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壇動向

誰是新游絲王?是矽是碳還是鈦?

游絲是構成擒縱的主要部分,它的品質優劣對機芯的準繩度起了關鍵作用,這沒有人會質疑。近年大家都在研發游絲全新物料,由13年前的矽揭起序幕,今年更熱鬧,有碳及鈦加入戰團,究竟它們誰能登上新游絲王寶座?

游絲新趨勢:矽

先說矽,它是由Patek Philippe、Rolex、Swatch Group、Ulysse Nardin在上世紀合資在瑞士電子和微技術公司(CSEM)聯合開發,它不是金屬,所以能夠防磁,新研發的矽游絲還具有防震、恆彈性、加工性等特質,稱得上是鐘表業發展的一大里呈碑,其後更被應用於擒縱叉、擒縱輪、擺輪等核心擒縱部件。而矽的缺點是相比其他金屬合金,會更容易碎裂;也由於它是以半導體技術製作,所以成本較高、生產過程的耗損率亦較高,而且成品無法以人手微調,基本上壞了就只能整修換掉。Patek Philippe早在2006年就發表第一枚搭載矽游絲的Ref.5250,由於這是市場新嘗試,品牌可為了給大眾信心保證,所以特別為腕表提供了5年保養期。至於同為合作成員的勞力士,則先在女製腕表測試水溫,把矽游絲套用在較少尺寸的Cal.2236機芯上。

Tag Heuer碳也可造游絲

到了2019年初,Tag Heuer告訴我們,原來碳也可以用來游絲,想不到一向給人印象又硬又脆的碳,也可以用來製造又軟又柔又富彈性的擺輪游絲。用碳製游游絲的好處是,它既輕且硬,密度低兼防磁,防撞的表現甚至比矽游絲更優勝。品牌曾在實驗室進行了5,000g重力加速度撞擊測試,結果傳統金屬游絲彎曲了、矽游絲碎裂了,只有碳游絲完好無缺。經4-5年研製而成的游絲以碳複合物造成,製作時一體成形,並且一早備有夾頭,不需像金屬游絲般要另外組裝,避免了過程中因連接不良而影響準確度。

平製金屬鈦Nivachron游絲

今日想介紹的,是更新的物質--名為Nivachron的新游絲。它其實早在去年8月在Swatch Group官網內宣布跟Audemars Piguet愛彼合作,共同研製一種以鈦金屬為基底的合金;它雖是金屬,卻擁有極佳的抗磁效能,亦能抵抗極大的溫差變化,另外亦有很出色的抗衝擊性。由於具有金屬的純性,所以它方便扭曲及調校,用來製造雙層游絲也無不可。當然對大家最有利的,是其生產成本遠比矽游絲低,令大眾有機會以相宜價錢享愛到最高科技成果。

Nivachron新游絲沒有率先出現在AP,也沒有出現在Swatch group旗下的Berguet、Blancpain、Jaquet Droz、Omega等高端品牌,它首度現身的,是Swatch!小海耶克在記者會上解釋:「集團擁有平價品牌Swatch才得以推動的創新科技的條件。那就是產量。因為有了足夠的產量,便能有本事要求生產以及研發全新的科技。」新表名為FlyMagic,售價大約萬二港元。

下放Nivachron:親民價Sistem51

萬二元也太貴了,對Swatch表迷來說。所以今天品牌再來突破,把新游絲「下放」至全新的Sistem51系列裡!價錢也自然回復至Sistem51領域,採用精鋼的Sistem51 Knight售港幣 $1,760,配備膠殼的Sistem51 Col-ora更只售$1,200,是真的把高科技與眾共樂了。前者紮實及高貴一點,配上正裝相當合適;後者則較運動跳脫,假日佩戴逛街旅遊是最佳伴侶。

最後,對一些「堅實」傳統機械表愛好者來說,他們總是對不是金屬的矽游絲抱有保留態度,今天的Nivachron游絲保留了金屬機械特質,會否更符合他們心目中的「傳統製表精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