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內瓦表展對對碰】Girard-Perregaux vs Jacob & Co.

一個像夜間觀星,一個更像衝出宇宙俯瞰銀河,兩者都是愛星之人的終極收藏。Girard-Perregaux Bridges Cosmos 芝柏今年的主題貫穿地球和宇宙,藍黑色的調子,很有神秘的外太空感。Cosmos有三大主角坐鎮,6:00位置有鈦金屬搭橋的陀飛輪,3:00和9:00位置各有一個三維球體,右邊是地球儀,可顯示世界時間,每24小時旋轉一圈;左邊則指示黃道十二宮星宿圖,並以恆星日的真實轉速23小時56分鐘04秒運行一周。最特別是兩者均飾以強勁夜光,漆黑環境下和觀星是沒兩樣的。腕表採用47mm鈦金屬表殼,內置GP09320-1098手上鍊機芯,動力儲備可達60小時。Jacob & Co. Astronomia Solar Jewellery Planets Zodiac 論表面的星體顯示,幾乎沒人及得上Jacob & Co.的繽紛,尤其是他們的Astronomia系列。全新Universe型號再下一城,除了鐵膽品牌標誌陀飛輪和地球儀之外,還新增了3顆不同顏色的寶石,時分盤亦改為以十二星座作背景,在表面以不同的速度旋轉飛舞。底層的砂金石表盤一如以往,刻劃了七大行星圖騰,按10分鐘走一圈的速度逆向行走。表殼結合玫瑰金及藍寶石水晶兩大物料,通透設計更方便觀賞內裡的星宿流轉畫面。腕表內藏Cal. JCAM19手上鍊機芯,動力儲備可達48小時。

Continue reading

【日內瓦表展對對碰】Jaeger-LeCoultre vs F.P. Journe

歷經15年進化,積家今年推出了第五代Gyrotourbillon多軸心球體陀飛輪。比起前幾代,新作整個陀飛輪框架經重新設計後得以修身減磅,可作360°全方位轉動的陀飛輪更見小巧精細。除陀飛輪外,此作亦配有萬年曆和西敏寺鐘聲三問報時,但全表仍維持在43mm寬和14.08mm厚的規格,可算是一款十分易於佩戴的大複雜作品。F.P.Journe為紀念品牌1999年推出了首款陀飛輪作品,20年後再創作出新一代陀飛輪腕表,其最大特色在於陀飛輪框架是以垂直而非常見的水平結構來設計,據品牌解釋,當腕表處於長時間平放的狀態時,垂直式陀飛輪更能發揮出抵消地心引力的作用。陀飛輪以30秒的高速完成一周自轉,而腕表厚度則是13.5mm,可見垂直結構並沒有令作品特別變厚。另外這兩款作品均配有恆定動力裝置,為陀飛輪的運作輸送穩定能量。

Continue reading

【日內瓦表展對對碰】一按即變:Montblanc vs Vacheron Constantin

高級腕表最有趣的地方,在於一個微細的空間,展現不可思議的複雜結構,陀飛輪的動感、三問報時的妙韻,都是透過幾百塊幼細零件組合而成的「大製作」。以下兩枚腕表,更是鑽石級大製作,一個動一動拉把,不光表盤會變臉,也由一般功能變成進階複雜;一個只消按一下掣,便可轉換高頻或低頻,動力消耗用家作主。Montblanc Star Legacy Metamorphosis 第三代變臉Metamorphosis,假如只是尺寸改動或顏色更迭,大家只會猛喝倒采。安慰的是Montblanc重拾獵奇的那股勁兒,由上一代時間和日期轉換成計時的模式,進化至更多複雜功能。最原本的表面,12:00位置有附設小秒針的擺輪,6:00位置則有具備日夜和24小時顯示的世界時間;像三問表般拉動表殼旁的拉把後,表盤會像舞台劇帷幕般徐徐打開,上面呈現品牌簽名式的Exo Tourbillon,以及隱藏陀飛輪9:00位置的日期顯示;下面則顯露了地球儀旁邊的砂金石星空和立體月亮,月球一直圍繞地球運行,從而顯示極度像真的月相盈虧。上下兩部分均像由半遮半掩的狀態,通過一按即變的機制,露出更吸引的全相,機械結構固然出色,那種真相大白的豁然開朗也是腕表最動人的筆觸。白金表殼直徑為50mm,全球限產8枚。(大圖右)Vacheron Constantin Traditionnelle Twin Beat Perpetual Calendar 最最最複雜的grand complication已難不到江詩丹頓,所以他們選擇向表壇尚未開墾的領域挑戰,締造機芯高低擺頻轉換的創舉。雙擺頻腕表不是今天才面世的產物,個別超精細計時表便一邊用高頻操作1/100秒計時,一邊用正常擺頻牽動走時,但江詩丹頓這枚備有5Hz和1.2Hz雙擺頻的腕表卻更超脫在外,由用家自行決定擺頻速度,平常使用5Hz高頻,可連續運行4天;按表殼8:00位置按鍵之後,可轉換至1.2Hz低頻standby模式,動力不是可達65小時,而是整整65天,腕表閒置一段日子後也不用重新費勁調較萬年曆顯示。從表底可看到兩個不同擺輪的操作,左邊小一點的是高頻擺輪,右邊大一點的是低頻擺輪,偶爾欣賞一下擺輪頻率替換絕對是一件賞心樂事。鉑金表殼直徑為43mm,內藏Cal. 3610手上鍊機芯。(大圖左)

Continue reading

【日內瓦表展對對碰】A. Lange & Söhne vs Bvlgari

雖然大多數機械表都是以指針來顯示時間,但這絕不是唯一方法,跳時(jumping hour)就是另一種較常見的時間顯示方式。說起跳時功能,相信不少人都會想起Gerald Genta,他除了是不少大品牌著名表款背後的設計主腦,其自家跳時表,至今仍為表迷津津樂道。適逢今年大師創立品牌五十年,已將之收購的Bvlgari特別推出了這款紀念作品來向他致敬。此作忠實重現了Gerald Genta的經典設計,包括12點位置的圓形跳時窗口,以及兩個弧形逆跳顯示,包括210°逆跳分鐘,以及180°逆跳日期,日期弧形內更再現了大師的雙G標誌。圓渾表殼以鉑金打造,更彰顯大師在表壇的尊貴顯身份。至於近十年跳時表的表表者,則首推朗格的Zeitwerk,而且不止小時,此表連分鐘部分也是以瞬跳形式顯示,加上這款十週年作品Zeitwerk Date在表盤外圍新增了玻璃日期環,每到午夜,時分窗口的三個圓盤以及日期環將同步更新,視覺效果極有睇頭。

Continue reading

【日內瓦表展對對碰】Hublot vs IWC

自從陶瓷和藍寶石水晶表殼的出現,腕表世界並非金銀獨大,也再不是非黑即白,色譜逐漸進駐各大品牌,紅藍綠「已經」很一般了,最新革命是黃色藍寶石水晶和沙漠灰色陶瓷表殼。Hublot Spirit of Big Bang Yellow Sapphire 42mm Hublot是表壇調色專家,無論在藍寶石水晶或陶瓷兩大範疇,皆有過人的成就,去年創製紅色陶瓷,今年則破天荒誕下黃色藍寶石水晶表殼,繼透明、煙熏黑、藍、粉紅或紅色之後,又一次調配出sapphire新品種。同樣地sapphire本身是透明的,品牌混合了銅和氧化鋁元素,才會出現這種黃色色澤。上次紅色sapphire落戶Big Bang系列,這趟黃色sapphire選擇於Spirit of Big Bang進行首映,42mm表殼內藏HUB4700自動計時機芯,限量100枚。(圖右) IWC Pilot’s Watch Chronograph Top Gun Edition “Mojave Desert” 全黑陶瓷Top Gun,可能是今年最多人一見鍾情的IWC飛行表;一旦大家把目光移開一點,便會發現Top Gun陣營別有洞天,首創沙色陶瓷表殼,將軍事和沙漠主題連繫得天衣無縫。腕表以美國海軍莫哈韋沙漠航空武器基地為靈感,沙色陶瓷表殼、棕色表盤加上米色尼龍表帶,跟沙漠環境及飛行員制服融為一體,飛行表表面素來講求低調隱秘,此表做足200分。腕表搭載品牌自製Cal. 69380自動機芯,配備計時功能,表殼內部更有軟鐵保護內殼確保防磁功效。(圖左)

Continue reading

【日內瓦表展對對碰】Cartier vs Ulysse Nardin

卡地亞的Santos系列鏤空款式,今年首度在羅馬數字表橋和指針上全飾以超級夜光物料,以此含蓄呼應1903年Santos-Dumont執行夜間飛行的事蹟。強勁的熒亮綠光在ADLC黑化鋼殼襯托下更顯突出,錯綜複雜的鏤空格局令腕表到了午夜恍如化身一張發光蜘蛛網,又神秘又有型。雅典表的Skeleton X採用圓內有方的設計,圓形表殼內,最當眼的莫過於中央中空的長方框表橋,加上上下四個分支形成“X"佈局,另外大面積的鏤空得以充分透視出配置了特寬矽製擺輪的全新手上鍊 UN-371機芯。此表共有鈦金、DLC鈦金、玫瑰金和Carbonium碳金四個版本。

Continue reading

【日內瓦表展對對碰】IWC vs Montblanc

青銅表雖然在近年大行其道,但過去品牌通常只會在其年度新品中推出一兩款青銅款式,不過今年表展我們看到,青銅表已完全獨當一面,在一個完整腕表系列中擔當大旗。今年的兩大「銅」道中人,有IWC的飛行軍陣營以及Montblanc的綠林軍陣營。前者的Spitfire系列共有四款作品以銅殼姿態登場,包括萬年曆、計時、兩地時間及三針日曆款式,青銅外形搭配橄欖綠表盤及棕色表帶,整體散發古典軍表氛圍。 Montblanc去年新出的1858系列叫大家到高山闖蕩,今年則帶領大家走進樹林探秘,皆因多款新作均換上青銅表殼,並配以帶漸變效果的卡其綠表盤及綠色Nato表帶,又搶眼又復古。此綠軍家族包括自動兩針款、計時款以及Geosphere世界時間腕表,其表圈部分更採用了品牌首度運用的綠色陶瓷。三款均限量1,858枚。

Continue reading

【日內瓦表展對對碰】MB&F vs Greubel Forsey

常說多美好的故事,都會有終須一別的結束之時,今年表展上就有兩款作品推出了與大家說再見的告別作。先有MB&F的HM6,這個以日本動畫《太空突擊隊》為靈感的系列,擁有太空船的外殼造型並配以飛行陀飛輪和球體時分顯示,2014年推出鈦金首版,之後品牌平均每年都會替其推出不同金屬款式,來到今年這款HM6 Final Edition,則為不鏽鋼版本,球體部分改為藍色背景,另外鉑金擺陀鍍成藍色,限量8枚,之後HM6就會正式停航。 Greubel Forsey的Art Piece 1項目始於2012年,之後品牌亦於2016及17年推出了兩款Art Piece 2,不過今年這款最終章沒有順理成章叫Art Piece 3,而是命名為Art Piece Edition Historique,原因是此作不像前兩款作品在表殼內置微雕,而是從GF更早期的兩款作品Invention Piece 1和 Opus 6中取經來進行設計。立體表盤的左部是品牌著名的30°雙軸陀飛輪和小秒盤,右部則是雕刻著品牌哲學的小時盤和動力指示,分鐘盤則神秘地隱藏在小時盤之內,按需開啟才會顯示。限量33枚,表展上率先公佈的是限量11枚的鉑金版。

Continue reading

【日內瓦表展對對碰】TAG Heuer vs Christophe Claret

過去談論腕表新物料,大多集中在外觀設計之上,不過今年我們可以看到,創新材質的應用,已經從外延伸至到腕表的內核。TAG Heuer的Carrera Heuer 02T,其擒縱系統搭載了業界首創的碳製游絲。對,你無睇錯,就是平時常見於表殼的碳纖維,今回被用來製作腕表核心中的核心部分,TAG Heuer經過近五年研發,發現碳游絲的防撞擊表現比金屬和矽游絲更加優勝,而且又完全抗磁和易於生產及組裝,可以預料碳游絲將會在品牌未來更多表款上出現。今年慶祝創牌10週年的Christophe Claret,其最新力作 Angelico靈感源自18世紀的航海鐘,當中類似芝麻鏈的傳動裝置運用了Dyneema納米線來打造(品牌將此裝置成為線纜型均力圓錐輪)。Dyneema是一種極強韌的纖維,日常用於拋錨繩索、起重機和釣魚線上,而這款腕表上用的Dyneema線雖極纖細(0.18mm直徑),卻可拉起10kg的重物,如此強勁拉力,可有助動力輸送更為優化。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