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表界疫境自強系列──George J. von Burg III

「用最好的心情,擁抱最壞的事情」,在訪問Claro團隊的時候,他們讓我想起了這句話。疫情之下,社會氣氛灰沉,Claro於愚人節發文,戲稱推出一款以抗疫為主題的腕表,旨在跟大家開個玩笑,發放正能量,怎料反應大好,意外地為品牌帶來機遇。Claro董事總經理George J. von Burg III是瑞士人,家族四代皆從事製表業,1967年移師香港發展,Claro正是由他爺爺一手創立。「Claro於1961年成立,在六十年代末盛極一時,曾銷售過百萬枚腕表,至七十年代漸走下坡,故公司把重心放回製表業務,主力設計及生產腕表。Claro雖未有停擺,但只在特定的巿場銷售。」George說。鑑於疫情嚴峻,各地封城兼停工,使George的製表業務大幅下滑,但同時卻為Claro帶來契機。George說:「近年我們有意復興Claro,礙於資源有限,只能緩步發展,集中在網上銷售。近來人人留家避疫,改於網上購物,這反而使我們的腕表銷售數字上升。我相信這段期間所有網購公司的銷售額均會有所增長。疫情就像一個警示,點出網上銷售的重要性。」製表業務放緩,也讓George的團隊有更多時間思考Claro的發展可能,抗疫表Power of Resilience正是醞釀於疫症蔓延時。電子商務市場數碼營銷經理Kon Chan表示,最初只是想借腕表提醒大家留意社交隔離及戴口罩,由構思、設計至發佈只花了三個星期,怎料反應熱烈,他們跟George商量後,便決定弄假成真,於Kickstarter進行眾籌,讓更多人可以擁有這枚腕表。由於Claro的原有型號款式並不適合,品牌設計經理Jacky Chan便重新構思了這個充滿幽默感及玩味的設計:表盤左方的半圓蓋子以口罩為靈感演變而來,獨立的同心三圓盤象徵社交距離,表盤文字「WHO KNOWS」和「PRC」,以及中央的病毒轉盤更是充滿戲謔意味。雖然創作原意是開玩笑,但Jacky的設計倒是認真可行,加上公司有豐富的製表經驗,故在決定推出腕表後,整個團隊也能快速應對。然而,故事也不是一帆風順,策劃經理Kim Kaur指出Kickstarter要求實物樣辦作審批之用,但其時不少廠房因防疫而停工關閉,結果整個計劃被拖遲了一個月。無可否認的是,Claro已因為這項目提高了知名度,促使品牌改變一貫的保守策略,正考慮作更積極的發展。這是疫境下一個小型腕表品牌的故事,Claro遇上了「危」與「機」這對雙生兒,也憑著小型品牌特有的彈性和膽識走在兩者之間,甚至勇敢地跳出框框,尋找新的機遇。「Power of Resilience腕表的誕生不是出於商業決定,而是創意的體現。」George說:「它不單是用於報時,更是一種情感連繫,代表著對未來的希望。」 最後,我希望Claro,以及鐘表界的每位,也能在逆境中化危為機。

Continue reading

鐘表界疫境自強系列──Moment

非常讚同Moment兩位掌舵人Franco和Cyrus的見解,肺炎是一個催化劑,讓大家清楚自己、明白不足,應對疫情不止搓搓手消消毒,其實該從根本經營模式清潔改革,Moment轉變銷售腕表類型,舖家不得不與時並進,甚至香港未來亦理當改弦易轍,才能在後疫情年代掙一片立足地。 冷門轉型熱門 肺炎一到,舖家生意直插,數字嚇人,不是下跌八成就是九成。Moment走運,海嘯來臨前正在轉型,貨品由冷門轉向熱門,疫情下生意勉強做得來。「我們以前專賣冷門特別款式,肺炎前剛好轉向吸納大眾熟悉的牌子,專門尋找限量版或市場難搵的罕有型號,疫情下生意仍然可以,大約下跌兩至三成。」 Franco回憶,昔日不用擔心腕表是否偏鋒,只要向客人道出其特點,不愁沒生意。「現在沒辦法了,唯有面對,加入熱門元素令生意更穩定,三成保持收藏家真正會喜歡的冷門特別款,七成賣大路貨,畢竟好景時花錢比較疏爽,如今消費更小心,大品牌有其brand value,對消費者來說更有保證。」 近廿載的荒謬市場 Franco自2000年左右入行,見證鐘表市場泡沫式膨脹,到達一個不可理喻的地埗。「近20年鐘表市場十分荒謬,以一般零售標準來說唔make sense,一個口罩成本一元可賣兩元,一枚十萬元的高級鐘表,利潤或許只有少得可憐的兩千,但店家卻要壓十萬蚊的貨。」所以Franco斷言,這回疫情對舖家的影響最壞最深遠。「鐘表銷售品牌的利潤最高,直接賺去七成,舖家最叻只賺十多個巴仙,別人說鐘表sales搵錢容易,身光頸靚,其實只是屁話,好景時還可以,現在和洗碗差不多……」 10個煲得返5個蓋 因為Moment是樓上舖,租金壓力較細,人手也不用地舖那麼多,利潤賺少一點,貨品價格競爭力便高一點。「做表講求現金流,遇上big drop,很多舖家都變得緊絀,唯有裁員、關舖。」實力雄厚、口袋夠深的舖家,還有本錢可燒,開舖多、賺錢少的寶號,便最危險了。「舖家的profit margin約為8-10%,如果要200萬養活一間舖,即要做上2,000萬生意,以往生意可以10個蓋冚10個煲剛剛好,現在生意一落千丈怎樣蓋?相信下年初之前,本身分店數目甚多的舖家,或會關掉不少分店。」難保年底經濟復甦,變回10個蓋出來?「估計年底最多返回高峰時期的三、四成,到下年疫情完全過去,很多店舖已彈窮糧絕,要是今年高位承接貴租的店舖,簽下3、4年長約,2021年一樣撐不下去,很大可能壯士斷臂關舖。」 是時候反思 Franco認為,樂觀看待疫情,不一定是壞事,反而可讓牌子思考未來如何令表迷產生passion。「銅表一出大家一窩鋒去造,復古一出全世界都是vintage,像倒模打印,是時候反思了,品牌省回參加Baselworld的費用,可投放多點資源於創作上,不要再沉醉過往的成功,人就是死線將近才學懂進步,現在可能正是一個good time。」 舖家也要反思,只做旅客生意能否生存。「要思考側重一邊搵食是否真正安全,幾年前各大集團如Richemont或Swatch Group已提醒店舖要開始專注本地客群,但很多舖家只對內地客恭敬,遺忘了本地客,其實香港人也會消費,只是期望被尊重的感受。」 香港已完?再造? Franco預測香港未來很難維持鐘表市場最大戶地位,交易可能只剩下現時的一半。「香港作為鐘表進入大陸市場的功用已達尾聲,未來10年,大牌子覺得大陸市場愈趨成熟,我得知的是不少品牌已決定關掉香港部分分店,轉為開在內地,香港的持分額只會愈來愈低。」那香港鐘表業還有甚麼出路?「反而香港在生產腕表方面仍然重要,不少內地鐘表廠的老闆仍是香港人,生產出來的部件仍有頂級水準,吸引瑞士品牌敲門求購零件。香港何不考慮投放更多宣傳於made in Hong Kong身上?讓更多人知道,香港擁有上乘的製表技術。」

Continue reading

鐘表界疫境自強系列──Sam Hines

2020年4月,我們的人生,像跳進另一個平衡時空,做了很多以前不會做的事:在家追看Netflix、在家跟著〈Show肌〉健身、在家用Zoom和朋友對酒當歌,還有連續四個星期,比〈慾罷不能〉更欲罷不能地關注著Sotheby’s的網上拍賣,正如蘇富比鐘表部環球主管Sam Hines所言:「世界正在急速急速地轉變。」面對疫情,以為網拍是權宜之計,後來才發現,網拍已悄悄展現其威力,大有機會成為鐘表拍賣新常態。 網拍試驗喜出望外 莫說各地收藏家不能來港參加拍賣,連拍賣行本身,辦公室停擺的停擺,員工休假的休假,拍賣市場怎會不一潭死水?唯獨香港有打不死精神,蘇富比於3、4月只有香港鐘表部有限度運作,live auction太天方夜譚了,online auction是唯一出路,4月8日起開始連續舉行了4場「Watches Weekly」拍賣,成績好得Sam令也感到意外。「拍賣結果遠勝預期,即使收藏家需要居家抗疫,無阻他們的熱情,4場拍賣合共錄得2,100萬,勞力士Paul Newman Daytona拍得238萬,百達翡麗Nautilus 5711更打破網上拍賣紀錄。」 Sam也觀察到,世界各地收藏家均對嶄新的每周拍賣感到感趣。「以第一場每周拍賣為例,參加者國籍十分平均,30%來自亞洲,30%來自美國,餘下的歐洲居多,當中最令我們意外的是不少為意大利人。」參與者並非來自單一市場,對拍賣行來說,的確是值得鼓舞的訊息。 網拍真正升格 成功非偶然,但一次疫情,助了網拍一大把。「以前的網拍,大多為中檔次款式,亦較易於網上找到,總括來說,就是一些不太值得放進實時拍賣的腕表收容所。現在收藏家不能遠遊,願意付出更多在網上尋找心頭好,未來網拍腕表價值將會提高,永久改變拍賣生態模式。」比如5月舉行、以計時表為主題的每周拍賣,其中一枚百達翡麗Ref. 5070以往是實時拍賣的星級拍品,一年前根本想象不到會在網拍出現。 傳統拍賣有時候讓人覺得高不可攀,換了網拍,接觸面便更大,Sam預期年底之前,會有愈來愈多網上拍賣,virtual比live auction更多。「日後網拍將會增加高價值和極重要的款式,同時改變實時拍賣模式,只選精英中之精英,可能是一些高級古董腕表,數量也會更精簡,從以前大約600枚拍品精選為100多枚。」 Zoom近看 品牌網上發布新表,拍賣行會照辦煮碗嗎?「最近我們正籌備網上串流觀賞系統,可以放大腕表、近看保存狀態,有興趣的買家,可以預約形式,告訴我們想看甚麼拍品,我們便會透過Zoom程式互動,相信不久之後便會推出市場。」窮則變,上課用Zoom,開會用Zoom,拍賣也要與時並進。 人們足不出「國」,表展被逼取消,對拍賣行孰好孰壞?「收藏家買不到表,會從拍賣會入貨;分銷商賣不出表,也會於拍賣寄賣,同樣帶旺拍賣,繼續鐘表交易,不會坐以待斃。」Sam坦言壞處在於香港鐘表展期間經常也有拍賣舉行,不少人會順道往拍賣會看個究竟,各國斷絕來往,對實時拍賣人流難免帶來一點影響。最後Sam給大家的建議是,根據09年金融風暴所得之經驗,收藏家對「藍籌」品牌興趣始終較大,例如百達翡麗、勞力士、江詩丹頓等:「他們的製表哲學不止賺錢,還有對傳統製表工藝的熱愛,收藏家感覺安全和舒服一點。」

Continue reading

鐘表界疫境自強系列──Eric So

讀者們對敝刊專欄作家之一Eric So應該不會陌生吧。本身是表迷,又創辦過鐘表雜誌,這幾年他轉戰經營自家品牌,追尋自己夢想。創立H.I.D以來不經不覺已三年多了,最近又參與經營另一新品牌,愈做愈勇,在此之際突然遇上新冠肺炎,生意少不免受到影響。「單是今年頭三個月,生意至少跌了七、八成。不過這趟疫情對我影響有壞亦有好。」Eric說過去數月零售市道氣氛極差,與他合作的零售商普遍生意都大減八成,他甚至相信疫情對消費市道的打擊不會在短期內消失,始終經濟受重創後要復甦需要長時間,人們的消費信心、對非必需品的需求未必會一下子大升,但他仍樂觀面對一切。「我自己的做事方式一向喜歡按部就班慢慢來,公司發展得太快很容易會快落,所以打好根基非常重要,寧願銷售放慢一些。雖然目前的發展跟我當初估計是有少許出入,銷售速度不似預期,也許我高估了香港市場對本地micro-brand的接受能力,但我仍很有信心,只要交足功課保持腕表質素,努力做好售後服務,在市場建立到良好聲譽,假以時日大眾對本地品牌的接受程度是會逐漸提高的。「疫情這段期間其實正好給我有機會靜下來,好好思考未來路向。現在我正研究如何改善網絡平台,跟客戶有多些直接溝通。宣傳方面更不能完全依賴零售商,我自己亦要下多些工夫。至於腕表設計方面,也許第一批腕表走的路線比較少眾,不容易被接受,未來可能會來一次大轉變,設計在保留個人特色的大前提下,味道會偏向傳統一些。」他說售後服務正如之前所說,是H.I.D其中一樣希望能建立口碑的環節,所以他會向客戶保證,腕表維修的話三日內必能取回,即使人為損壞亦不收費,務求令客戶開心又買得放心。雖說目前零售市場慘不忍睹,但Eric說也視乎個別情況,例如由他協助打理香港事務的獨立品牌MB&F,這一兩年銷售持續增長,即使疫情期間也沒有受太大影響。「可以看得到,香港專買貴價貨品的一群,消費能力完全沒有減退,只是這段期間無事無幹他們不會外出四處逛,有新事物刺激到他們的好奇或慾望,還是樂意到舖頭看看甚至掏腰包購買。」他目前正經營另一本地新品牌Behrens Original,市場反應亦令人鼓舞,過去一個月(四月)銷售增長不錯,沒有太受疫情影響。尤其當大家都盡量足不出戶,總會以為大部份腕表都經網上銷售,現實卻是網上和實店銷售比例很平均。「仍然有不少腕表經傳統店舖售出,我自己也有點意外,相信是因為Behrens的設計有新意,特別是對鐘表有認識的話,會發現這類設計過往售價至少十多萬或廿多萬,現在竟然是萬多元,而且全是限量製作,自然覺得相當抵買。目前Behrens只有兩個款式,已賣得不錯,今年內將按計劃逐步增加至六款設計,加上貨源將逐步穩定,相信未來的銷售增長會更加好。」

Continue reading

鐘表界疫境自強系列──邱子傑

創立於1997年的歐洲坊(Europe Watch Company),代理多個超級腕表品牌,並且紮根於尖沙咀東部超過廿年,是表迷及遊客選購時計的熱門地點。但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邱子傑(Jeffery)直言,早於數年前開始公司已不再單單依靠遊客,而是多了許多本地熟客的支持,故此在疫情初期生意影響並不太大,「鐘表零售是一項長線生意,大部分零售商都具有很強的實力,大家都曾經歷過沙士及多次金融風暴,我覺得今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總會過去,大家都會捱得過。」對歐洲坊而言,疫情的影響在近兩個月才真正顯現,「其實在二、三月時,我們的生意額仍算穩定,但從四月開始才有大幅度下跌。四月份的生意額比去年同期下跌了近40%,五月份的生意亦非常冷清。」歐洲坊身為百達翡麗、Rolex及Tudor等多個鐘表名牌的銷售代理商之一,一直吸引著許多本地及來港旅遊的表迷。Jeffery表示,內地客人與遊客無法入境對香港零售業有著一定的影響性,但集團已經在尖東地區經營超過二十年,與許多本地客人建立起良好的關係,「我們早在數年前開始已不再單靠遊客來維持銷售成績,有許多本地客人成為我們的熟客,憑著良好的口碑及服務,雖然年初開始新冠肺炎疫情嚴重,但今年第一季度的銷售成續仍然非常穩定。」 對於四月份開始下滑的銷售數字,Jeffery認為與疫情持續導致消費意欲下降有關,「當然各大品牌沒有新貨登場亦是一大原因。」Jeffery自稱公司在疫情開始後便已做足衞生防護措施,每間店舖的清潔、為客人探熱等一直都有做。「我們店內環境比較大,有多個獨立的VIP房間、吧檯等,能為客人提供私隱的同時,亦有助大家保持社交距離。」對於近日許多鐘表、珠寶零售店內只有零星客人,店舖職員似乎無所事事的情況,Jeffery直言事實並非如此,「其實我們店內職員都非常忙碌,因為明白到客人無法或不想上街的心情,職員會主動以不同的通訊軟件與熟客聯絡,經過長期的接觸,了解過客人的喜好後,能更容易向客人提供適合的產品,或者像朋友般交流,保持良好的關係。」 因應最近較冷淡情況,歐洲坊正是檢討現有服務及銷售模式的最佳時機,「我們為店舖職員提供了大量的培訓課程,除了提升產品知識外,溝通及服務方式亦要有所改善。我們與各大品牌合作,由品牌向我們職員更詳細地解說品牌歷史、腕表細節等,故此職員們其實比以往更要忙碌。」Jeffery認為這是提升自己及店舖形象的好機會,面對網上銷售逐漸增多,他指對腕表而言,親身體驗、佩戴才能真正感受到腕表的魅力。他承認網上的大量宣傳有助客人對相關品牌及表款提升興趣,「但始終照片與實物是有區別的,只有真的摸得到,才能讓人有所比較及選擇,所以零售店仍然是具有優勢的。」對於現時本港鐘表零售業所面臨的難關,Jeffery表現得非常有信心,「作為一項長線生意,鐘表業絕對是一個穩健的生意,因為要經營一家代理多個品牌的零售商,本身的投資額已非常大,故此零售商本身都很有實力,而且大家都經歷過以往沙士、金融危機等問題。今次的疫情總會有完結的一天,我相信大部分的行家都能捱過今次難關。」Jeffery自言做生意一定有高低起伏,市道好時有市道好的煩惱,市道不好時亦要做足準備應付問題。忍不住問他生意好會產生甚麼煩惱,他笑言:「生意好時,很多熱門產品不夠賣,有些客人會選擇去外地購買,這當然算是一種煩惱。」 作為一家代理商,Jeffery認為只有做到「有合理定價、給予消費者信心,以及良好口碑。」生意自然陸續有來,故此其經營模式並不會作太大改變。面對現時瑞士鐘表展的突發更改,明年可能要在不同時期出席多個表展,Jeffery無奈表示,「以往去表展除了欣賞未來一年的新產品,考慮買貨的成本、公關宣傳的策略外,與各大品牌主理人的相聚亦是重要目的。」 雖然現在各大表展化整為零,表展及品牌也開始嘗試B2C(Business-to-Customer)模式,但代理商作為品牌與客人之間的「中間人」,肩負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強調:「香港本地客人很多都非常有要求,我們作為專業的代理商,更需要以多年的經驗及人才去為客人介紹不同的腕表。」他認為這是一份可以長久做下去的工作,亦能傳承至下一代,「當然我仲未老到要退休。」Jeffery對於現時的工作充滿熱忱,亦對將來滿懷期待。

Continue reading

鐘表界疫境自強系列──梁青華

從1981年入行,見慣世面的老行尊口中吐出這句:「入行39年最差今次!」心底涼了豈止半截; 還好,這位香港鐘表業總會前主席、人稱華哥的梁青華補充了一句:「香港未來不會太差!」心頭才回暖一些。 華哥由喜運佳到創立天寶鐘表,歷盡中國改革開放、97年金融風暴、03年沙士肆虐、08年雷曼事件等,看慣風浪,由他以歷史為鑑預測未來,最有說服力不過。 剩10%鎖售也沒有 華哥為Corum開設的專門店,位處西九龍圓方,經過社會運動和肺炎疫情打擊,生意大幅下跌:「入行39年最差今次,生意剩下不到10%,現在國內遊客完全絕跡,只能依靠本地客人支撐,但最近於賽馬場合遇上朋友閒聊數句,都感覺當下沒有太熱烈的買表心情,除非是朋友生日送禮,或者新款非買不可。我們亦不敢像平常主動出擊打電話聯絡客人,唯有被動地等待他們上門。」 在華哥心目中,同樣是疫情籠罩,肺炎對零售的殺傷力比沙士來得更重。「沙士感覺壓力沒那麼大,生意照做,亦不乏walk-in的客人,我們也會將新表送到客人指定的地方給他選購。不過經歷沙士的教訓,加上封城措施,大家更了解疫情的嚴重性,生命可貴,寧將健康放在第一位,變得緊張、保守。」 奇跡反彈不容易 華哥憶述,97年金融風暴之後,鐘表行情慢慢回升,千禧年左右已回復平穩,殊不知沙士一役,卻令華哥猶如坐上過山車高低跌宕。「2003年沙士當時喜運佳有7間門市,開首數月生意極差,虧損嚴重,本以為要壯士斷臂捨棄個別分店,但疫情緩和之後,加上開放自由行之助,生意急速反彈,03至04年度的銷售業績結算下來,竟可平反敗局兼獲得盈利。」 然而華哥語重深長提醒大家,沙士式奇跡反彈的日子,不太可能好夢重溫。「今次不一定再現這種優勢了,當年零售、酒店、旅遊業等受惠於自由行帶動,才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即使預計6月疫情平靜下來,年尾有可能逐步靠穩,但遊客因社會運動和疫情離開了,要他們回來還是要想想辦法。」 雨過天青兩大玄機 談論了很久的本土和遊客消費平衡,肺炎像一個訊號,逼大家認真看待,不能停留嘴上關注階段。華哥說以後很難再出現自由行神話,唯有寄望本地消費再次強大起來。「以往有些零售行業過份偏重自由行,近乎孤注一擲,疫情一到,化妝品店、鐘表店等逼不得已關掉過剩的店舖。不過我相信香港人的消費能力仍在,只要市況回復平靜,大家安心出外購物,本土消費還是甚有潛力,香港未來不會太差,你看看有些正在炒賣的型號根本不受影響便知道了。」華哥補充說,疫情過去,他們會主動出擊,跟本地客戶群增加溝通,例如安排約10多人的小型飯局,看新表之餘也維繫感情,不能像沙士之後『撓埋手』等自由行送上門的了。 另一方面,華哥相信國內依然是香港的重要依靠,期望高鐵能夠真正發揮作用。「高鐵運作之初適逢社會運動,現在又受疫情影響,還沒發揮最大效果,將來社會全面正常下來,高鐵會是重要的交通橋樑,帶來很多國內客人。」當初華哥在圓方開設Corum專門店,就是瞄準那裡的高消費潛力,雲集世界名牌,環境比大眾化的廣東道更高一級,而事實上,在社會運動和疫情之前,圓方店舖的成績一直有長足的進步,未來仍然值得期待。 網購還要走一段路 在肺炎疫情的鍛練下,人們開始習慣網上搜購衛生和日常用品,下一步,有機會拓展至高級腕表嗎?「我們也曾在深圳嘗試開設網店,但只限於三數千的款式比較成功。或許,國內有些城市沒有某品牌的專門店,客人有機會網上購買,但不會是數十至數百萬的款式。一般價值高的腕表,消費者會希望戴上手親身觸摸,看看尺寸是否適合、表帶顏色是否滿意,香港地方不大,點到點大部分不用一個鐘,暫時看不到網購可以佔據一個很大數字。」

Continue reading

鐘表界疫境自強系列──Carson Chan

轉瞬新冠肺炎持續已近半年,香港疫情似有衰減之勢,巿民開始出街聚會,彷彿脫罩的日子就在可待之期。然而這段經歷豈是輕易能忘,期間各種變動所遺下的影響更是難料,往後日子要怎樣走下去,更是值得深思。Carson Chan,著名獨立表評人兼瑞士高級製表基金會(FHH)首席華人教授,指出大眾的心態及行為模式已經有所改變,要關心的已不單是表展能否舉行、零售是否低迷,「高端製表業必須審視未來的發展路向,方可持續下去。」Carson說。因為疫情,原定於日內瓦舉行的Watches & Wonders取消,取而代之是首個網上版的Watches & Wonders。相信不少人曾幻想有天表展會搬到互聯網,齊齊online睇新表,只是沒想過會在毫無預警下突然發生,實際上,它亦不過是一個急就章,難及昔日表展的精彩。「疫情最先在亞洲出現,至2月出現爆發潮,FHH大概只有6至8星期去決定取消表展並移師網上,網上表展籌組時間太短,的確有很多改進空間,尤其是虛擬技術方面。」對於約1/3參展品牌未有於網上表展中展示新作,Carson解釋除了時間倉促之故,也因為一些品牌調整了發佈策略,個別品牌表廠停運,亦導致生產線無法配合於4月發佈新品;但整體而言,Carson表示大部分品牌還是很高興推出了這個網上平台。要論疫情對表壇的最大影響,我們曾經以為是今年無表展,但原來真正的影響是我們根本無法預計明年的表展會如何發生。Rolex、Tudor、Patek Philippe、Chopard、Chanel及LVMH集團已先後宣佈退出Baselworld,改與FHH合作,定於明年4月在日內瓦作新表發佈,但究竟一眾重量級品牌的發佈會與Watches & Wonders是聯手、合併還是並行?至今是個謎團。 「Baselworld的問題非一朝一夕,疫情如催化劑般激化了一眾品牌與Baselworld之間的矛盾,繼而導致聯合退展。這些品牌與FHH合作絕非預謀,更不是FHH作主動,最後會如何合作,只能說甚麼也有可能。」Carson笑言現在唯一肯定的是展覽會場很大,定能容納更多品牌。另外,Carson特別指出Watches & Wonders是高端腕表展,要成為參展商也得符合「HH」(Haute Horlogerie)之名,而Baselworld不單是腕表展,也是珠寶展,所以兩個表展的定位完全不同。Carson相信這次變動會使Baselworld的表展模式轉變,並同時指出Watches & Wonders亦將有別於SIHH的B to B模式,改行B to C,更有利於參展品牌分配資源,接觸多元客戶,對收藏家而言也是好事。疫情期間,人與人的距離拉遠,生活及消費模式改變,相比商業影響,Carson更在意人們對高端腕表的心態轉變。「機械腕表經歷了由實用品轉化為奢侈品的過程,現在已被視作配飾,沒有奢侈品是不會影響人的生活。」Carson續指出很多年輕人對高端腕表興趣缺缺,無法理解其價值,疫情將加固這些想法,所以高端腕表必須認清其角色所在。 「名畫的價值從來不在於所用顏料或尺寸,而是背後的故事以及畫面所表達的感受;高端腕表也該如名畫一樣,焦點不要放在功能規格,而是強調其工藝及故事。」而最令Carson感嘆的是,「腕表製表師的技術極其精湛,但有些品牌卻無法把腕表的技術性及精神傳遞至旗下的銷售員及公關,更無法讓傳媒及用家知道,很多時候,買的賣時,也不了解腕表的價值所在。」高端機械腕表定價動輒五、六位數字,經常有人問:那究竟有甚麼價值?有甚麼用途?Carson坦言是沒有用的,但買一輛700匹馬力的超跑同樣沒有實用,「當一個人提出這個問題,就代表他根本不明白。」Carson認為選購一件高端奢侈品,相當於認同其背後理念,但人要具相關的知識才能真正理解。 「要學會欣賞高端腕表,你不需要懂得製表,但要多看多接觸以培養眼光,不要追求保值,要了解究竟所買為何。品牌也應該多看重腕表的工藝價值,並想方法有效地把背後故事及意義傳遞開去。」Carson相信疫情使發展步伐倒退,現在是腕表品牌重新思考路向的好時候:「說不定這是blessing in the sky。」

Continue reading

鐘表界疫境自強系列──Anthony Tsang

各行各業之中,最能反映巿道的就是零售業,其興衰代表著經濟狀況,也是社會信心的指標。近幾個月疫情肆虐,零售界大受打擊,奢侈品零售更是首當其衝。東方表行紥根香港59年,是本土著名鐘表零售商,其大中華區市場推廣部主管 Anthony Tsang亦坦言表行身處旋渦中不能幸免。難關有多難,數字是最客觀的說明。「早於去年年中的社會運動開始,及至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已近10個月,期間政府宣佈年對年奢侈品零售數字下跌四成。今年1月,巿民開始減少外出聚會,我們的營業額下跌超過50%,至2月,情況更為嚴峻,人流減少多達八九成,甚至來電查詢也大減八成。」Anthony續說:「加上肺炎在全球各地爆發,各國政府推出封關措施,本來約佔五成的旅客生意現在已接近歸零,不只是內地,日本、韓國、台灣,甚至東南亞的遊客都沒有了。」為應對惡劣的營商環境,Anthony表示表行已作出一連串措施,當中又以確保店舖及店員的安全衞生為首要:「我們會為店員提供口罩及清潔用品,包括清潔劑及酒精消毒搓手液,並會定時清潔店舖,例如噴消毒劑到地毯。」與此同時,他們更一改以往「高私人度」的銷售方式,寧可保持店內空氣流通,並指示員工避免不必要的身體接觸。 走在街上,不難發現很多店舖遲開舖,早收工,東方表行亦不例外。「為了避免人多聚集,我們縮短了營業時間,若有顧客來電查詢,我們會鼓勵進行預約服務,這樣既有助分流顧客,也可確保人客享有自在的購物空間。」此外,目前東方表行已安排員工放假,調配駐店員工數目至最低要求;不過Anthony特別指出公司未有「放無薪假」的要求:「雖然這樣對公司而言也很辛苦及艱難,但期望能同舟共濟,不用減少員工的收入。」疫情之下,2020成為沒有大型表展的一年,一時間,整個表壇失了焦點,對鐘表零售商而言也成了另一個挑戰。「以往表展期間,我們花四五天便能看完大部分品牌的新品,簡單直接;但沒有表展後,模式不得不改變,近來品牌們已邀約看新品,不過一天只能看一兩個,地點也不固定,相比以往更為辛苦。」Anthony說。不過,他認為香港人已經歷過不少風浪,具有足夠的靭性及應變力面對危機,他們亦願意作新嘗試,惟期望品牌能帶來一些具話題性的作品,讓零售商更容易作推廣。 事實上,一般常規型號沒有時間性,客戶自然輕鬆對待,但是一些「可一不可再」的作品,他們便不得不出手了,Anthony指出一些具話題性的作品,例如過去未見的全新型號、限量版等成為了近日的重點銷售項目:「我們相信客戶不是沒有購買能力,而是認為腕表不是必需品,故不急著購買,但當出現一些產量不多,兼具潛力或獨特性的作品,例如Zenith早前推出的大中華特別版及Casio的李小龍特別版,他們還是會感到興趣;又例如H. Moser & Cie.的全新作品Streamliner,雖然定價30多萬,但巿場反應十分理想。」假若人們避免外出,網上平台又是否解決方法?在Anthony眼中,即使沒有疫情,線上推廣及銷售都是一直在討論的項目:「網購於香港愈趨普遍,但還是集中於日用品,在奢侈品領域還沒有成熟。顧客始終重視產品的真實質感,希望能觸碰試戴一下。所以我們目前採用『線上線下組合營銷』策略,與品牌合作進行線上推廣,經由網站、社交媒體、線上遊戲傳遞腕表資訊,再借此引導客戶到店裡選購,把顧客由線上拉到線下。」Anthony認為腕表講究工藝與服務,一定是親身接觸比較完美,雖然疫情之下會受影響,但他們仍然希望主力以此方式為客人服務。

Continue reading

鐘表界疫境自強系列──John Ng

受疫情影響,街道人流稀少,店舖尤其售賣高級消費品的商店可謂門堪羅雀,看見的畫面總是戴著口罩的店員站在門內呆看寂靜街道。走進著名二手腕表店陣地之一尖沙咀金域假日酒店地庫,大部份門戶關閉,櫥窗空空如也。過去數月已誠惶誠恐擔心被賊人洗劫,不敢大開門戶做生意,近月再來新冠肺炎肆虐,嚴重影響人流,可以說是雪上加霜。Walk-in客消失九成九 「事實市面靜得很恐怖,基本上walk-in客已沒有了,真心說dead了99%。只是有些熟客會問,有沒有平表賣。例如之前大升的Patek Philippe 5980,他們會關心價錢有否回落一點。但老實說,我都想平,但暫時真的找不到便宜貨。腕表的支持點仍然很強,很多儲表的表迷,如果價錢太不理想,也不會急於一時要賣表。」他回想以前初入行,在08年見過不少腕表真的非常便宜,例如Patek 5980由60多萬跌到大約26萬,當天入手的話,自然修成正果。近年它又再升至近100萬,當然因為市道關係近期毋疑回了一點,大約60多萬,這是合理水平,始終腕表已停產,很難入手,論表論款也的確不錯。熱門表價值仍然硬淨 過往經濟差,股市疲弱,會有不少人虎視眈眈等候樓價大跌執平貨,那零售、腕表市場一潭死水,表價有沒有出現大調整?「熱門款式的價錢仍企得相當硬淨。要知道近年市場發展愈來愈歸邊,雖然我自己仍old-school不太相信網絡,但事實臉書、Instagram已影響了全世界,大家都只在找那幾款表,沒有人找的,就繼續乏人問津。這與早十年八年前如08年或打後很多中國人在買表的時候差別極大,那時甚麼表都有人買,誇張點說有牌子就能賣;現時大家幾乎指名道姓找那幾個型號而已。所以5980能夠升至100萬,其他Nautilus亦如是,5712定價約30萬,市價可以高至70萬,近期回了一點也要50多萬,仍是超公價。以PP、Rolex來說,疫情影響不見得很嚴重,尤其勞力士,好像116500,無錯是回了一點,最高上過21萬,現在大約17至18萬,你說算不算跌呢?公價九萬多而已,我不覺得這叫跌,只是適當調整。再說,現在整個瑞士鐘表業幾近停產,未來不會有太多貨源。你可想像,手上持有受歡迎腕表的人,會不會平賣?」網上店還是實體店……很矛盾 他預計腕表市場可能還有一段長時間要捱,可能要半年甚至更長,因為他相信即使疫情不再肆虐,大家都會先跟家人去旅行玩下輕鬆下,也未必會第一次間往買表。面對眼前困境,他說轉為網上買賣是其中一個考慮。 「其實自己一直都有計劃,我有兩間公司,除了現時這家店,還有另一個工場。如果未來業主不能減租的話,可能會將生意網上化,至少可省回不少租金。」他承認現世代做生意的模式已大變,做好自己的臉書或instagram,已能建立客戶群直接做買賣,自己亦有部份客戶對他相當信任,傾好價錢和細節後透過電話已能完成交易,但話說回來,他對實體店還是有一點情意結,「這家店是始終是我的心血,而且我有不少熟客,有時需要有一盤表在手跟他們傾下偈,交流一下。轉型網上生意還是繼續經營實體店,真是dilemma。希望大家香港人今次能度過這個難關。」

Continue reading

鐘表界疫境自強系列──Raymond Chan

創立不足五年的本地鐘表品牌Andersmann,一向於網上發售,僅少量會交由經銷商出售,但面對全球性的肺炎風暴,創辦人Raymond亦開始感到壓力。「香港生意至少少了一半,但原本已規劃好的計劃仍會繼續實行,雖然會有所拖慢,但絕不會停下來。」對於自己一手一腳打造出來的香港品牌,Raymond一直都有自己的堅持:由瑞士製造,而且只造潛水表。這位最初毫無製表概念、未學過設計的化工科技公司老闆,按個人的喜好,畫下了自己心目中的潛水表圖案,花了一年時間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他一開始便專門做網上銷售,「這樣可以薄利多銷,定價自然更為合理。」他說公司第一位客人,是一位瑞士人,讓人始料不及。 自2015年尾推出首個腕表系列Oceanmaster I及II,Raymond保持每年推出一款自家腕表,今年雖然遇到了嚴重疫情,但他仍在三月推出全新的Bronze 1000M 44mm腕表。「一款腕表從設計理念、製作完成,前後要經歷10個月,這款表是我一早已準備好今年要出的。」他直言曾考慮更改發布時間,但最終感覺疫情的嚴重性可能不斷擴大,遲出不如早出。近幾個月,香港人因為經常留在家中,網購成為了解決生活所需的最佳選擇,Raymond對此深有同感,「我這個牌子本身便是做網上銷售,所以並不擔心銷路問題,但今年直至現時為止,主要銷量仍是美國及北歐比較多。」他認為現在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去做marketing,「可能是瑞士表展停擺、新產品無法按時推出的原因,有些外國知名的鐘表雜誌會主動聯絡我,用一些意想不到的價格向我推銷廣告位置,讓我深感意外。」但面對如此難得向外國表迷推介自家品牌的機會,Raymond自然不會錯過。 「現在正是一個尋找機會的契機,我會繼續按部就班完成所有事,與此同時希望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到我的牌子及腕表。」近兩年Raymond在自家化工科技公司附近開設了一個Andersmann showroom,方便香港顧客親身到店內欣賞其作品並選購,與此同時,他還與不同的朋友、品牌做crossover,製作了許多腕表以外的產品,如皮具、旅行箱、網球拍等等,「有些細件皮具,會作為禮品送予本地的客人,讓大家有不同的體驗及感到物超所值。」對於防疫工作,Raymond表示自家公司一直都有嚴格執行防疫措施,而其showroom亦是採用預約形式,每次只會招待少量的客人,可以讓客人安心選購。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