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blot | LVMH Watch Week 2023 | 色彩突襲

這數年要多謝 Hublot,新奇創意十足,為我們撰寫文字時提供充足養份,sapphire 表殼很晶彩,藝術聯乘很吸睛,在過去一片渾沌的時空,讓我們瞥見了希望彩虹。今年的 LVMH Watch Week,Hublot 繼續使出多變招「色」,教人眩目。假如世上某處偏遠神秘地方,真的存在著侏羅紀世界,裡面的恐龍仍是會面對偷獵的危機,以犀牛作借鑑,雖然遠在 1977 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已禁止犀牛買賣,但正如象牙的命運,盜獵和偷賣依然無處不在,數據顯示過去十年犀牛數量銳減 90%,現存犀牛或許不過3萬頭。不想明日的犀牛變成今天的恐龍,只在尖沙咀科學館或拍賣行圖錄上出現,Hublot 和 SORAI 當上了守護天使的角色。 由 Hublot 大使兼前國際板球運動員 Kevin Pietersen 創立的保育犀牛組織 SORAI,正是致力為犀牛撐起強大的保護傘,積極打擊盜獵活動。積極提升打擊盜獵的技術,包括加強巡邏、加裝動物 GPS 追蹤器以及安裝熱感像器等。Hublot 過往則已推出兩款 SORAI 特別版腕表,收益撥捐 SORAI 為保育犀牛出一分力。 Hublot 推出過兩款沙色陶瓷和綠色陶瓷 SORAI 特別版腕表,今年第三款改用粗獷的灰色陶瓷表殼,沿用 Big Bang Unico 計時表為藍本,9:00 位置的小秒針盤飾以犀牛圖騰,混合了黃色、橙色、紫色及粉紅色元素,象徵黎明來臨的朝陽氣息,寄望犀牛迎來平安快活的新一天。腕表的直徑為 44mm,搭載 MHUB1280 自動機芯,最長動力儲備可達 72 小時,另外備有飛返計時和日曆顯示。隨表附送相同色系的橡膠表帶,以及灰色織帶,利用品牌獨門的 One Click 快速更換系統,彈指之間便可替換形象。($181,900)2023 年 Hublot 繼續晶彩,打頭陣的不意外又是藍寶石水晶表殼,但品牌總有辦法大開我們眼界,有別「傳統」的彩虹七色,將 shocking yellow 元素注入腕表,創作了眼前此枚 Big Bang Tourbillon Automatic Yellow Neon SAXEM 螢光黃,更年輕更活潑。 回望藍寶石水晶的發展歷程,可見 Hublot 不斷求變的精神,雖然品牌並非第一個涉獵藍寶石水晶表殼的品牌,但在 sapphire 普及的萌芽階段,Hublot 早已創製黑色和透明藍寶石水晶表殼,然後蛻變出紅色、橙色、黃色、綠色、藍色、紫色等等不同色調變奏。今年黃色重作馮婦,但偏向螢光色澤,比前作更亮眼晶螢。嚴格來說,此黃色不同彼黃色,主要是物料有別,一般的藍寶石水晶表殼,是一種單一的 crystal aluminum oxide 複合物,這次 Hublot 繼 2019 年和2020年兩枚綠色透明表殼款式,再度以名為 SAXEM(Sapphire Aluminium oXide and rare Earth Mineral)的物料製成表殼,在氧化鋁之中注入銩、鈥和鉻等稀土元素,調配出獨特的螢光黃色 SAXEM 物料,替自動陀飛輪塑造全新面貌。 2021 年誕生的 Big...

Continue reading

複習一下愛彼的複雜

製作複雜腕表,是各大品牌必爭之地。你有七項我有十項他再誇張點擠進十五項功能在一枚機芯內。但一枚好的複雜表,不只功能要多,還要設計得靚、還要工藝修飾美得醉人、還要又薄又細戴得舒適。愛彼在這方面經驗多多,作品也一籮籮,不若在這裡跟大家盤點一下、複習一下愛彼的複雜作……打頭陣的飛行陀飛輪,經歷了「撳扁,收細,再收細」,過程得來不易。愛彼Royal Oak的飛行陀飛輪腕表, 一向以2950機芯為主,尺寸為31.5 x 6.24mm,配上表殼的標準size為41 x 10.6mm;直到今年年初,品牌為Royal Oak 50周年迎來一大堆新作,當中包括一款首度配備超薄陀飛輪的Jumbo,鼎鼎大名的RD#3備有十分搶眼的「雲夜藍50」色Petite Tapisserie小型格紋表盤,而僅厚8.1mm的39mm不鏽鋼表殼更是纖巧得叫人驚訝。 一切功勞,歸功於研發了5年的2968機芯。 2968機芯的尺寸為29.6 x 3.4mm(比之前的2950差不多薄了一半)。如拿它跟全球最薄的自動陀飛輪機芯相比,Bvlgari BVL 288的尺寸為36.6 x 1.95mm,愛彼是輸了厚度但贏了直徑。 「收細」之後,今天帶來的新RD#3「再收細」,由39mm縮多2mm至37mm,表盤亦換上墨紫色,無論尺寸及顏色都更從中性落墨,男女都不能抗拒。如何成就這壯舉,品牌的研發總監Lucas Raggi如是說:「我們首要目標是把飛行陀飛輪納入直徑39mm的Jumbo超薄腕表中。接著,我們進一步讓這機芯容身於37mm表殼中。這迫使我們重新設計陀飛輪架構,以及全新的擒縱系統。」而全新擒縱系統,主要是把擒縱輪的振幅加大,以提高機芯可靠度及精準度,另外也加強動力管理。構造上,以鈦金屬打造的陀飛輪系統,把傳動裝置移至機芯外緣以減少厚度;另外有助減少厚度的設計,包括游絲由2950的雙層游絲改為扁平游絲、擺輪砝碼微調由外部改為嵌入式等等。 全新RD#3的墨紫色小型格紋雖沒採用煙薰效果,但應用了CVD化學氣相沉積塗層技術製作,表面色澤不但更亮麗而且也更持久。表盤上的指針及時刻則採用元祖1972年的「Baignoire」細長橢圓造型,當然也經過螢光塗層處理。表迷最關心的,當然還有鍍銠色22K玫瑰金自動擺陀,對,是有的,它備有為Royal Oak皇家橡樹系列50周年而設的鏤空標誌,只限今年推出。 也跟大家溫故知新。品牌於2015年推出第一款RD#1,那是一枚在聲學性能、報時音量與悅耳音聲三方面大躍進的成品,推出後翌年便贏得GPHG的「非凡機械腕表獎」。2018再推出表殼厚度只有6.3mm的萬年曆RD#2,內搭著僅厚2.89mm全球最纖薄的自動上鏈萬年曆機芯,翌年又為品牌贏得GPHG的「金指針獎」。好了,2022年推出僅厚8.1mm的飛行陀飛輪RD#3,憑藉37mm嬌小鋼殼身軀,會否再贏得日內瓦鐘表大獎呢?還看2023年……愛彼的陶瓷,例不虛發,每一個部件也是精品,製作標準非常嚴格。師傅要先把二氧化鋯以14000C窯燒,混合黏合劑調後轉化為陶瓷坯體,再以人工進行霧面打磨與拋光倒角修飾。統一陶瓷色調的愛彼萬年曆,首次出現於2017年的全黑41mm版,兩年後同樣搭戴5134自動機芯的白色版本也宣布誕生。今年新作是品牌首次以全藍色陶瓷打造腕表,經PVD處理的電光藍色Grande Tapisserie大型格紋固然是亮點,連小表盤、表冠甚至鍊帶也換上一身藍調,奪目程度我們認為是Royal Oak 50周年作品頭三甲。全身藍色萬年曆41mm表殼只厚9.5mm,背後得靠2015年研發的5134自動機芯,不過新版本把22K金鏤空擺陀移到更外緣,發條鼓也改用懸空式設計,用盡方法令它更纖薄(4.3mm)。Royal Oak Concept可謂無心插柳地成功,早在2002年為慶祝Royal Oak誕生30周年,品牌推出了一枚結合鈦金屬與Alacrite 602航太合金的概念表,市場反應極熱烈,促成品牌於2008年研發出鍛造碳陀飛輪計時表。再隨後,陀飛輪GMT、跟Schumacher合作圈速計時、超問表「RD#1」、女裝飛行陀飛輪,以至去年的「黑豹」飛行陀飛輪……見證著Royal Oak Concept的急促成長。今年新作是把鈦金屬首次搭配綠色陶瓷,經手工霧面打磨與拋光倒角交錯處理的綠色陶瓷,散落於表圈、表冠與按扭,跟機芯大部分黑色元素形成對比,也令玫瑰金色的飛行陀飛輪、指針,以及立體「AP」標誌更為突出。腕表搭載著2954手上鍊機芯,能提供237小時約10天能量儲存,3:00位置有GMT日夜顯示、6:00位置則設有H、N、R三個字母的功能顯示器。極複雜的功能,也能以極優雅簡潔形態出現。這款CODE 11.59飛行陀飛輪腕表,結集了天然寶石、貴金屬及高科技陶瓷於一身,不能小覷;它們分別是設於表盤的黑色縞瑪瑙、散布表殼表圈及表底蓋的18K白金,以及八角形表殼的中層,是品牌第一回採用的配搭組合。同樣是品牌首回嘗試的,是以黑色PVD塗層製作飛行陀飛輪框架,旋轉起來跟玫瑰金部件尤其好看。這片獨一無二的黑色縞瑪瑙表盤,美得出神,由瑞士拉紹德封的Someco表盤廠所製,如今它成了愛彼的合作夥伴。41mm表殼內搭了2950自動機芯,一絲不苟地飾有日內瓦波紋、拉絲打磨、蝸紋裝飾、粒面畫圈打磨等,能量儲存65小時。欣賞這抹CODE 11.59的藍,有4個層次。一,是套用在表殼中層的陶瓷藍,品牌稱為電光藍,製作過程跟文章開首的RD#3一模一樣;二,是內表盤的藍色漆彩;三,是經CVD(化學氣相沉積)處理而成的藍色內表圈及鏤空機芯部件。最後是覆以藍色橡膠的小牛皮表帶,上面還配以織紋裝飾。 欣賞由2948手上鍊鏤空機芯提供的陀飛輪,在層層表橋下飛舞旋轉固然悅目,另一方面也提提大家,在41mm 18K白金表殼跟陶瓷中層間,兩者在圓弧與棱角相間的表面上,表匠為打磨出整齊劃一的效果花了不少工夫,才能做出千變萬化的光線反射效果。腕表厚度僅有10.7mm,備72小時動存,限量發行50枚。這是一枚腕表,也是一座當代建築,更是一件3D立體藝術品。一切得靠愛彼的精密機芯表匠,以及傳統獨到的人手修飾。看看這個由479個零件組成的超複雜自動機芯,裡面的夾板及零件共有111個經過V形倒角噴砂處理,還有層出不窮的手工霧面打磨及亮面拋光交錯加工,每個機芯都需經過表匠至少70小時裝飾。顏色上以黑色襯玫瑰金色,結構上層層遞進立體感超凡,當然還有在6:00位置飛舞的主角陀飛輪,以及具計時功能的小副盤。直徑41mm 18K玫瑰金外殼黑色陶瓷中層表殼下,包裹著具65小時動力儲存的2952自動機芯,以兼具陀飛輪及飛返計時功能下,只厚13.8mm的身軀算是輕盈了。限量發行50枚。

Continue reading

Jaquet Droz鏤通_1

Jaquet Droz鏤通 原來為了陀飛輪

2021年度的Only Watch慈善拍賣,Jaquet Droz出動了最新皇牌鏤空陀飛輪,飾以 Plique-a-Jour Enamel表盤,有人稱呼它為鏤空琺瑯,亦有人冠以彩繪玻璃琺瑯之名,反正就像斆堂建築裡常見的彩色玻璃。Only Watch只此一枚,得到它的機會十分渺茫,然而純粹的 Jaquet Droz鏤通 陀飛輪版本,大家是有機會收入囊中的。年初Jaquet Droz推出新一代等離子陶瓷Skelet-One鏤通表,其實即是2018年問世的Skelet-One新變奏,採用等離子陶瓷表殼,並以黃、藍、綠三色細節作點綴。Skelet-One系列第一代為三針設計,直接跳過了計時、兩地時間等功能,以陀飛輪擔起第二代Skelet-One的帥旗。 Jaquet Droz要造鏤通之皇,必然不斷進化,陀飛輪款的鏤通比三針款又再升高一個層次,無論偏心式時分盤和大秒針盤都完全坦蕩蕩示人了,副盤以透明藍寶石水晶取代密實設計,黑色加工的搭橋,布局極為和諧,中間呈現圓渾的「8」字,兩旁飾以畢直交錯的直線,一剛一柔,對比深刻,要是將表盤從中間切開,會發現左右兩邊平衡對稱,符合新世代鏤通表追求建築美的風氣。陀飛輪進場,大秒針讓路,原本Skelet-One位於6:00位置的大秒針盤,在Skelet-One Tourbillon身上變成時分盤,懸空出來的12:00位置,便是陀飛輪的表演場地,框架像「大」字形,秒針附託於框架之上,一分鐘完成一圈。這表可不是Jaquet Droz的第一枚陀飛輪,2016年時有過金箔雕花的Grande Seconde Tourbillon Paillonnee,再早一點2012年亦有大明火琺瑯表盤的Grande Seconde Tourbillon,但都及不上這次的赤裸程度,全身鏤通,前後都可欣賞陀飛輪的奧秘。加上12:00位置的空檔,簡直像為陀飛輪天造和地設。 目前 Jaquet Droz鏤通 Skelet-One陀飛輪只有41mm紅金表殼,不用擔心,陶瓷早晚會來的……呼應紅金表殼,指針、刻度、螺絲均是金色的,再由黑色搭橋加以襯托,Jaquet Droz認真造鏤通表果然不是鬧著玩。腕表搭載2625SQ自動機芯,擺輪游絲和擒縱叉以矽質製成,高達七天動力,比三針款長氣得多,更要明白,這是去蕪存青的鏤通表,穩定性和耐力都是一大挑戰。表殼:紅金 尺寸:41mm 機芯:Jaquet Droz 2625SQ自動 功能:時、分、小秒、陀飛輪、7天動力儲備 表帶:鱷魚皮帶 防水:30米 約售:$1,235,400

Continue reading

必須停下來好好品嚐 A. Lange & Söhne Cabaret Tourbillon Handwerkskunst

朗格 今年的新表相當多,造了一枚純萬年曆Lange 1,又用砂金石玻璃製作了一枚男女都會戴得好看的Little Lange 1 Moonphase,還有超級複雜只此一家的Triple Split三重追針計時表新款,剛剛又帶來另一個驚喜,竟然是久違了的長方形陀飛輪Cabaret Tourbillon,除了那個具停秒功能的陀飛輪精采,前前後後各式各樣的人手雕刻工藝簡直令人目不暇給,是真的需要停下來慢慢細嘗。熟悉 朗格 的話,都知道他們偶爾會挑選頂級型號,用他們擅長的手工雕刻工藝替它們錦上添花,腕表會加上Handwerkskunst一字,即craftsmanship工藝的意思。今次這枚 Cabaret Tourbillon Handwerkskunst 是第七枚作品,工藝和細節亮點相當多,白金表盤由三個部份組成,像去年底推出的Tourbograph Perpetual Honeygold “Hommage to F.A. Lange”那樣,要先小心翼翼將白金面層慢慢打磨掉,露出白金小時刻度、大日曆、兩個sub-dial和陀飛輪視窗部份。最搶眼的是圍繞著大日曆四周的雕刻圖案,那是由無數個細小菱形組成。要雕刻出這種整齊又均稱的幾何圖案並不容易,一小部份出錯就會難逃所有人的法眼,也影響整個圖案布局。為何會是菱形?看看四周的小時刻度便會明白。留意菱形圖案的邊緣、指針中軸與大日曆窗的邊框內,圍繞著一條啞面帶粒狀紋理的纖幼白金線,那是由Tremblage技法雕刻而成。幾年前曾參加過 朗格 工作坊,親身體驗過這㮔雕刻方法,要用雕刻刀從不同角度逐點雕出來,過程有趣但原來十分困難。在這個纖幼細微部份也花大量時間雕刻,不得不佩服背後為了追求漂亮和完美效果的堅持和耐心。表盤下半部份是主角陀飛輪和兩個經鍍銠處理的小秒盤和動力儲備顯示盤。陀飛輪分別用上下兩顆鑽石軸承支撐,上層搭橋是用最高規格的black polishing打磨,是各種打磨技法中公認最高難度。這個陀飛輪在2008年推出時,能夠破天荒具停秒功能,主要是他們設計了一條V形彈簧,拉出表冠時,彈簧總會有一邊能夠避開陀飛輪框架的柱,成功將擺輪輕輕壓停。說此表的欣賞點目不暇給,當然不只看表盤, 朗格 的表背一向精采,工藝版陀飛輪想當然也在打磨上花更多工夫。長方形的L042.1是手上鍊制式,用四分三大夾板為主,內裡有兩個發條鼓可儲存長達120小時動力,大夾板下方的兩塊夾板,平時多用傳統波浪或花卉紋理裝飾,這回配合表面風格也雕刻成菱形格紋圖案,與上方四分三夾板組成的對比效果,是從未在其他朗格腕表上出現過。Cabaret Tourbillon Handwerkskunst 今次用鉑金殼演繹,表殼大小是29.5 x 39.2mm,限量30枚已而,定價約260萬港元。

Continue reading

Breguet Tourbillon_Feature

Breguet 陀飛輪 220周年 從過去至未來

1801年6月26日,是歷史上首枚陀飛輪取得專利的日子,至此,6月26日亦被稱為「陀飛輪日」(Tourbillon Day)。其實這個有著「旋風」之名的複雜裝置,是由鐘表大師Abraham-Louis Breguet於1795年構思繪製而成,6年之後才正式完成並面世,至今仍深刻地影響著製表產業。在過去220年來,Breguet曾推出無數枚精采的陀飛輪時計,融入品牌獨到的工藝與技術,呈現豐富多樣的面貌。早在懷表時代,由於擺輪游絲會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形狀因重力拉扯而產生變形,影響到走時的精準性,因此寶璣先生構思出將擺輪、擒縱裝置放在一個框架內的方式,透過旋轉的方式,平衡游絲受單一方向的力量影響所造成的走時誤差,並以「Tourbillon」來命名。而「Tourbillon」一詞的本意經常被人誤解,其實在19世紀,法國哲學家與物理學家笛卡兒和《百科全書》皆指出,「Tourbillon」意為圍繞單一軸線旋轉的行星體系,或驅動行星圍繞太陽旋轉的能量。與如今表示「猛烈旋轉」或「失控風暴」的詞義相去甚遠。寶璣先生當時選擇「Tourbillon」一詞,體現了啟蒙時代的世界觀,與18世紀將鐘表視為微縮宇宙的哲學理念相互呼應。寶璣先生為了專利申請於1801年繪製出這幅陀飛輪調節器水彩插圖。陀飛輪專利證書。到了1801年6月26日,亦即是法蘭西共和曆第9年穫月7日(Brevet du 7 Messidor An 9),陀飛輪正式取得法國國家工業專利局頒發的專利證書,而要等到獲得專利六年後,寶璣先生才開始出售第一批陀飛輪時計。最大的挑戰是由於陀飛輪裝置所包含的調節器、框架零件的製作、以及配重都要進行測試,因此又花費許多時間做調整。陀飛輪的製作過程極為漫長,當時每一枚的製作時間都需要5至10年。Abraham-Louis Breguet(1747-1823年)。寶璣先生與員工於1796至1829的35年間推出了40款陀飛輪時計,有35枚流傳至今,其中一半配備每4分鐘或每6分鐘旋轉一周的框架,而在專利描述中,陀飛輪框架每1分鐘旋轉一周。根據品牌的深入研究,這批陀飛輪有四分之一是用於航海用途,換言之,它們由船主或船員購買,用於海上導航和計算經度。一位非洲探險家也將其用於相同用途。托馬斯•布里斯本(Thomas Brisbane)也曾攜帶自己的寶璣時計抵達澳洲。其中一些時計曾在五十多年時間裡遨遊全球各大洋。此外,不少寶璣時計還曾為頂尖科學家所有。 根據寶璣先生自己的分類,陀飛輪時計屬於與民用鐘表截然不同的科學用途鐘表。購買者深明這一點,並充分利用此裝置能精準計時的優勢。而在購買紀錄中,可以找到許多獨特的珍品,包含No. 2567及No. 2522一分鐘陀飛輪懷表;搭配筒狀游絲的No.1252兩分鐘陀飛輪桌鐘,具備更能抵抗地心引力的三維立體結構;出售給西班牙王子Don Antonio de Bourbon的No.1188,以及具備恆定動力系統(芝麻鏈與寶塔輪)的No. 1176四分鐘陀飛輪懷表,另外還有搭配陀飛輪裝置的子母鐘(Sympathique Clock)、航海精密儀器和旅行座鐘。寶璣先生於1808年以3,600法郎售出給西班牙王子Don Antonio de Bourbon的No.1188的四分鐘陀飛輪懷表。No.1188的四分鐘陀飛輪懷表。王室貴族買家更是比比皆是,如英國國王佐治三世和佐治四世、西班牙國王費迪南七世、俄國貴族(伊爾莫羅夫親王、加加林親王、列普寧親王、德米多夫親王),來自波蘭(波托茨基伯爵)、普魯士(哈登貝格親王)、意大利(阿秦度伯爵、喬瓦尼·巴蒂斯塔·索馬里瓦)、匈牙利(Podmaniczky男爵)和葡萄牙(布里托騎士)等歐洲國家的名流。如今這30幾枚陀飛輪時計,其中12枚珍藏於世界各大博物館(3枚於寶璣博物館、5枚在大英博物館、英國、義大利、耶路撒冷與紐約等地博物館)、15枚經由私人收藏,也有幾枚出現在拍賣會上,皆具有傳奇色彩。這款1802年製、No.1176陀飛輪黃金懷表,於1809年以4,500法郎的價格售予波蘭貴族Stanislas Kostka Potocki。Breguet於1926年以20,000法郎售出的No.986陀飛輪懷表。陀飛輪的誕生,啟發了其他鐘表製作者的創意,當中包括巴納•邦尼克森(Bahne Bonniksen),他以寶璣先生的理論為基礎,發明了卡羅素裝置(Carrousel)。而其他眾多製表品牌也在寶璣提交陀飛輪專利僅十年後,相繼採用此高級複雜功能。作為原創品牌,自寶璣先生離世後,Breguet亦不斷地製作出這些經典時計,儘管確保計時精準未必是現今搭載陀飛輪的首要目標,然而愛表者仍然傾心於這種具有獨特美感的傑作。 現代的陀飛輪裝置,經過長 220年的悠久發展,無論結構、材質都變化萬千,而Breguet亦非常擅長於在經典中展現出其精湛的製表工藝。例如Classique Tourbillon Extra-Plat 5367大明火琺瑯陀飛輪腕表。品牌製表師先細心地打磨金質表盤,均勻塗上琺瑯釉料,經攝氏800度左右的溫度反覆燒製,最終製作出潔淨的大明火琺瑯;製作過程中必需控制好火候與時間,免得纖薄的表盤因受熱不均,產生龜裂的情形。內部搭載581超薄自動機芯,具有80小時動能,但厚度僅有3mm,加上表盤與表殼也才厚7.45mm,展露Breguet獨到的纖薄技術。另外一款同樣纖薄的Classique Tourbillon Extra-Plat Squelette 5395,其玫瑰金表殼只厚7.7mm,還加入鏤空設計,能從不同視角欣賞581自動機芯的擺陀、陀飛輪,加上經過倒角、拋光,以及機刻雕花的金質夾板與橋板,宛如一件戴在腕上的微型藝術作品。其陀飛輪框架以鈦金屬材質製作、重量僅0.29公克,搭配矽質寶璣游絲與矽擒縱叉,抗磁性能更佳,讓腕表走時更為精準。而以陀飛輪框架整合時間等式凸輪的Marine Tourbillon Equation Marchante 5887 ,可說是呼應了200多年前被應用於航海事業中的陀飛輪時計,將海洋與複雜功能結合。腕表同樣是以581機芯為基礎,所搭載的581DPE自動機芯由多達563枚零件組成,具備陀飛輪、萬年曆、時間等式三大複雜功能,是品牌現行腕表中最複雜表款之一。陀飛輪裝置透過差動齒輪整合一般走時齒輪以及時間等式齒輪組,因此可看到4:00位置的鏡面下方除了擺輪以及陀飛輪框架之外,還有一個線條特殊、外觀如腎形的凸輪,用以與驅動槓桿來顯示民用時間與太陽時間之間的差異。最後還有一款Tradition Tourbillon Fusee 7047芝麻鏈陀飛輪腕表亦非常獨特,這款腕表具有現代與經典的交錯感,所搭載的569手上鍊機芯,於腕表上半部呈現大型陀飛輪,並有著鈦金屬擺輪及矽材質雙層游絲。此外,腕表還有另一位主角,是來自懷表的芝麻鏈恆定動力系統,由數百枚零件組成的芝麻鏈在上滿鍊時會纏繞於上窄下寬的圓錐狀寶塔輪,鏈結隨動力釋放而漸漸向上移動,並透過寶塔輪直徑的差異,能均衡滿鍊與動力耗盡前走時速度不同的情形,使發條的動力穩定輸出。今年是陀飛輪面世220周年,Breguet特別與K11 MUSEA合作,由即日起至7月13日期間,在極具建築藝術感的Gold Ball舉行「寶璣.陀飛輪的發明者」Pop-Up。這裡有著有關寶璣先生的介紹、陀飛輪的源起,以及多款品牌經典陀飛輪時計,值得大家一一細賞。

Continue reading

Hublot 爐火純透明

說起藍寶石水晶腕表,第一個在腦海泛起的名字,十居其九是Hublot,五年前開發品牌第一個結「晶」,如今已坐擁紅、橙、黃、藍色藍寶石水晶款式,還有同聲同氣的綠色SAXEM。不說十居其十,是因為這兩年大家會對Chanel印象猶新,不光造了藍寶石水晶表殼,鏈帶也是史上首次全副透明武裝。可以看到,Hublot今年決心急起直追,那邊廂LVMH Watch Week,創製橙色藍寶石水晶表殼;這邊廂Watches & Wonders,再出手發表旗下首枚全透明一體式的藍寶石水晶腕表,透明表殼加透明表鏈,儼如廿一世紀國王的新「表」……此枚Big Bang Integral Tourbillon Full Sapphire,以年初橙色版本為基礎,同樣內藏全新研發的HUB6035自動機芯。對照昔日的鏤通HUB6021手上鍊機芯,新機芯不光加裝了上鍊擺陀,還裸露得更徹徹底底。袖珍擺陀棲身於12:00位置,發條鼓退居做其背後的男人……陀飛輪置身6:00位置,形成平衡布局。往日錯綜複雜的機芯搭橋,練成了隱身術,化身三塊藍寶石水晶透明搭橋,機芯懸浮效果更形突出。或許大家不太會意,透明藍寶石水晶表殼在橙色版本基礎上作出了些微改動,直徑由45mm縮減至43mm,表殼和鏈帶像無縫接合,幾乎移除了大部分肉眼可見的螺絲。另一方面鏈帶也積極透明,165個組件,其中22個為全藍寶石水晶鏈節,另外就是用作固定鏈節的鈦金屬插片。做不成第一個,但Hublot賣力做得最好,貫徹透明理念,大幅刪減鈦金屬插片的尺寸,使其隱藏於鏈節的兩側,透明鏈節更有凌空接合的感覺。表殼:藍寶石水晶 尺寸:43mm 機芯:HUB6035自動 功能:時、分、陀飛輪、3日動力儲備 表帶:藍寶石水晶鏈帶 防水:30米 數量:30枚 約售:$3,178,000

Continue reading

Bvlgari 鈦薄陀飛輪計時

十年前說纖薄表,沒人會聯想到Bvlgari這個名字,今天他們已成為纖薄聖手,由2014開始到現在不過六年光境,纖薄紀錄一個接一個,剛剛又造出了全球最薄的陀飛輪計時表Octo Finissimo Tourbillon Chronograph Skeleton Automatic。六年,六個世界紀錄,本身都也是一項紀錄。先後造過最纖薄的陀飛輪、三問、自動表、計時表,Bvlgari這次挑戰陀飛輪加計時,這個複雜組合本身已經很少見,在這範疇內談纖薄印象中更是前所未見。新機芯BVL 388的厚度是3.5mm;腕表厚度是7.4mm,確實比不少兩三針腕表還要薄。之前分別炮製過最纖薄計時表和最纖薄陀飛輪表,怎樣將這些機械裝置造得纖薄對他們來說應是經驗豐富。不過整個新機芯又很多地方都是新設計新構思,例如計時裝置,雖然跟去年全球最薄計時表Octo Finissimo Chronograph GMT Automatic一樣,用導柱輪操作,同樣使用水平式離合器(lateral cluch) 和邊緣擺陀(peripheral rotor),幫助減輕機芯厚度,但計時操作模式則有所不同,今回是monopush單按鈕設計。從外表不容易看出monopush的端倪,因為表殼兩旁仍出現兩個按掣,但看表殼側就會發現兩個按鈕表面有不同設計,2:00位置有凹凸紋理點綴,方便操控計時的開啟、停止和重設,下方按鈕類似功能選擇,按下才能用表冠調校時間。這按鈕在之前的最纖薄陀飛輪Octo Finissimo Tourbillon已沿用,主要是為了遷就表冠上鍊裝置不會阻礙邊緣擺陀的運作而設計。另一令人意外的是陀飛輪身處超薄表內,不是想當然的懸浮式flying toubillon,而是有上層搭橋的傳統結構。同樣是計時表,去年的Octo Finissimo計時表厚度是6.9mm,今次新的Octo Finissimo計時陀飛輪是7.4mm。大概兩者的纖薄分別都只是數字,戴起來兩枚表的薄恐怕不相伯仲,不過味道就大不同,不但有新拍檔陀飛輪,還造成鏤通表盤,鏤通的發條鼓和陀飛輪上下遙遙相對,左右兩個小圓是實盤。無論計時、陀飛輪和整枚腕表的設計,都刻意跟之前的纖薄款式有點不同,不是執藥式的用這個配那個,這份誠意和心思相當難得。全新陀飛輪計時表仍是一身Octo Finissimo薄表特色,42mm鈦金屬殼配鈦金屬盤及鈦金屬鏈帶,營造型格的灰色tone。六年來第六枚破紀錄的纖薄表,論陣容論突破速度不敢說絕後,但絕對空前。腕表定價約15萬歐元。表殼:鈦金屬 直徑:42mm(厚7.4mm) 機芯:BVL388 自動(厚3.5mm) 功能:時、分、小秒、單按鈕計時、陀飛輪 動力儲備:52小時 防水:30米 限量:50枚 約售:150,000歐元

Continue reading

7月腕表拍賣:最高價成交Top 5

今年兩大拍賣行的香港拍賣延期至7月,蘇富比的「珍貴名表」拍賣定在7月11日,佳士得「精緻名表」拍賣則於7月13日舉行。雖然疫情對腕表巿場帶來沉重打擊,但拍賣巿場卻未見頹勢,兩行均有紀錄誕生,並達到破億的總成交額,蘇富比近1.2億,而佳士得則達1.6億,後者成績甚至更勝去年春拍。今季最高成交價腕表首兩名由Rolex及Patek Philippe包辦,相信大家也不會覺得意外。拍賣行:Sotheby’s(Lot 2236) 估價:$4,000,000 - $8,000,000 成交價(連佣):$25,375,000 Daytona不愧是「表王」,無論是新的舊的,價格都是炒得起,賣得出,若能找到一些名目,拍出天價也不是夢。Rolex Daytona Ref. 16516榮膺今季春拍的最高成交價腕表,同時刷新了Daytona自動表的拍賣紀錄。今次這枚Ref. 16516能以逾高估價3倍拍出,破了系列的自動表款紀錄,是因為它是目前已知唯一一枚配青金石表盤,內置Zenith高頻計時機芯的Daytona鉑金腕表。冠上獨一無二之名,自然成為爭奪對象。 據拍賣紀錄顯示,目前最貴的Daytona是2017年10月以1.38億拍出的Daytona Paul Newman Ref.6239,它的主人正正就是Paul Newman,要超越這紀錄相信很難了。第二位同樣是2017年的紀錄,是有「The Legend」之稱的Daytona Paul Newman Ref.6263,以2,920萬成交。今次的Ref. 16516則攀上最貴Daytona的第三位。拍賣行:Christie’s(Lot 2492) 估價:$7,800,000 - $24,000,000 成交價(連佣):$15,125,000 這次Patek Philippe Ref. 5033T創下了該型號的世界拍賣紀錄,這結果並不令人意料,要知道它是唯一一枚配鈦金屬表殼的Ref. 5033,只是事前難以斷定會拍出多少,現在答案揭盅,就是1,500多萬,這不單是破紀錄,還使它成為了佳士得7月鐘表拍賣的最高價拍品。 Ref. 5033是一款具三問及年曆功能的複雜功能腕表,採用酒桶形表殼,佈局參考了上世紀中的全曆表款,在10:00至2:00位之間設置有3個視窗顯示星期、日期及月份。它的投產期大約十年,2002年至2012年,但產量不多,據說不足80枚,絕大部分都是配鉑金殼,唯獨2003年製作了一枚鈦金屬款,就是這次上拍的Ref. 5033T。去年一枚鉑金Ref. 5033於蘇富比拍出30萬美元,即近240萬港元,今年鈦金屬款的成交價是它的6倍,完全符合百達翡麗向來「非貴金屬款更矜貴」的潛規則。拍賣行:Christie’s(Lot 2504) 估價:$7,800,000 - $12,000,000 成交價(連佣):$9,665,000 Ref. 5002是極為稀有的Patek Philippe腕表,其投產期約10年,2001年至2011年,每年僅生產10枚。Ref. 5002產量如此稀缺,因為它極為複雜,於2001年登場之時,便挾著Patek Philippe有史以來最複雜腕表之名,它備有12項功能,包括大教堂鐘聲三問報時、陀飛輪、萬年曆、逆跳日曆、月相、恆星時間及星空圖等。據考,Ref. 5002鉑金款僅生產了40枚,而本作是其中之一,最終以近1,000萬成交。拍賣行:Christie’s(Lot 2300) 估價:$4,000,000 - $8,000,000 成交價(連佣):$6,845,000 首五名中,只有這枚不是出自Patek Philippe及Rolex之手,能位列第四,當然不容少覷。這並非常規款型,而是來自Le Garde Temps: Naissanced'une Montre計劃的作品。計劃由Greubel Forsey及獨立製表師Philippe Dufour負責,旨在向年輕製表師傳授手工製表技術,當年經過一輪面試,才選出了巴黎的製表老師Michel Boulanger。 這枚四人聯手的陀飛輪腕表由設計至完工的整個過程中,均沒有使用電腦工具,百分百手工製作,花了六年時間才於2016年完成原型作品,同年於香港佳士得上拍,以$11,296,000成交。這筆收益又回饋於「Naissance d'une Montre」項目,最後共推出了11枚限量版。本拍品為編號6,是正式版首現拍場,以近700萬成交。拍賣行:Christie’s(Lot 2493) 估價:$4,000,000 - $8,000,000 成交價(連佣):$6,125,000 這次佳士得鐘表拍賣破了兩個有關Patek Philippe的型號紀錄,一是千五萬成交的Ref. 5033,另一個就是Ref. 2524/1,拍出600多萬,貼近最高估價成交。 製作三問表,Patek Philippe可說是經驗豐富,算來快要近百年,但有系統地批量發售是在四十年代開始,意味著相關技術及生產變得穩定,Ref. 2524/1正正是那段時期的作品,而拍品的出產年為1955。它是小尺碼的33mm黃金圓殼款,配巴頓刻度及太子妃指針。Ref. 2524/1在拍場上並不多見,當中的小三針款又比兩針款罕見,目前可考的黃金小三針款更是只有5枚,這枚正是其中一枚,加上它其品相保存極好,這就支撐了其600萬的成交紀錄。

Continue reading

百達翡麗 2020 複雜三連發

繼之前慶祝新廠房落成的特別版Ref. 6007A,Patek Philippe 2020年的新表正式曝光,最先出場是三枚頂級複雜表。 Ref. 5370P Ref. 5370跟百達翡麗的計時表Ref. 5170(最新一代蛻變成5172)的編號相差不遠,因為大家同是計時表,使用的手上鍊機芯也是自家研發的CH 29-535,但5370是更高階的追針計時設計,表面的造工也是高級的大明火琺瑯。第一枚5370在2015年出現,當時是鉑金殼,表面是黑色琺瑯。今年新接任的這枚同樣是鉑金款,但換了藍色琺瑯面。這幾年藍面表是最熱之選,但用大明火琺瑯燒成的藍面並不多,這抹寶藍色琺瑯放在計時表裡更是稀有之作。暫時未有機會看到真身,但相信藍面比黑面更誘人新鮮。藍琺瑯面上依然是白金寶璣數字配測速計和柳葉形指針,搭載加入追針計時功能的CHR 29-535 PS手上鍊機芯,看到表底的機芯面貌,會明白此表是如何精緻複雜,內裡藏著幾項自家研創的專利設計。鉑金殼直徑依舊是41mm,定價HK$1,969,100。 Ref. 5303R 這枚open face設計的三問陀飛輪,單看表面已能感受到其複雜性和打磨工藝。眼利的話可能會覺得它有點面善。的確,它曾經推出過只有12枚的特別版,那是表盤外緣有一環紅圈的新加坡特別版,是為去年9月百達翡麗首次新加坡舉辦大型展覽而造的,此表今回第一次正式成為常規版。Ref. 5303最特別的地方是他們第一次將三問裝置和陀飛輪遷移到表面,不再埋藏在表底。過往他們堅持陀飛輪須放在表底,是為了避免受紫外光直接照射,現在因表鏡經防紫外光處理,陀飛輪因此能大無畏棲身表面,連三問裝置也一起遷移,要欣賞它們的運作,是前所未有的方便。玫瑰金殼直徑依然是42mm,表殼兩側包括啟動三問功能的拉桿,以及表底手上鍊機芯外緣都有白金鏤通圖案裝飾。雖然腕表是常規款式,不再是限量版,但這樣複雜的設計每年只會少量生產。 Ref. 5270J Ref. 5270萬年曆計時表屬Patek的皇牌之一,在這功能類別裡堪稱皇者。它之前已推出過白金、紅金和鉑金款式,今年終於輪到黃金殼壓軸出場。未看真表之前想像過它是甚麼模樣,看到真身,見到貴氣溫暖的黃金殼配白面,iconic的萬年曆計時layout,還有背後風光明媚的自家CH 29-535手上鍊機芯,仍然被它的工藝美和皇者風采迷到。計時機芯加入萬年曆裝置後,厚度也沒有明顯增加,41mm的黃金殼的厚度是,只比純計時款式微微增厚約一毫米。定價HK$1,264,700。

Continue reading

總結2020上半年 編輯部10大「揀搜腕表」

勞士力未見身影、PP只發布一千零一枚鋼表令表迷乾焦急、Tudor最後趕及推出一枚超人氣藍表……幸好仍有年初在杜拜舉行的LVMH Watch Week Dubai,也有史上首次網上發布的Watches and Wonders,令新表雖稱不上排山倒海,但仍不乏精采矚目作。 要編輯部每人在2020上半年嚴選兩枚「揀搜腕表」,絕對不是優差,當中經歷不少「魚與熊掌腦交戰」,難離難捨下,10枚最值得推介的腕表是…… Ringo's picks PATEK PHILIPPE Calatrava Ref. 6007 藍面有多熱多討好多受歡迎,看看這裡編輯之選,十大佔了七成,也算一葉知秋。 這枚Patek Philippe的Calatrava Ref. 6007除了是藍面,也是鋼殼,鋼殼之於Patek Philippe,從來不是「貴金屬次一等」的選擇。要不是在周年慶典出場,就是為慈善的Only Watch孤品。 今年PP叫表迷望穿秋水,終在6月中帶來唯一一枚新表──鋼版Calatrava Ref. 6007。喜歡它,是因為那抹PP藍,以及表盤有如碳纖維的圖案,這格紋早在3年前出現於Only Watch的Ref. 5208T,不過當年格紋範圍太大,又分了大小兩個表盤,個人心水還是今年較簡約的設計。 網民批評透明表底刻有「New Manufacture 2019」字樣及Calatrava十字星圖騰,阻礙了欣賞Cal. 324 SC自動機芯的視線,是最大敗筆。你嫌棄便不要爭了,限量1,000枚的它定價$212,200,比起4年前Nautilus四十周年的5711索價80多萬,這枚Ref. 6007注定又成為2020年最渴望入手的頭號人物。GRAND SEIKO Heritage Collection Quartz Limited Edition SBGP007 第二枚真心想買的,是石英版的Grand Seiko 60周年限量版。 4款藍面周年限量版中,當然明白大家的聚焦點都在Hi-Beat 36000版SBGH281,我也認為它最霸氣最具大將風範,但一來同事早已入手,朝見口晚見面撞表可能對方暗叫不爽,二來上兩年已買了Hi-Beat版仲有埋GMT,不如鎖定CP值更高的石英版吧,定價只3萬餘。 Grand Seiko的石英機芯,從不是省油的燈。早在1988年推出第一枚石英GS,搭載的95GS機芯誤差僅為+/-10秒,但要注意,單位是年,不是日。今天40mm不鏽鋼表殼內搭的全新9F85石英機芯,精準度提升誤差只有+/-5秒。 雖然它沒有GMT功能,但它的時針可以獨立調校,去外地時只要拔出表冠,不用旋轉分針便可輕易調校時區,非常方便……如果要挑剔,個人認為位於6:00位置的黃金五角星標誌有點尷尬,是有點細,孤伶伶的沒有文字襯托。(限量2,500枚,約售$33,500) Douglas' picks PANERAI Luminor Marina Fibratech – 44mm PAM1119 這枚PAM1119,是來幫Panerai平反的。你說Panerai懶於革新嗎?但試問,有多少個品牌能像Panerai鍥而不捨鑽研新物料?從鋁化陶到Carbotech到DMLS 3D打印再到今年的Fibratech,今天大家可以戴到又硬又輕的腕表,Panerai勞苦功高。到底Fibratech是何方神聖?它是一種源自火山玄武岩的礦物纖維,抗腐蝕性高,又比不鏽鋼輕盈70%,可以想象鈦金屬和碳纖維日後又多一個對手了。又有人說Panerai定價不合理,但試想想,PAM1119配備坊間沒有的Fibratech,夜光用上Superluminova X1級別,兼且偏及表面、表冠和表帶,還有前無古人的70年保養期,有些標榜創新的品牌,動輒可以開價數十萬,這樣一想,PAM1119只需14萬餘的價格是異常克制了。在一片愁眉苦臉的環境之下,我們實在需要Panerai這種品牌,震奮一下人心。(HK$147,500)Grand Seiko Heritage Collection Hi-Beat 36000 SBGH281G Panerai PAM1119是來封住批評者嘴巴的,Grand Seiko SBGH281G也是。Grand Seiko的Hi-Beat機芯,準確性沒人會有疑問,表殼和部件的打磨,拿著放大鏡看也雞蛋裡找不到半截骨頭,這次SBGH281G的使命,是將美學推到更高層次。那片藍面,在光線充足情況下威力格外強勁,帶有明亮的放射紋,格調高雅。最欣賞表盤用色巧妙,藍面襯上紅針紅字,以及金色GS標記,難得地色彩多變,但又如此和諧共處。40mm不鏽鋼表殼沿用六十年代44GS型號的外觀,輪廓線條十分大氣,尺寸也拿捏得準,多幾毫米有失優雅,少幾毫米有失大將之風,從來美學造詣都是在狹縫中斟酌最平衡的比例,Grand Seiko造到了。(HK$46,800) Steve Ong's picks TUDOR Black Bay Fifty-Eight “Navy Blue” 最新鮮熱辣的Tudor Navy Blue,藍圈藍面幾乎一見鍾情。藍面表近年遍地開花,要再造出討人歡心的藍不容易。這抹深藍不是全球獨有,但在Fifty-Eight身上效果很好,它的表鏡微拱,有 vintage舊裝表的膠鏡味道,造得很漂亮,這個美單看照片難以感受。它的尺碼是39mm,比一般41mm的Black Bay細一點,但除非體格極魁梧,否則以亞洲人身形比例,39mm已足夠展示運動味。配不鏽鋼釘帶好看,但今次也愛藍色Nato帶,更潮更年輕。搭載的依然是MT5402自家自動機芯,用矽游絲,天文台級別,有三日鍊,兩萬餘元,作為daily watch,各方面都很稱職。(HK$25,200) JAQUET DROZ Grande Seconde Quantieme Titanium Gray 不是迷信,但很喜歡Jaquet Droz這個大8字形,簡簡單單的時分秒,卻又獨一無二,也有出塵的懷表典雅味。今年這個配日曆的新款第一次見實物,眼前一亮,換了一身低調時尚打扮,鈦金屬殼、噴砂灰色面、藍刻度藍指針,色調配搭非常酷。今年他們也有一枚不錯的8字形大秒盤鏤通版,用銀灰色的plasma ceramic殼演繹,但8字的典雅味始終在傳統實心表盤發揮得最好。41mm的表殼大小是今年新增的,在現有的38mm和43mm之間提供多一個選擇,對亞洲人來說是好事。搭載的是68小時動力儲備的矽游絲自動機芯。(HK$76,700) Sherman's picks CARTIER Santos-Dumont “Le Bresil” 最先觸動我的2020年新作是Cartier的Santos鉑金特別版,其尺寸偏小,寬度才31.4mm,加上身形纖薄(7.3mm),感覺十分雅致。但我最喜歡是它配上一身銀灰色調,鉑金表殼配銀色表盤,連羅馬數字時標也作銀面拋光,色相的統一反而使我著眼其質感層次,表殼的直紋拉砂、表圈的拋光、表盤的太陽放射紋,而黑色的指針及鑲有凸圓形紅寶石的表冠,又讓人的目光找到落腳點。我明白這些都不是什麼稀奇的飾紋配搭,但配合腕表的尺寸厚薄、造型設計後,卻是令人心動的雍容優雅。腕表內置430MC手上鍊機芯,只有時分顯示,在實用性方面或會扣點分數,但對此我不太介意,因為我覺得再多開一個日期窗也只是破壞表盤氣氛。另外,底蓋的熱氣球圖案為腕表加入了故事性,而圖案由簡單的幾何線條構成,亦見藝術感。($141,000)IWC Portugieser...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