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son英雄傳:Emmanuel Gueit

這次要介紹一位腕表設計師,只要是喜歡腕表的人,必定聽過他的作品,他的名字是Emmanuel Gueit。Emmanuel生於1967年瑞士,今年54歲,在製表業打滾30多年,也是一個鐘表界傳奇,對於沒多少人了解他的故事,著實令我覺得奇怪。 Emmanuel的製表生涯頗為特別,與一般的製表師有點不同。他成長於與腕表關係密切的家庭,爸爸從事腕表設計,工作的地點就在家中,故Emmanuel小時候經常看著爸爸工作,長大後,他到日內瓦的設計學校求學進修,怎料學校竟以沒有天分為由把他勸退,甚至建議他去當一個木工。瑞士高級製表基金會 FHH首席華人教授及獨立表評人結果Emmanuel未有畢業便離開學校,然而這未有減退他對腕表設計的熱情,他決定自學腕表設計及相關知識,繼續追尋他的製表夢,終於,他創作了很多出色的腕表作品,包括Diesel的第一款TV screen腕表、Harry Winston Z1、Rolex Cellini、Piaget的Emperador Coussin Tourbillon Automatic Ultra-Thin及Minute Repeater,以及很多私人接洽的設計作品……而最具影響力及認受性的,還數Audemars Piguet Royal Oak Offshore。 過去我已說過,Royal Oak是Gerald Genta的設計,那Royal Oak Offshore這個分支究竟從何而來?現在就讓我們看看Emmanuel從中擔當了一個甚麼角色。1987年,Emmanuel 20歲,獲聘於Audemars Piguet,得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也遇上了生命中兩個重要的人生導師:Jacqueline Dimier及Steve Urquhart,Jacqueline是品牌的設計部主管,Steve則是品牌CEO。Emmanuel於AP工作了兩年,有天Steve跟他說,觀察到Royal Oak於巿場有減弱跡象,希望於系列20周年之時推出新作,並向他提出了兩個設計要點,一是針對較年輕的群組,二是純粹為男士而設,因其時已出現了女士佩戴男裝表的現象。 當時Emmanuel只有22歲,年輕的他收到這個重要任務,自然萬分緊張及重視。他花了很多時間研究Gerald Genta的設計,最後他想到把所有設計元素放大,就像用放大鏡去看Royal Oak。在他的記憶裡,其中一個重要元素就是把防水膠圈放大,這墊圈一般設置在表圈與表殼之間,以普通的白色橡膠製,肉眼不會看到,但他卻把膠圈加厚至肉眼可見,並改作藍色,還把藍色橡膠套用於表冠及計時按鈕上,彼此互相呼應以強調這設計細節,這在當時絕對是一個突破,因為並未有人這樣做過。Emmanuel完成設計草圖後便交予Steve,雖然想法是如此大膽,但Steve還是讓他一試。然而這設計未能得到所有品牌高層的認同,反對的更佔了多數,他們還多次勸停有關的研製計劃。Emmanuel自言是一個硬頸的年輕人,對於自己的設計更是深信不移,他仿似聽不到那些反對聲音,決定堅持下去,甚至利用工餘時間繼續進行,但這事獨力難支,還好有一些品牌供應商認同他的想法並表示支持,終於,他花了3年時間,製作出Royal Oak Offshore的原型。只看設計圖,難以看到實質的形態感覺,但有實物在前,震撼性便大得多。Emmanuel還記得自己拿著腕表原型給那些反對者看,他們的第一個反應還是覺得腕表很醜,直言表殼太大、太厚,並不斷強調著它的厚度。然而這次Emmanuel有備而來,除了腕表原型,他的袋裡還有一個秘密武器——一枚Rolex Sea Dweller,他把腕表放到檯上,情緒激動地說:「你們看看這枚厚表,它每月售出過千,如果你們覺得我的腕表太厚,那是你們對巿場認知太薄弱,不清楚正發生甚麼事。」Emmanuel現在回想也覺得那時的態度既幼稚又傲慢,然而高層卻笑了,並被他說服。終於,在6個月後,Royal Oak Offshore於1993年,Royal Oak的21周年於Baselworld登場。 不過,當年的巿場反應未如理想,不少人說他太過瘋狂,甚至Gerald Genta亦親口批評Emmanuel「謀殺了他的Royal Oak」,即使是Emmanuel的朋友Max Büsser亦跟他說腕表實在太大,賣不了的……即使其時評價如此負面,但在今天回看,便知道Royal Oak Offshore是一款十分成功的腕表,現時銷量極佳,於2018年推出的25周年特別版亦十分成功。往後Royal Oak Offshore也有了自己的傳奇:系列的首個代言人是意大利滑雪家Alberto Tomba;1997年首次推出顏色款,那本來只是慶祝Royal Oak 25周年的展示品,但最終因太受歡迎而落實生產;1998年,Royal Oak Offshore第一次在荷里活大銀幕出現,與阿諾舒華辛力加結下不解緣…… 在這裡分享這個故事,是希望大家可關注這位出色設計師的作品,而現在Emmanuel最新的工作就是重整Ikepod的腕表作品。

Continue reading

Carson英雄傳:Günter Blümlein

我們今期的主角是Günter Blümlein,高級製表業的一位重要人物,甚至可稱為近代表壇教父。2000年,他寫下了其事業最光輝的一頁,促成歷峰集團收購三個高端腕表品牌:A. Lange & Söhne、IWC及Jaeger-LeCoultre,雖然其時未有透露價錢,但巿場猜測作價達30億瑞士法郎。當年這三個品牌皆屬於LMH集團(Les Manufactures Horlogère),Günter正是該集團的主管,故歷峰集團在得到這三大品牌後所享的豐碩成果,Günter居功不少。不幸的是,在這宗交易完成後一年,Günter Blümlein便撒手人寰,終年只有58歲。 Günter Blümlein於1943年在德國紐倫堡出世,畢業後加入Diehl擔任學徒,那是一家德國百年企業,至今仍然活躍,其業務範圍廣泛,以機械工程為主。瑞士高級製表基金會 FHH首席華人教授及獨立表評人憑著個人努力,Günter獲得公司獎學金進修相關課程,「鐘表」亦包含其中。他於1968年完成課程後便重返Diehl,工程知識有所增進之餘,Günter還具有優秀的溝通能力,兼且能操幾種不同語言,故不久就獲派負責Junghans的巿場推廣及銷售工作。換句話說,他在Junghans累積下來的經驗,為他鋪下了日後在鐘表業發展的根基。 1970年代,石英表(尤其是來自日本的)充斥鐘表巿場,不少歐洲腕表品牌大受打擊。至70年代末期,著名德國公司VDO的主理人Albert Keck希望挽回劣勢——雖然VDO以生產汽車儀錶為主,但Albert與製表甚有淵源,不忍看到歐洲鐘表業被日本腕表擊摧——便與Günter商討,有意透過VDO收購A. Lange & Söhne、IWC及Jaeger-LeCoultre等腕表品牌。事成後,Albert在VDO旗下開設子公司LMH管理三個品牌,並於1982年委派Günter擔任執行董事,辦公室設於Schaffhausen。Günter Blümlein上任後,首個目標就是重整IWC,令它轉虧為盈。他的策略可說是擊中要害,首先,他為品牌重新定位,把IWC腕表與巿場上的一般石英產品作出區別,向大眾推廣IWC腕表皆是人手製造,而非機械生產。這宣傳點在現今看來並不特別,但在1980年代卻是十分前衞。其次是帶領品牌產品走向複雜領域,研製高複雜腕表,Kurt Klaus正是其得力夥伴,成功以7750計時機芯為基楚,加入萬年曆模組及4位數年份顯示,推出Da Vinci Perpetual Calendar,後來更進一步加入三問功能,該款腕表其時約售24萬德國馬克,後來再進一步發展出陀飛輪及追針計時等複雜功能。這策略令當時已遺忘高級機械腕表及複雜腕表的人重拾興趣,更讓巿場重新注視IWC的機械成就。現在Kurt Klaus被喻為IWC的工程教父,也可說是Günter一手促成,沒有Günter,相信也沒有今天的Kurt Klaus。 除此以外,Günter還擁有敏銳的巿場觸覺,他是IWC採用陶瓷及鈦金屬製表的推手。於1970至80年代,IWC與F. A. Porsche合作,並製作出全球首款鈦金屬計時表,成為品牌其中一個最賺錢的項目。現在回看IWC的八十年代作品,更覺品牌前衞,這當然亦是Günter的功勞。至九十年代初期,IWC已站穩陣腳,Günter便把精神放到JLC身上。雖然其時JLC聲譽甚佳,然而機芯生產商的形象太深入民心,有礙品牌發展。Günter潛心鑽研品牌歷史後,決定重推Reverso,但公司內部反對聲音甚多,認為腕表太細不合巿場,經多番討論,最終JLC Reverso腕表於1991年「復出」,名為Reverso 60ème Anniversaire,換上全新的大尺碼Grande Taille表殼,結果大獲好評。九十年代Reverso的成功一方面讓JLC重上軌道,另一方面也讓Günter展現出個人實力,贏盡掌聲。 Günter Blümlein成功把IWC及JLC推上正軌後,重心便轉投至朗格,但他並非完全抽身,而是一直同時管理三個品牌。Günter花了大量時間了解品牌歷史及DNA,更長期留在表廠,與Lange Walter緊密溝通及合作,至1994年,朗格重回腕表巿場,推出Lange 1系列,成績有目共睹。三個品牌的成功,最終造就了2000年與歷峰集團的高價成交。 有說時勢造英雄,或說英雄造時勢,Günter Blümlein的成功,時勢固然重要,但亦需要他具有傲人實力,才能獲此成就。可惜是他英年早逝,現在很多人已不知道這位重要人物,故希望能藉著本文,讓大家重新認識這位表壇強人。

Continue reading

Carson英雄傳:Marc Newson

過去幾期介紹了多位著名的腕表界人士,或是業界相關人物,這次決定換個角度,跟大家介紹一名工業設計師,他的名字是Marc Newson。他的設計範疇甚廣,由飛機座艙、產品、家具、珠寶、時裝,以至汽車皆有,當然,我在本文提及他,自是因為他與腕表有緣。雖然不是很多人知道他的名字及設計風格,但我可以肯定99.9%的人都會知道、看過,甚至接觸過他所設計的產品。 容我先說說Marc Newson的背景。Marc是澳洲人,於悉尼出生,今年57歲。八十年代於澳洲悉尼藝術學院修讀藝術課程,主攻珠寶設計及雕塑,畢業後前往日本東京工作,從事產品及家具設計,九十年代初,Marc遠赴法國巴黎,不再打工,開設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推出自家產品及家具。瑞士高級製表基金會 FHH首席華人教授及獨立表評人這麼多年來,Marc的作品在拍賣場上甚具聲望,尤其以家具最受歡迎,屢次以高價成交。例如在2006年,其「Lockheed Lounge」長椅於蘇富比拍出96萬美元,同一款長椅,於2009年在Phillips以110萬英鎊成交,可見他的設計備受其粉絲及喜愛藝術的人垂青;但如果你只熱衷鐘表,又聽過他的名字,很可能是因為積家於數年前與他合作推出過Atmos 568 By Marc Newson空氣鐘,該款空氣鐘採用了「超透明」水晶鐘殼,甫推出便快速售罄。Marc Newson在鐘表界的創作並不少。1994年,Marc與朋友合資創立了Ikepod腕表公司,品牌名字中的「pod」喻示了其流線形表殼設計。憑著腕表的獨特外形,Ikepod在獨立品牌尚未興起的九十年代,已成功冒出頭來。誠然,現在回頭再看,或許Marc Newson真的「快了一步」,其時Ikepod腕表在表壇的回響遠不如潮流界,除了因個性造型得到潮流人士青睞外,Marc還進行了一些影響藝術界的合作,例如於2012年與KAWS推出聯乘腕表。現在KAWS的藝術品大受歡迎,令人也留意到Marc的作品。 當年的Ikepod腕表造型獨特,看似雞蛋的圓殼不設表耳,搭配橡膠表帶,成為了標誌造型。腕表內置機械機芯,備有計時款,大部分型號更取得COSC認證。售價方面,Ikepod起初的定位甚高。九十年代,當勞力士黑水鬼Ref.16610約售$18,000之時,品牌計時表已叫價約$24,000至$27,000,複雜功能款甚至索價三、四萬,如此相比,便明白Ikepod腕表絕不便宜。 大約在2009年左右,Ikepod的公司管理層出現變動,即使腕表產量不多,仍持續減產,至2010年代,品牌在巿場的討論度變得愈來愈少,直至2017年被Christian-Louis Col收購,Marc Newson便完全退出公司。行文至此,可能讀者會覺得Marc Newson的時計仍不夠特別,只屬小眾玩意,但實情是大部分人也接觸過他設計的腕表。話說Marc於2014年加入了蘋果公司,參與Apple Watch的設計,而Apple Watch與Ikepod亦有著微妙的連繫,就是其膠帶借用了當初Marc為Ikepod設計的表帶造型。眾所周知,目前銷售量最高的腕表已經不是出自瑞士腕表品牌,而是Apple Watch。另外,Ikepod在易手後亦改變了銷售策略,腕表秉承當初的標誌造型風格,但改以年輕人為目標,定價大幅下調,約售700多美元,並可經官網購買。有趣的是即使過了二、三十年,其設計仍具潮流特色,未有顯得老氣,可見Marc的設計真的十分前衞。所以,大家不一定要身家豐厚,也能享受世界級名師的設計,即使不選擇Ikepod,還有Apple Watch可揀。

Continue reading

Carson英雄傳——楊明標

過去五年,鐘表業無論在香港,甚至是全球都面對不少困難,從智能腕表的出現,至經濟下滑,還有來自銷售平台的挑戰,再加上這兩年肺炎肆虐,整個鐘表行業都陷入困境,各個層面似乎都充斥著負面氣氛。有見及此,今次我想跟讀者介紹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物——東方表行創辦人楊明標先生,人稱「標叔」。 未知大家有否發現二手腕表愈來愈受關注,過去一些與二手表沒有工作關連的國際品牌及腕表集團都陸續發展相關業務,或許很多人不知道這次的主角標叔,原來跟二手表業亦有莫大淵源。標叔於國內出生,1949年隨家人由內地農村搬到香港,爸爸在他小時候已過世,他與家姐由媽媽一手帶大。那年代跟現在不同,13歲的標叔已經要投身社會,幫保家計。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衣車工人,與腕表毫無關係,後來經輾轉介紹,於五十年代初加入成安記表行,並在此開始他與腕表的緣分。瑞士高級製表基金會 FHH首席華人教授及獨立表評人年少的標叔十分勤力,肯學肯做,連沖咖啡、買報紙、幫老闆接送小朋友返學等都會主動幫忙,所以短短幾年間便得到老闆賞識,由門面後生擢升至買手,標叔其中一個職責是收購有問題的二手腕表,進行維修後再作轉讓。1950年代的香港是重要港口,航運業發達,經港的船員眾多,那時中國尚未開放,故不少船員會兼營水貨生意,在香港購買大量二手表再轉售內地圖利,他們很多都成為了標叔的客人。 成安記亦有從事新表買賣,不過船員都是買賣二手表為主,故當年鐘表二手巿場十分蓬勃,標叔曾言,其時他月薪才10元,但一枚二手表的買賣利潤已達5、6元。負責二手買賣的並不止標叔一人,但不少同事在賺錢後便離開公司自立門戶,而標叔還是選擇留在成安記,亦因為他們的離職,跟外國洋行交易的責任便落到他身上,日子久了便構築起自己的人脈網絡,為他日後賺取第一桶金鋪了路。大約1960年,標叔與兩位投資者聯手做生意,專做舊表維修並轉賣給船員,由他們帶到內地轉售,就這樣賺到了第一桶金。那時同業之間競爭很大,要建立生意也不容易,但在天時地利人和配合下,他於1961年成立東方表行,故今年就是表行的60周年紀念。表行初期的客戶以船員及水貨客為主,並成功於二手腕表貿易中建立信譽。1973年,東方收購了一間大型表行,從而取得多個著名品牌的代理權,讓表行踏上第二個高峰。由於韓戰、越戰、日本巿場興起,令表行生意又上一層樓,標叔指出,在1979年後,中國開始開放,水貨客向他們購入的腕表數目以千計,最高峰試過一日賣七萬枚腕表。至八十年代,香港已成為日本及歐美人士的旅遊勝地,這造就東方表行登上又一高峰,此時表行跟勞力士及精工等品牌已經建立良好合作關係。在八十年代後期,中國慢慢開放,表行把握機會進入內地巿場,由於很多瑞士品牌對此亦大感興趣,這又令東方進賬不少。據標叔所言,其時東方表行有20多間內地分店,營業額達數千萬。強勁的生意額及業務增長使東方得以在1993年上巿,成為第一個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的鐘表集團,位居鐘表零售業的龍頭。標叔在表業打滾多年,絕對不會一帆風順,在不同年代也經歷過不同打擊。他說1967年暴動期間便經常停業,近年香港面對的挑戰更是他入行數十年來最困難的。由於租金貴而巿況疲弱,著實難以平衡,加上巿場銷售模式改變,人們開始網上購物,這些都是零售業目前所面對的挑戰。另一方面,腕表品牌開始開發自己的零售業務,亦使東方面對的困難愈來愈大。 雖說困難重重,標叔還是有三大工作態度想跟大家分享,他就是憑著「認真」、「守信」、「勤力」,讓他在行內贏得信譽。認真態度讓他得到品牌及行內的認同;恪守信用,言出必行是品牌願意跟他合作的一大原因;勤力工作,讓他由鄉下小子變成一家在港澳擁有12間分店的上巿公司主席。屈指一數,由五十年代入行至今近70年,標叔一直堅守這三大原則,雖然他已非公司主席,現在還會回公司工作。標叔提醒眾人做事一定要認真,在逆境要抱持正面的心面對挑戰,他認為這不只適用於鐘表業,而是從事任何生意的成功必備工作態度。 我在此借前輩的這番話,鼓勵各位正面對困難的讀者們,也包括我自己,希望大家能一同捱過這段困難的日子。

Continue reading

Carson英雄傳:Eric Giroud

上期跟大家介紹了Gerald Genta,我心目中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腕表設計師,遺憾他已與世長辭,那麼要數21世紀的腕表設計師會是誰呢?就是這次的主角——Eric Giroud。Eric與Gerald Genta的最大分別是他至目前為止也沒有建立自己的品牌,因此一些腕表業外人士會對他的名字感到陌生,甚至完全沒有聽過。 究竟Eric有甚麼過人之處呢?讓我們先看看他的背景,Eric是設計師出身,參與過的項目種類繁多,包括傢俬、電子用品及各種日常生活用品,但早期的工作皆與腕表無關。直至一次偶然的機會,Eric收到一份腕表設計計劃書,這對當時的他來說是一個大挑戰,因為他過去沒有接觸過腕表設計,對此毫無概念;但樂於接受挑戰的他接受了這份工作,亦由此展開其腕表設計生涯。瑞士高級製表基金會 FHH首席華人教授及獨立表評人Eric開始腕表設計工作後,發現腕表世界有很多滿懷熱誠的人,充斥著很多不同的設計概念及夢想,讓他感到極具吸引力。自1997年出道至今,Eric設計過很多腕表作品,早期曾合作的品牌有Mido及Tissot,後期較為人熟悉的有Vacheron Constantin、MB&F及Harry Winston,著名作品有Harry Winston的Opus 9、Romain Jerome的Spacecraft、MB&F的LM Flying T及FOB Paris的Clous de Paris等。Clous de Paris並非高價腕表,所以Eric的作品並非身家雄厚的人才可以擁有。雖然剛提及的大多是獨立品牌或新興品牌,但其實Eric參與了很多傳統品牌的設計工作,但因為是商業秘密,恕我不能與大家分享。過去我曾跟Eric緊密合作,不妨借此機會跟大家分享。在2007年,國內腕表品牌上海牌找我當顧問,商討創作一款新表,因我與Eric相識之故,便招募了他與香港設計師李永銓一同參與設計。整個項目共創作了兩款陀飛輪腕表,其中一款採用了手上鍊機芯,當中的挑戰是腕表設計需要遷就機芯規格,故他們設計了很多款型,最後品牌選擇了比較簡潔的一款,元素亦能帶出國產特色,字釘及表盤設計都蘊藏故事。對腕表設計師而言,有否機芯限制會帶來完全不同的設計方向,如果存在限制,發揮空間會較小,例如一些計時機芯本來適用於36mm表殼,但現在要用於42mm腕表,無論是按鈕位置或副盤擺位,可供改動的自由度其實不多。也有一些品牌會讓Eric在完全沒有框架限制下進行創作,待他完成設計圖後,再跟工程人員商量如何製作機芯及表殼。所以有否機芯限制於Eric而言是一個重要考慮。Eric的腕表設計包含多種不同元素,而他本人不太喜歡花巧設計;不過,他的簡潔並不等同經典傳統,我們可見其創作的腕表造型都很新穎,想法前衞,例如MB&F腕表的形態佈局都跟傳統腕表相距甚遠。所以,我所指的不愛花巧是指作品設計會以較簡潔清晰的方法進行,例如LM101腕表。這些年來,Eric贏過很多設計獎項,作品不時登上GPHG的頒獎台,如2009年的Harry Winston Opus 9、2012年的MB&F Thunderbolt No 4、2013年的Delaneau Rondo 36、2016年的MB&F Legacy Machine Perpetual及2019年的MB&F Legacy Machine FlyingT,此外,2010年的Swarovski D:light及2015年MB&F HM6 Space Pirate watch都是Red Dot Design Award得主。從得獎名單可見Eric參與了很多MB&F的腕表設計,所以MB&F的成功除了Max居功至偉,設計師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回說那款上海牌陀飛輪腕表,該腕表推出巿場時反應熱烈,我覺得著實是很值得收藏。雖然後來因品牌策略方向改變,未有與Eric繼續合作;不過,在那兩三年的合作過程中,我與Eric的交流變得密切,也讓我更深入了解他的工作思維,這亦令他成為我心目中最敬佩的21世紀腕表設計師,希望大家日後可多留意他的消息及產品。

Continue reading

Carson英雄傳:Gérald Genta

平日經常看到一些歷久彌新的經典設計,明明已有一段歷史卻不顯舊,有否想過這些設計其實是出自高瞻遠矚的設計師之手。在介紹本篇主角前,讓我先以一些經典為例。 位於美國紐約的古根漢美術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由著名建築師Frank Lloyd Wright設計,於1959年建成,美術館的外形無懼歲月留痕,在60年後的今天仍讓人感覺新穎,富現代感,甚至有點科幻感。另外,一些歷史悠久的獨特家具,如Eames Lounge Chair及Le Corbusier Chair,在今天仍常見於現代家庭及室內設計。它們不怕「老」,全因為設計具前瞻性,不會在20、30年後顯得老氣。瑞士高級製表基金會 FHH首席華人教授及獨立表評人那麼腕表界又有否這類能抵抗歲月洗禮的作品呢?如果有,買那些腕表就最好了,戴幾十年也不怕過氣。答案是有的,例如Rolex的運動表,多年來變化不大,主要是1、2mm的尺寸改動。另外還有Omega的Speedmaster,其表殼設計自1960年代至今也不曾改變過,這是十分罕有的。以上是品牌系列作品,接下來要說的就是今次的真正主角——腕表設計大師Gérald Genta 。 Gérald Genta 是瑞士人,1931年在日內瓦出世,20歲修畢珠寶設計證書課程後獲聘於宇宙表。雖然宇宙表至今仍然運作,但已經歷數次轉手,所以現時的產品跟以前相差甚大。宇宙表在四、五十年代最為活躍,Genta正是在其時加入。Genta在23歲時負責了他的首個項目,為SAS航空公司設計腕表。話說其時SAS的飛機將由歐洲穿越大西洋飛往美國,期間會經過北極地區,由於極地磁場強勁,腕表必須高度防磁才能保持運作。那件成品就是Polerouter,它不僅是Genta的首作,也是品牌首款採用微型擺陀的腕表。Polerouter於60年代停產,至今日仍受到Genta粉絲的愛戴。往後,Genta設計了很多經典作品,其中兩款代表作是1972年Audemars Piguet的Royal Oak及1976年Patek Philippe的Nautilus,這兩款作品揭示了Genta對航海的鍾愛,相關元素都可見於腕表之中,在七十年代登場時更引來了極大回響。其時Nautilus的設計元素與Patek Philippe的固有系列腕表完全不同,讓品牌可以有效率地開設新的生產線,同時不會與原有型號出現巿場競爭。同樣地,Royal Oak的造型也跟原來Audemars Piguet的腕表不同,有說腕表初推出時,坊間的接受程度並不太高。不過,這兩個系列在今天已不單是受歡迎,還可說是搶手了。除了這兩款腕表外,Genta還有不少知名作品,只是大家可能未有留意。例如Nautilus並不是Genta與Patek Philippe的首個合作產品,1968年的Golden Ellipse才是,腕表採用橢圓形表殼,表耳藏於殼內,這對當時的Patek Philippe來說也是不一樣的嘗試。另外,Genta在1959年為Omega設計了Constellation,又於1976年替IWC創出Ingenieur,其時的設計理念是針對防磁效能,有別於今天的Ingenieur。在今年推出新版本的Pasha亦是Genta於1985年為Cartier設計的。若有意收藏這位設計大師的作品,或會擔心難以搜集或定價高昂,但其實Genta在六十年代開創了同名品牌,作品路線獨特,如採用八角造型,並非人人接受,品牌最著名的作品要數「米奇老鼠表」,其定價較為合理,頗值得收藏。然而該品牌在2000年已被Bvlgari收購,所以現時一些Bvlgari腕表會帶有Genta腕表的DNA,Octo就是好例子,另外,Bvlgari Bvlgari腕表也是由Genta設計,但那是收購前的作品;但要留意不是所有Bvlgari腕表都與Genta有關。品牌被Bvlgari收購之時,Gérald Genta 已經69歲了,當你以為他會退休享清福時,他很快又開創新品牌Gerald Charles,不過至2010年後,所有設計都被Bvlgari收購了。2011年8月,Gérald Genta 與世長辭,終年80歲。他一生都在腕表界發亮,設計出一款又一款經典,可說是20世紀最重要的腕表設計師。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