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解構了由上世紀三十年代至2021年勞力士Explorer的七大時期轉變,今集我們請來專家跟大家分享Explorer的情懷點滴。
一位是VRHK(Vintage Rolex Hong Kong)創辦人之一的Jim Lai,他認為「3、6、9救了Explorer」;
另一位是鐘表雜誌《Spiral》主編金成,他則認為Ref. 1016的圓渾鈍厚外形,最得他歡心。
Jim Lai:3、6、9救了Explorer

如是我們雜誌的忠實讀者,不會對Jim Lai感到陌生,他既是VRHK(Vintage Rolex Hong Kong)創辦人之一,亦是我們友好的專欄作家,他每期跟大家分享古董勞力士的珍藏及故事,稱他為「勞力士活字典」可能不足夠,「勞力士百科全書」稱號大概更適合他。問他Explorer的珍藏,他說全盛時期單單Ref. 1016已超過7枚……

3、6、9就是icon
對Jim來說,勞力士的Explorer就是「經典」的代名詞、是「長青」的最佳代表:「三個數目字:3、6、9就是icon,簡單不過!Explorer就是實而不華,不需要任何鑽石等元素加持,它的簡單就是最好看、最powerful,也是十分user-friendly的款式。」一般用家只認得表盤上3、6、9三個時標,但在收藏家眼裡,Explorer還有很多細微的分野及值得欣賞的地方,Jim細說:「由54年的Ref. 6200開始,表盤可以由1953-58年分為Radium (鐳元素)及1959年之後的Tritium(氚元素)時期,夜光物料不同、顏色不同、數字字體不同、size不同……統統都是欣賞古董Explorer的樂趣,資深收藏家一眼便能分辨出來。」
由200美元到25萬港幣
Jim不諱言這就是收藏古董Explorer有趣之處:「例如生產期長達26年的Ref. 1016,無論是Tritium、Tropical、Matte Dial都各有不同味道,之後又可細分不同字款如standard字及肥仔字。我個人特別鍾情字體變得厚厚的肥仔字,不規則得來十分可愛,它是六十年代尾約67-68年的產物,我會形容它是勞力士的一道甜美dessert。」全盛時期Jim曾經擁有7枚Ref. 1016,當中肥仔字也有4款,價值由較早期的15-17萬,漲升至現時20萬過外;對他來說,印象最深刻的一枚,是在法國買的:「大約3年前,在IG認識了一位收藏家,他放賣一枚大全套的Ref. 1016肥仔字,大全套的意思是有原裝外盒、內盒、貼紙、日曆卡、膠牌仔、天文台紙,連原裝買賣收據也有。單據表明腕表在1971年以2百多美元售出,這天賣家則以約25萬港幣放售。雖然價錢不便宜,但我猜想未來三五七年也未必能在市場找到類似或比它更好的選擇,於是湊巧我去法國公幹,便聯絡他交收。」

「梗頸」Explorer
但說回來, Explorer從來不是勞力士運動表最大紅大紫聚焦鎂光燈的那一位,至少比起Submariner、GMT-Master甚或Daytona。Jim甚至形容,它是有點「梗頸」的:「始終由Ref. 1016開始,Explorer已肩負著勞力士入門表的任務,它在款式、功能,甚至gimmick上,都不及Submariner或Daytona;也由於它的表殼尺碼較細,設計上較難突破或製造驚喜,它的位置毋疑是有點『梗頸』。可以說,3、6、9設計是救了它,另外木村在日劇中強力加持也令它的光環變得更亮,亦更持久。」
由Matte Dial藥膏面入手
作為資深收藏家,如果新手買家想購買舊款Explorer I,Jim有甚麼意見?「現時資訊發達,價格愈來愈透明,無論是否新手買家,買表前最緊要是做好功課,可以先加入不同群組跟大眾討論,如購買可先找一些有信譽的店舖。個人的意見是,如是初接觸古董表,可先由入門級別埋手,先enjoy一下箇中樂趣,認識加深了才進一步購買。舉例Ref. 1016,Gilt Dial表面太令不夠vintage味,可以先試試Matte Dial藥膏面,當然不用一下子去到肥仔字。由淺入深,給自己一些目標,努力賺多些錢再買高階的,這樣才好玩。」
最後也問問Jim,對於今年回歸36mm、又推出金鋼版的Explorer有甚麼意見?他坦言今年新作驚喜欠奉,跟上一代分別不大:「金銀潤向來在勞力士家族不算矚目、價格也難做到好成績。依我看,如果全隻是玫瑰金又不同,新鮮感十足;又或者,像去年OP款帶來不同顏色表盤,就真的驚喜萬分了。」

金成:Ref. 1016之神的圓鈍
對於勞力士Explorer,身兼《Spiral》、《JET》、《美紙》總編輯的金成有以下的分享:

Explorer或Explorer II成為了短期目標
必須承認,比較喜歡從前的表,所以開場白都是甚麼二十年前。又二十年前,第一次看到Ref. 16520 Daytona驚為天人之前,其實先看上Ref. 14270 Rolex Explorer在先,然後才陸續遇上之前舊版上鍊6系Daytona和Rolex Explorer 1016,當然更加驚為天人×3000。Daytona是很有距離,Explorer或Explorer II成為了短期目標。當時大表熱潮初起,但我還是覺得36mm的Explorer有點小,所以首枚自己買入的是Explorer II——那枚可能比Seiko 5還多人戴的Ref. 16570。
3、6、9成了最有型的數字圖騰
Rolex Explorer被說成最具初心的Rolex腕表,它的3、6、9外形比簡單更簡單,流行了半世紀卻沒有大變動,成了最有型的數字圖騰。在上世紀三十年代,Rolex銳意設計一枚專為登山或探險使用的腕表,到了1953年,John Hunt和Edmund Hillary團隊帶著Explorer成功登陸珠穆朗瑪峰。但我內心有少許好奇的,Explorer的表殼其實是最傳統的Datejust變種,只一下子鎖定了黑色表盤,把date功能廢除,只留下3、6、9三個清晰明淨的阿拉伯字母,也許更強悍更防磁,但除了報時便幾乎沒有特別功能的369,竟然可以配合登山冒險嗎?但戴著369的人最終又安然無恙啊,那麼369真的非常配得上Explorer這名字。直至1971年,根據多年來真正登山探險經驗得來的意見,可以使用橙針分出日夜時間的Explorer II 1655問世,我才稍稍舒懷,證明我的常理也有番咁上下,真的用上Explorer II探險才比較合情理吧。
Ref. 1016圓渾鈍厚的369才深得我心
但都是宣傳和經營手法,全個香港成千上萬戴Explorer,絕對不會隨便登陸珠穆朗瑪峰的,我們只是愛上那非常經典獨特的369設計罷了。現存從Ref. 214270中三個略方略扁的金屬字母,蛻變自九十年代的Ref. 14270。當年這迷人的369設計,增添大量運動感和時尚氣息,把認為阿爸阿爺才戴Datejust的年輕群眾吸引過來。好奇怪是,當年認為36mm很小,終於來到Ref. 214270的39mm,本來應該是最完美尺碼,你又會忽然覺得39mm的魔法略褪色,好像那36mm才是很有道理很經典的比例。再當然,說到那三個數目字,Ref. 1016圓渾鈍厚的369才深得我心,不管有沒有木村在《Love Generation》加持過,都會覺得那三個圓數字配36mm表殼配啞黑的表盤,才是最具初心趣味的設計,遠遠拋離Ref. 14270的369。即使那三個字,對登山涉水其實沒有甚麼太大助力。我也一直幻想,未來Explorer的新版,有沒有可能會是Ref. 1016的圓字配39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