以來慣常收藏的鐘表產品,大眾一般視線只會集中在機械制式的腕表身上;至於電子制式腕表,很多時候都會被人忽略、不被列入考慮之列。原因很簡單,一來是維修問題,二來電子表一般都是大量生產,以罕有度衡量,便少了一份收藏誘因,再加上電子表本身被認定缺乏了人手打磨裝嵌等傳統工藝,更加令它們的收藏價值下降。但實情是,由電子表首次於上世紀中面世以來,也曾經有一些具備收藏價值和條件的款式,值得我們多加留意,甚至考慮作為收藏品清單之列。個人認為,在七、八十年代生產的一些Omega型號最值得注意,皆因在這短短十多二十年間,正值電子表最興旺的年代,款式不單新穎,機芯設計也以突破性的方向研發,故此不少款式無論機芯設計或功能皆極具獨特之處,相比近代的電子表產品,絕對多了一份代表性;亦即是說,一些來自這個年代的電子表款式,除了是今天電子表的始祖,也可說是獨一無二、有著自家特色的收藏品。先以Omega於七十年代首次發表的MegaQuartz系列為例,其時正值電子表開始在鐘表市場崛起的年代,各大品牌包括Rolex、Patek Philippe等都爭相研發能夠提供更精準報時的電子表,其中Omega的Cal. 1500系列機芯就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包括最為人熟悉的星座Constellation Marine Chronometer 款式,腕表配備極高頻率的機芯,不光擁有甚具代表性的外形,而且它迄今仍然是Omega 最精準手表的紀錄保持者。這個Cal. 1500系列機芯,當年主要安裝於不同型號的星座系列腕表身上,主要以長方形為主,也推出過少量另類形狀款式,據了解也有一些極少量的prototype 流入了民間收藏家手中。此外,同期亦有另一台MegaQuartz的Cal. 1300高頻率機芯,準確度優化至每月誤差不多於5秒,一般裝配到海霸Seamaster系列身上。技術上,這系列機芯透過電流令石英材料產生高頻率震動,取代機械表的擒縱系統劃分機芯指針行程,可非常精準地細畫出每一秒時間內的的震動次數,藉此提高機芯運行的細緻度。相比機械機芯最高的5Hz震頻(每秒震動10次),MegaQuartz機芯的2.4MHz能夠大大改善每一秒行程的精準度,從而改善整體腕表的準確程度;相反,基於機械機芯因為結構上無法在高頻狀態下持久耐用,怎樣改變也無法突破高頻率的界限。 收藏這一類電子腕表,其實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首先是維修問題,由於生產日子久遠,零件欠缺,購買時先要確保機芯處於良好運作狀態;其次是電池問題,但這些Omega款式的優勢,在於他們的電池屬常見款式型,比較容易買到,而為了保障機芯可以良好保存,必須定期更換電池,或在長時間不佩戴的情況下將電池取出。另外就是這個年代的電子表,由於內含機械組件,所以亦需定期保養確保機芯能夠處於最佳狀態。

Continue reading

從奧運到冬奧

香港鐘表品牌 H.I.D主理人作為奧運大會官方指定計時器,Omega幾十年來一直有為奧運會推出特別紀念版產品,今屆奧運剛於八月圓滿結束,接下來便是明年2月在北京舉辦的冬季奧運會。Omega過去亦會在冬季奧運期間,推出特別版腕表紀念這個每四年一屆的冬季盛事,今次就揀來一些比較有趣的款式重溫。首先是一款來自2010年冬季奧運的Seamaster系列款式,採用原有的Seamaster潛水表作為基礎,把藍色主題改為以紅及白兩色配襯。純白色表面突顯冬季奧運雪地主題,再把原有的可旋式外圈改為紅色,令腕表有著一種非常強烈的對比效果。再在秒針位置加入奧運的五環標記,令其更具代表性。值得一提的是這款特別版採用了品牌研發多年、能讓機芯耐用程度大大提升的Co-Axial機芯,令這款原本比較普通的Seamaster變得更加珍貴。接下來是於2018年冬季奧運會期間推出的一套五款Seamaster系列自動腕表,自從1932年開始第一次成為奧運會官方指定時計之後,這一年Omega已經是第27次擔任大會指定時計,在長達86年的合作關係中,Omega亦為奧運生產過不少紀念版本款式。這款奧運紀念腕表仍然以最能突顯出奧運精神的五色元素作為設計基礎概念,不過就改為一分為五的腕表主色調,每種顏色均注入皮帶和表盤細節突顯五環元素。這一套五款的Seamaster設計上採用了類似Speedmaster外形的經典款式外殼,最大的特色便是其表盤設計,採用了1976年滿地可奧運計時器上所採用過的黑白兩色袋表設計,而這種黑白兩色表盤的構思,亦曾出現在四、五十年代的一款雙秒追針計時袋表上,令這個2018年紀念版系列的外觀,更能突顯一份歷史價值。而同樣地,這系列腕表也採用高級的專利8800 Co-Axial Master Chronometer自動機芯設計,配以透明底蓋,讓機芯底部一目了然,可以欣賞運作情況。同一年,亦即是上一屆冬季奧運會期間,品牌亦推出了貴金屬Seamaster系列腕表,採用多款特別研製的貴金屬外殼,當中分別有18K黃金、18K Sedna金和18K Canopus金合共三個版本。其中Canopus金是品牌當年獨家研發的一種全新白金合金,色澤上比其他白金特別亮白,表面採用蛋白色搪瓷製成,讓這個系列帶有濃厚的古典味。而此款手表線條上,外殼的表圈同時採用薄邊式設計增大表盤面積,營造出獨特視覺效果。機芯則選用上Cal. 8807 Co-Axial Master Chronometer機芯,上鏈擺陀和擒縱搭橋均以玫瑰金作點綴。外形線條上跟同期上述介紹過的五色系列雖然相同,但這個貴金屬系列在外殼物料與表盤設計配搭方面,卻能展現一種完全不同的感覺。

Continue reading

奧運五環計時

香港鐘表品牌 H.I.D主理人原定每四年一屆、2020年於日本東京舉辦的奧運會,由於疫情關係,最終押後到今年才上演,並於八月初圓滿結束。值得一讚的是,香港代表隊取得歷來最佳成績。縱觀奧運歷史,歐米茄作為賽事的長期合作夥伴,自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便為奧運會提供官方計時器,而多年來,品牌更會於每一屆奧運會設計一些特別版腕表。這些特殊的奧運系列腕表,均按照每屆奧運會的主題製作。其中一系列特別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製作的腕表,便極富特色,比如最具標誌性元素的Olympic Timeless型號,就擁有獨特的布局和機械設計,當年為配合奧運主題,歐米茄特別為這款計時表加入了一些特殊功能,兼且融入極能代表奧運的五環元素。Timeless Collection系列於2008年首次推出,建基於歐米茄研發多年、著名的Co-Axial同軸擒縱系統自動上鍊機芯。此Co-Axial同軸系統旨在提高擒縱系統的可靠性,並使其更耐用、可靠,即使機芯在長時間運作的情況之下,亦盡量減低擒縱系統的正常損耗,有效延長機芯壽命。讓Co-Axial同軸系統在功能上變得實用的原因,是改變了整個擒縱機械組件結構與運作模式,相比傳統的擒縱系統,Co-Axial系統減少擒縱機械部件的互相撞擊力度和次數,因而令相關金屬零件耗損程度大幅減少,能夠延長機芯正常運作的時間。這就是為甚麼歐米茄聲稱Co-Axial同軸機芯的維修周期時間,可比傳統擒縱機芯增長一倍的原因。 除了同軸機芯之外,Timeless系列最特別的是表盤上的功能顯示布局,為配合奧運主題,歐米茄重新編排整個顯示,目的是善用奧運五環標誌的特質,將功能融入標誌之內。 其中包括一個相當特殊的7天計時盤(左面第二個)和指針式星期顯示功能(在奧運五環正中間)。此外,還有30分鐘計時盤、小秒盤和12小時累計盤顯示,在五環內展示五種功能,與奧運主題相得益彰。某程度上,腕表也不失傳統因子,採用歐米茄超霸表系列沿用的表殼,造就腕表經典的模樣,42mm直徑亦是合理選擇。為配合古典造型,歐米茄選用了1957年第一款超霸表使用過的經典Board Arrow時分指針,使其更具標誌性和更符合運動主題。所以我認為此型號是收藏中相當不錯的款式,無論功能和設計上,均與歐米茄過去製造的大多數計時表頗為不同。當年,品牌合共推出了四款不同版本,包括全鋼款配皮帶、全鋼款配鏈帶,以及更頂級的黃金款和玫瑰金款。 話說回頭,腕表設計主題與上世紀九十年代的Eberhard Chrono4有點相似,當年這款Chrono4計時表引起不少話題,曾經創製一組從未出現過的線性平排計時顯示而大獲好評,傳統計時表一般在3:00及9:00位置,又或3:00、6:00及9:00位置,以兩或三個副盤作為顯示格式,所以Eberhard Chrono4的確是計時表設計的一大突破。它不止布局的轉變,如何調整計時齒輪系統來實現直線式的計時顯示,確實是一種全新概念,也是一項計時腕表的突破發展,因為直線式功能顯示在機芯結構設計上比傳統制式複雜很多,零件擺放位置需要更高的技術配合方可,怎樣才能將齒輪放在合適位置使機件順暢運行、互相配合穩定地運作是整個機芯設計的關鍵。 對於歐米茄來說,讓這些功能與奧運標誌的設計融為一體,更進一步發揮這種功能概念的特性。現時這系列腕表在市場的價格,不鏽鋼版本大約介乎四萬港元水平也算相當合理。

Continue reading

Omega奧運珍藏

香港鐘表品牌 H.I.D主理人奧運會自從在十九世紀末( 1896 年)在希臘雅典首次舉辦以來,每四年舉辦一次,只有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分別停辦了三屆。踏入 2020 年,原本由日本舉辦的奧運,又因橫掃全球的疫情影響,舉辦日期一再押後,而且更是史上首個被押後了整整一年的奧運。雖然今屆奧運暫定於大約個半月後舉行,但又因疫情未受控,至今能否如期舉行,仍然存在很多變數。上期提過一些上世紀早期 Omega 特別為奧運開發的計時器,其中包括有腕表、袋表,以及一些精密的電子計時器。 至近代品牌已開始把奧運作為一個主題去發展限量版腕表產品,這系列的產品亦已成為每一屆奧運會品牌的焦點系列。當中更不乏一些以經典奧運款式作為藍本,再重新設計而成的腕表,目標是為紀念這個每四年才有一次的世界體壇盛事製作特色腕表,讓收藏家可以有一個主題性的收藏方向。要數近代奧運系列,第一款我想推介的是 2008 年面世的限量版 Seamaster 腕表。這款配備 18K 黃金外殼的 Seamaster XXIX,本身是以 1956 年品牌為澳洲墨爾本奧運會製作、推出過的一款同系列腕表作為設計藍本。當年款式名為 Seamaster XVI (代表第十六屆奧運),本身是以一款同年代的腕表為基礎,先在表面上配以獨特設計,例如採用金屬刻度,再在表面 6:00 位置標記下,加上以羅馬數字組成 XVI 的金屬標記,另外採用了重新設計的外殼,當中尤其是表耳設計部分,線條獨特,而且整體簡潔,令到當年這款第十六屆澳洲墨爾本奧運會特別版腕表倍覺典雅。而這款 2008 年腕表由於是為了第 29 屆於北京舉行的奧運會而製,所以把表面上 Seamaster 字樣底下的標記,換成了代表 29 的羅馬數字「XXIX」,而當年在底蓋上以雕刻製成的凹凸奧運標記,則被換成為北京奧運標記。相隔半個世紀,由於生產技術進步了不少,所以於 2008 年推出的這款復刻版奧運紀念腕表,亦在製造上比 1956 年的款式大有進步。首先,外觀上細看 2008 年款式在外殼打磨、表面製造精細度,當中尤其是底蓋部分的雕刻圖案最為明顯。底蓋不再像 1956 年款式般,只在中央部分刻有奧運標記,而是在奧運標記周邊加入了凹凸圖案,讓 2008 奧運標記更加突出和有立體感,而且底蓋的邊位亦刻滿限量數目、奧運日期、以及識別此表的字樣。表盤方面,則選用了象牙色經打磨製成的光面效果,而所有的金屬凸字刻度和標記,就更加比 1956 年款式做得更加細緻、精美及更有層次感。機芯方面,品牌當年亦特別為此表採用了一台 Cal.2403 自動上鍊天文台級別( Chronometer )機芯。特色是比較罕見的 3.5Hz ( 25,200 A/h )擒縱震頻,擁有 48 小時動力儲備,而且機芯更是 Co-Axial 制式設計,屬當年高級別兼罕有。全數限量生產 88 套,這款 2008 年奧運限量版,我認為非常有收藏價值。

Continue reading

Omega力臻精準的奧運精神

香港鐘表品牌 H.I.D主理人擁有 170 多年歷史的鐘表品牌 Omega,自 1932 年起已經成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官方指定計時,在差不多 90 年的歷史當中,品牌除了為大會提供計時工具,亦曾推出過多款紀念限量版腕表,不少早已成為表迷追捧的收藏品。種類方面包羅萬有,由最早期我亦曾介紹過的機械雙秒追針計時袋表,到較後期出現、講求高精準度的電子計時器,品牌一直追求提升計時的精準度,情況就如汽車品牌參加賽車賽事般,透過賽車提升技術和測試新設計。所以作為這些世界性運動項目的贊助商,對品牌來說不單止提升形象,也是一種提升生產及設計技術的最佳途徑。要細數歷年來品牌創製過和奧運會相關的產品及設計,真的就算一本厚厚的書籍,也未能完全記錄。以首次在 1932 年美國加州洛杉磯舉行的賽事為例,Omega 為大會提供了一系列的計時袋表,作為計算賽事時間的主要工具。以當年的生產技術來說,這款袋表的特色,除可同時計算兩組時間,更能計算出精準度高達十分之一秒的時間。由於這系列袋表被沿用多年,亦曾出現過多款演變版本,近代更曾推出過以名貴金屬外殼包裝的高級限量版(300 套)。不過如果對此系列袋表有興趣的話,一些早期舊款也不算難尋,狀態佳的也只要兩萬多元便可找到。隨著這項世界性運動賽事競爭日漸激烈,對計時器精準度也愈來愈講究,計時需求精準度亦由 10 位數變為以 1/100 秒去計算。當中對品牌來說,第一次突破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於 1948 年倫敦奧運會中,首次使用配合電子相機的計時系統,這個被稱為 Magic Eye 的系統,開啟往後電子儀器取代人手控制的計時方式。其後多年的奧運會當中,品牌再不斷研究和創製出高精準度的計時儀器,分別在 1952 年及 1956 年的奧運會,提供兩款首次結合石英電子儀器、精準度高達 1/100 秒的計時器,為往後的大會計時寫下全新標準。有趣的是 1960 年的奧運游泳賽事當中,就曾經出現過一幕以人手計算時間出現了三冠軍、三亞軍的賽果,要依賴 Omega 的電子計算儀器,最終才能確實計算出真正的冠軍誰屬。多年來品牌與奧運合作無間,雖然計時方面由原來的機械改為電子制式,但這個局面卻是無法避免的,雖然今時今日機械計時表也能造到 1/100 秒計時功能,但始終穩定性及精準度都不及電子儀器,作為生產機械表出名的品牌來說,透過研發這些高精準度的計時儀器,亦有效同時提升對機械產品的精準度要求,舉例品牌由最初開始採用及研發 Co-Axial 系統,就是要為機械手表在耐用及效能性上開發一個新的里程碑,與為奧運會提供可靠計時器的理念不謀而合。而且多年來因為品牌與奧運會息息相關,差不多每屆奧運會品牌都會創製出一些民用版紀念腕表。對收藏愛好者來說,這系列的腕表每隔四年才出現一次,不單止別具話題性,而且更有重大歷史意義,很值得視為主題性收藏目標。

Continue reading

Chronomen_Eric_Omega Equinoxe_website

趣味電子表 Omega Equinoxe

香港鐘表品牌 H.I.D主理人電子腕表,對絕大部分鐘表收藏家來說,興趣不會太大,甚至看不上眼,皆因電子表的機芯,難以用傳統機械機芯技術維修,甚至可能因電池型號停產而難以保持運行。不過站在個人立場,一些產自七、八十年代的電子表,由於當時的普及程度,兼且使用的電池型號仍然容易找到,加上有著很高的趣味性,只要勤加保養,經常更換電池,亦可以是一件能夠見證鐘表歷史的收藏品。 好像今次介紹的Omega Equinoxe型號電子腕表,便是一枚結集了高貴外形、多種功能,兼且很有趣味特色的絕版舊作。一切要從七十年代的一場鐘表業電子革命說起,當年由於日本推出了一系列價廉物美、精準度甚高的石英表,成功稱霸鐘表市場,令當年瑞士機械表銷售數值急速下滑,瑞士製表業為了抗衡,便採用以電子表對抗日本石英表的策略。不過,基於兩地生產成本存在極大差異,瑞士製表業唯有加入創新元素例如複雜電子功能,或走高級路線等設計吸引買家。這場七、八十年代的電子表革命過後,最終令不少瑞士品牌元氣大傷,出現易手甚至倒閉潮。事隔多年後的今天,部分當年推出的電子表,擁有當年特色之餘,個別具趣味性的產品,亦變成了玩家的收藏品。這款名為Equinoxe的腕表,首次面世於1981年,其造型及功能配搭,絕對是一枚當年抗衡日本石英表的高級代表作。根據生產記錄,它亦是Omega史上第一枚及唯一一枚配備雙面(Reversible)外殼的腕表,款式選擇主要有今次介紹的金鋼或全鋼型號。Equinoxe的外殼結構原理就如積家的Reverso般,分為表帶連底殼,以及時計主體兩部份。用家只需把主體向右方推動再反轉,便能夠輕易把指針顯示時間的一面,與電子跳字顯示的另一面互相對調。顯示方面,在指針的一方設有時分兩支指針顯示時間;另一面的跳字顯示,則透過外殼兩旁隱藏的按掣操控,提供響鬧、日期、計時、倒數計時等多項功能。當用家主要查看時間,兼希望呈現高貴味道時,可以使用指針的一面;而當腕表需要作為運動用途,便可把跳字部分翻轉過來。所以Equinoxe可算是一枚擁有雙重極端性格的腕表,絕對反映出七、八十年代獨有的設計創意,值得大家剔除對電子表的偏見,抱以欣賞態度看待它。 致於Equinoxe之名、則源自英文字Equinox,意思解作晝夜平分點,最簡單的說法,即是日與夜的時間均相等於十二個小時的日子,這是天文學上每年只會發生兩次的現象。應用在這款腕表身上,相信是指行針及跳字部份均等的作用。說到這裡,我亦要分析這枚腕表的價值。採用Cal. 1655石英機芯的Equinoxe,雖然是一枚電子制式腕表,而且尺碼只有大約27 x 38mm,今天絕對談不上高級或能夠配合市場潮流所需,但以它的外形設計、配搭、造工,甚至表帶及摺扣的精細細節,以當年的產品水平衡量,絕對屬優質之作。現時一般市價數千至一萬元左右(主要視乎保存狀態),偶爾亦可在市場找到。基於它有著一份見證歷史的收藏價值,加上整體質素計算,性價比相當合理。今次這枚金鋼型號大約於15年前購入,多年來一直保持更換電池,所以它仍然運行正常。論尺碼,Equinoxe雖然不是一枚可作日常佩戴的腕表,但它附有一份歷史價值及趣味性,為它帶來極高收藏元素。

Continue reading

情迷Speedmaster

香港鐘表品牌 H.I.D主理人對大部份收藏愛好者來說,普遍都會得一想二,試問誰會甘願一生只擁有一件珍品!「收藏」吸引之處,並不單單在於擁有,搜尋過程中的體驗渴望追求和樂趣,遠勝筆墨所能形容。人生歷程中,管它收藏不收藏,鎖定目標後,那種思念與冀盼,若即與若離,果真是百般滋味。太多太多的例子告訴我們要理性一點,絕不可過份沉迷而大灑金錢滿足慾望;但是,從另一角度看,整個狩獵過程,收藏始終是一種健康嗜好,絕對值得推崇。奇怪地,人棄我取一直是我的個人習慣,繫於一個極簡單的理由——價值。爭取一些普遍受喜愛的東西,必然相對地需提高金錢花費,尤其是今天互聯網資訊製造了「地球村」,以至熱門項目如勞力士等,已趨向頗為瘋狂的價格。相反地,一些需求量較少的品種,往往價錢相差比率達數倍或以上,只要願意花時間搜尋,不難找到價廉物美的貨色。 以我鍾情的Omega Speedmaster計時腕表為例, 二十多年前父母送贈了我第一枚Moonwatch Speedmaster,當時還未對Speedmaster有太深入了解,喜歡原因主要是那獨特的外殼線條、剛柔並濟的外形,以及實用的計時功能。早期,這款861機芯在我心中未能稱得上是頂級品種,誰知經了解後才發現它大有來頭。有關Speedmaster與美國太空總署的淵源、以及321和861機芯的演變過程暫且不說。Speedmaster之所以能夠在眾測試機芯中脫穎而出,實非僥倖。它的整體質素、設計製作、耐用程度、歷史背景及零售價格,一直贏得我喜愛,成為了多年來的主要搜尋目標。我更曾下定決心要集齊1990年前生產的所有舊款Speedmaster,在最瘋狂時期,曾擁有28 款不同的Speedmaster,滿以為距離集齊圓滿一套的階段不遠,但看罷一本約1998年日本出版的Speedmaster特輯後,發現原來還差很遠⋯⋯這本書內含多達近50枚90年或以前生產的品種,所以最後不得不打消這個Speedmaster Collection心願,轉為隨緣精簡,揀選一些真正值得收藏的項目。根據經驗,我認為收藏Speedmaster大致可分成三大類別 : 歷史背景、罕有程度和獨特設計。 歷史告訴我們,世上首枚Speedmaster腕表(編號CK-2915)於1957年誕生,歷史價值絕對獨佔鰲頭。二十多年前, 我曾以大約1,000美元購入CK-2915-1第一代Speedmaster(最尾端的「1」字代表第一批製作的產品)。據知當年產量不多,至今存世的更少之又少。那時,一枚普通69年登月版Speedmaster只是約一萬港元左右。時至今日,一枚69年登月版已漲至三萬多元左右,而一枚1957-59年生產的第一代Speedmaster,更已達數十萬美元。剔除投資角度,Speedmaster系列本身擁有著珍貴的太空歴史背景,另外多次實地太空任務,證明它的耐用程度,所以無論收藏或日常佩戴均合適。早幾年廠方為紀念誕生五十周年, 曾推出過一款跟原裝版本極為相似的復刻版,可以說像真度跟原來第一代版本近乎一樣,個人認為絕對值得收藏。購買復刻版腕表的重點,在於新版本意識形態上一定要保留原有版本的外貌,就算不是以原來樣貌複製而成,也必須有能力令人馬上聯想到原裝版本。再加上為了增強實用性,必須配備水晶玻璃,以及最少30米的防水深度。今次這款Speedmaster五十周年復刻版,正好集齊以上所有條件,除了全新的金屬鏈帶之外,這枚復刻版的確跟原裝版本差不多一模一樣。

Continue reading

金裝全曆配方

香港鐘表品牌 H.I.D主理人有讀者朋友透過Facebook訊息提問,為何我對Omega古董表如此情有獨鍾?我的回覆是,由於他們上世紀尤其是三十至七十年代期間的作品,極大部分甚有創意,亦是自家原創,帶起不少製表潮流,所以這個品牌的確有很多值得欣賞的地方。自1848 年誕生以來,Omega多番創作出一些至今令人回味的產品,當中包括有1917 年的官方飛行人員系列腕表、1940 年特別為RAF英國皇家空軍特別製作的軍用手表、四十年代首次製作的陀飛輪腕表和同期面世的海霸Seamaster系列腕表、五、六十年代的星座系列及速霸系列等,其中速霸系列更於六十年代後期被美國太空總署選定為太空任務指定時計,自此奠定了Omega在鐘表市場上的地位。上世紀五十年代曾有一個類別腕表大行其道,那就是被稱為Triple Date(日期、月份、星期)顯示功能的腕表,當時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如Patek Philippe、Rolex、Jaeger-LeCoultre、Vacheron Constantin、Universal Geneve等,紛紛各自推出這種功能的腕表產品,當然Omega亦不例外,加入全曆腕表的競賽行列,而絕大部分的同類作品,皆以圓形外殼為主,因應不同品牌本身的名氣,售價可以相差很遠,而當年大相逕庭的產量,造就今天這些腕表有著不同程度的收藏價值,以一枚鋼殼Rolex Triple Date為例,動不動就要過百萬;一枚五十年代的18K Patek Philippe Triple Date,則超逾二百萬。這都不是重點,其實Rolex也好,Patek也好,雖然它們的確很有收藏價值,甚至投資升值潛力,但論到趣味性和美觀性,我會推介今次這款Omega Triple Date。這款來自品牌Cosmic系列的腕表,最特別的地方是它的方形外殼設計,相比同期絕大部分採用圓殼的款式,個人認為這是那個年代最美的一員,不單止配備與別不同的方形表殼,外殼線條更有兩層式設計,美觀性和立體性大增。其次就是皮帶部分的表耳設計,跟外殼一體化,配合tear drop式的造型,令整體外殼線條設計可說達至完美境界。為方便調校日期,外殼兩旁分別設有三組pin-set按掣,用以手動調校日期、月相和月份。機芯方面,腕表跟同期圓形表殼款式一樣,採用一台Cal. 381手上鍊17石機芯,機芯由Omega研製,擺頻為每小時18,000次,直徑27mm,厚5.25mm,配備Incabloc防震擺輪。現階段我不太清楚市場價格資料,但有理由相信,它應該徘徊十萬水平,以這樣的質素和設計,即使付出再高一點的價錢,也值得吸納一枚作為收藏。 最後還有一些溫馨小提示,購買這款方形Cosmic腕表時需要特別注意,早於十多年前,腕表在Omega收藏家心目中地位很高,無不以收藏一枚為目標,所以個別不法之徒,會改裝比較普及的圓形鋼殼款式,偽裝成18K金方殼款式出售,做法是取用原來的機芯,以及表面金屬刻度、指針、標記等,再重新打造表面外殼,重點是質素造工非常之高,比原裝Omega規格還要高,所以若檢查時發現狀態過份完美,便要格外小心。

Continue reading

一追再追 Omega

香港鐘表品牌 H.I.D主理人作為一間存在了兩世紀的鐘表生產商,Omega跟很多同期面世的品牌一樣,並非一開始就生產腕表,而是由生產袋表開始。對Omega來說,它們的袋表產品當中,有很多亦非常值得收藏,而且趣味性更非常之高,今次我揀來的是其中一款生產年期最長、最具歷史價值意義的雙秒追針計時款式。為甚麼我說它最具歷史價值?因為這系列袋表自1932年面世以來,曾多次被奧運會選取為指定官方計時器,意義重大。而且在機械結構上,它的機芯亦有很多獨特之處,十分值得欣賞。在繼續介紹這系列產品之前,先簡單講解一下雙秒追針計時功能的運作原理。一般傳統計時表只有一支秒針,功能上只有啟動、掣停、重設;而雙秒追針計時設計上,則會增設一顆按掣,每當啟動計時器,這顆按掣就是負責管理掣停第二支計時秒針,在計時器運行期間每按一下,第二組計時秒針便會被掣停(於是便可記錄兩段時間),再按一下,這支秒針便會追回正在運行的第一支秒針,跟它同步繼續運行,所以才有「追針」之名。這個功能的目的是要方便記錄多於一段的時間差距,而不需要重新計算。起源於1932年,這系列的雙秒追針計時袋表首次出現於當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作為大會官方計時器,它搭載一台手上鍊Cal. 1130雙星凸輪式計時機芯,機芯採用黃銅製成,擒縱屬於傳統微調制式,擺輪附設補償平衡螺絲。雙秒追針機械結構劃分為兩組組件,一組負責一般分/秒計時功能,另一組負責追針計時功能,每組均備有獨立的星凸輪(又名星柱輪)零件負責管理開關。當中最大特色是在追針功能一組狀似鉸剪的零件之間,加設一條伸縮彈簧,負責令鉸剪零件保持開關狀態,這是雙秒追針計時機芯中比較少見的設計。由於袋表尺碼一般較腕表為大,零件結構亦比較堅固,所以操作起來感覺更實在、更直接,手感亦更佳。由於消除了按掣一刻金屬本身伸縮性導致的誤差,所以計算時間更為精準。這款Cal. 1130機芯自1932年面世以來,曾多次被奧運會指派為官方指定計時器,一直沿用至1960年代,引證了它的可靠性。它亦生產過很多不同的款式型號,由最早期的白色瓷面型號,到中期的銀白色表面,再到後期啞黑面配以獨特紅色膠質外殼。外殼設有外置按掣及孭帶,方便奧運裁判員專用:而除了這些奧運使用過的款式,官方近代亦曾以此機芯為基礎,推出過一系列精裝18K金版雙秒追針計時袋表,分別為白金、玫瑰金及黃金款式,各限量100台。除了外殼及表面經過重新設計,就連機芯也經過大幅改動,據了解機芯是由廠房內舊有零件加工製成,先把原有的黃銅物料鍍上銀色的鈀金,為了提升質素,所有的零件亦重新打磨,例如加入斜邊打磨,增強機芯的立體感。另外為突顯星柱輪,特別將其藍鋼處理。至於擒縱系統,則被改為鵝頸微調制式,配上透明底蓋。雖然這系列袋表當年售價不菲,但以罕有度、工藝角度來說,絕對有收藏價值。整體上這系列的Omega雙秒追針計時袋表除了具備極高的歷史價值,加上奧運的故事背景,所搭載的Cal. 1130手上鍊機芯的確是一個既好玩、又耐用堅固的機芯。它現時的市場價值約處於1.8萬至3萬左右的水平,絕對可用抵玩形容,值得留意。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