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英國探險家John Hunt跟Edmund Hillary,Rolex Explorer是甚麼,他們會回答:「是陪伴我們首登珠峰創造人類歷史的信賴夥伴。」
問曾於九十年代追四大天王又追日劇的潮流人,Rolex Explorer是甚麼,他們會回答:「是木村戴得好有型有款的勞力士。」
問勞力士收藏家,Rolex Explorer是甚麼,他們會回答:「不會是最當紅,但會是最長青。」
問寫表記者,Rolex Explorer是甚麼,他們會回答:「由36mm轉至39mm,今年又轉回36mm。」
問以上所有人,對Rolex Explorer最大的印象是甚麼,他們大概會回答:「3、6、9」。
Text:Ringo
Photo:Ringo、Bowy
解構Rolex Explorer七大時期

1)Pre-Explorers
早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勞力士已經有心征服喜馬拉雅山,不斷鑽研能抵禦-50˚F氣溫及比地面低70%氧氣的腕表。世人記得的,是1953年,由英國人John Hunt領導,跟Edmund Hillary及雪巴Sherpa Tenzing Norgay成功登上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峰頂,乃世界首批人。而當年他們佩戴的,是勞力士Big Bubble大氣泡6098型號,它能應付負20度至40度溫差,是Explorer的原型,也被後期收藏家稱為Pre-Explorers時期。(據說當年品牌為登山隊提供了20枚Ref. 6098)


2)Ref. 6150/6350 - 1953年
依據Ref. 6098及Ref. 6298,品牌在征峰同年推出兩者的後繼型號Ref. 6150及Ref. 6350,兩者均使用A296機芯,前者被調校為Precision,後者則達天文台級別,更被喻為第一代真正Explorer!
Explorer的特色是直徑36mm、表盤12:00寫有「EXPLORER」字樣,頂部有倒三角形,還有沿用至今的阿拉伯數字「3、6、9」時標;元祖的Ref. 6350用上蜂巢(honeycomb)表盤,配上Benz針。腕表的正式名稱是Oyster Perpetual Explorer ,官方中文譯名為蠔式恒動探險家手表,要追溯源頭,品牌蠔式腕表首度於1926年亮相,並於四十年代逐漸定型為系列。


三)Ref. 6610 - 1955年
這時期的腕表「好戴」了,因為它摒棄了俗稱棺材仔的Big Bubble機芯,腕底得以更平坦。更值得留意的,是機芯改用天文台級別的1030型號,這是勞力士首枚完全自家設計及製造的機芯。另外,表盤也改用了俗稱「嚦架面」的Gilt Dial。


四)Ref. 1016 - 1963-1989年
生產期長期26年的Ref. 1016,是不少古董勞力士收藏家的尋寶勝地,市價往往十萬起跳,保存完好或俗稱「肥仔字」的,價值廿萬以上不足為奇。腕表的機芯再改進為Cal. 1560,防水能力亦達到100米。另外比較大的改變,是表盤的夜光物料由Radium鐳改為Tritium氚,雖然同樣具放射性,但在表盤6:00下的「SWISS T<25」或「T-SWISS-T」,代表它的輻射量少於25mCi,相對上較安全。有趣是由於氚元素會令啞黑色的Matte表盤變色,因而增加珍藏腕表的趣味性。


五)Ref. 14270/114270 - 1989/2001年
大家習慣把這時期後的Explorer稱為現代版,最大原因是表鏡以藍寶石水晶取代之前的膠鏡,另外也採用鑲嵌式時標,在白金時標填上夜光材料。表盤換上啞光黑色Matte Dial的Ref. 14270,最為香港甚至亞洲人傳頌的,是木村拓哉於日劇《Love Generation》佩戴了它,而把時尚變成更時尚的,是木村其後再在《Hero 2》把它戴上。
Ref. 14270搭載的是Cal. 3000機芯,到了2001年推出的Ref. 114270則換上3130機芯,外表基本上難找到分別,只是時刻稍稍粗了,較大改動是以SuperLumiNova取代Tritium,因而「T SWISS T<25」也改為「SWISS MADE」,英文字中間還加設一個防偽冒的皇冠標誌。



六)Ref. 214270/214270 Mark II - 2010/2016年
大概是為了呼應大尺碼腕表潮流,這回Explorer破天荒把表殼直徑由36mm增大至39mm,為視覺平衡起見把「EXPLORER」字樣由12:00下移至6:00。當時較具爭議的,是居然移走了「369」的夜光塗層,另外時分針亦沒有按表盤大了而增大。直至2016年,品牌推出Mark II型號才把以上爭議改善,亦有人認為,比較稀有的Mark I版將來會被市場熱搶。當然,尺寸大了,機芯也改良為每天誤差只有正負兩秒的3132型機芯。

七)Ref. 124270/Ref. 124273 - 2021年

數數手指,2023年才是Explorer的70周年,出乎意料之外今年勞力士來個提早賀壽?雖稱不上大變化,但驚喜度還是不少的。誰人能想到,品牌在2010年把Explorer的36mm表殼尺寸增大至39mm後,今天又再大幅削減3mm,回到從前的36mm(Ref. 124270),並破天荒加入金鋼款式(Ref. 124273)?回歸36mm,不只是回到11年前的Ref. 214270,更是回到1953年5月29日,探險家Sir Edmund Hillary跟Tenzing Norgay首次登上海拔8,848米珠穆朗瑪峰時,手上佩戴著勞力士腕表的原始尺寸。
金鋼設計兩年前出現在Sea-Dweller身上已一地眼鏡,今次再encore用來演繹從來只有鋼殼黑面(極少量白面)的Explorer,坦白說第一眼看有點不習慣,但習慣這回事久而久之便能培養,對表迷來說,也是多一個選擇。除了尺碼,表盤布局亦回歸原始,Explorer一字由6:00位置遷回上方Rolex標記之下。
要說勞力士的金鋼,就是18ct金與蠔式鋼的組合,名字稱作Rolesor早在1933年被註冊為商標,在Daytona、GMT-Master、Sea-Dweller、Datejust等等系列已是常客,這次卻是首次入籍Oyster Perpetual Explorer,下次有機會是Explorer II嗎?有了「黃」袍,要加身在哪處?這便考設計師的功力。最終這抹金色放置於表圈、表冠、中間鏈節裡,跟表殼及表帶兩側鏈節壁壘分明。至於夜光顯示,新款Explorer 配備的是Chromalight物料,當塗於指針及時刻標記上,在暗黑時散發的是藍色光芒。
表面改變,機芯也與時並進了。由上一代的Cal. 3132自動機芯,更改為於2020 年推出的3230型機芯,與去年推出的Submariner及Oyster Perpetual 36/41同出一轍。內裡包含不少品牌專利,例如以鎳磷製成、更不受磁場影響的Chronergy擒縱系統,又例如以品牌獨特順磁性合金鑄造的藍色Parachrom 游絲,它的抗震力比傳統游絲可以高出10倍;另外還有高性能的Paraflex緩震裝置,增強機芯抗震能力就等於增加走時的準繩度。同樣獲得專利的,還有表鏈上的摺疊蠔式保險扣,有了保險扣便能防止表扣意外打開;另外表扣亦安裝了品牌研發的易調鏈節,方便隨時延長或縮短表帶約5mm,遇上夏天手腕容易腫漲情況,這設計是相當窩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