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每年的1月4日都是值得慶祝的日子,皆因那天是家翁壽辰,但今年的1月4日份外特別,因為Omega以一款新的Omega Speedmaster為2022年打開序幕,慶祝這傳奇超霸表款誕生65周年。既然如此,就正好和大家回顧一下系列的歷史,追本溯源。

Omega Speedmaster始於賽車 成於登月
雖然一直都知道第一代Speedmaster “Broad Arrow “CK2915於1957年面世,但到寫引言時才想起,原來Speedmaster和家翁年紀也只差一歲,真是有夠巧合。對大部份人來說,提到Speedmaster就想起登月Moonwatch,對像家翁一樣於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更甚,畢竟成長時親身經歷過太陽神11號登月這件震撼世界的大事,在他們心中,兩者之間可能是一個絕對的等號。不過,細心一想,從1957年到1969年之間相差達12年之多已可推斷,Speedmaster本身其實並非為登月而設,甚至和任何太空任務無關,而是一如其名字所示,以精準測量速度為初衷的一枚計時表,對象不是穿梭太空的火箭,而是風馳電掣的賽車。

Speedmaster的發跡史很典型,但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其成功本就是順理成章,甚至理所當然的事,好表總是不愁寂寞的。簡單來說,就因Speedmaster的結構精巧,製作優良,既堅固又耐用,承受得住賽車時的劇烈震動和撞擊,計時又精準無比,加上表圈有測速計的創新設計,要作分圈計時比起其他表款輕鬆又簡便,集可靠和實用於一身,面世後馬上大受賽車手歡迎,因而建立了絕佳口碑。
於是到了1964年,當美國太空總署(NASA)要物色一款計時表作為載人太空任務的裝備,很自然就把Speedmaster納入為測試對象之一。NASA一共向十個品牌發出邀請(但並未告知其目的為太空任務),最後只有四家回應,其中之一交來的是船鐘,馬上可以排除;另外兩家則在第一項測試——在真空環境下的極端溫度變化(正負250度華氏)測試——已不合格,只有一款表能通過合共11項測試,成功度過極端溫差、震盪、強烈撞擊和真空狀態的嚴苛考驗,它就是第三代Speedmaster,型號為ST105.003。

順理成章地,Speedmaster自1965年起就成為太陽神計劃的指定腕表,成為一眾太空人的拍檔,並在1969年伴隨太陽神11號的兩位太空人進行舉世矚目的登月任務,那表是第四代的ST105.012。說到這裡也有個小插曲,話說當時登月艙的電子計時系統出現了毛病,於是首位踏足月球的太空人Neil Armstrong將Speedmaster作為後備計時工具留了在艙內,故佩戴Speedmaster登月的其實是第二位踏足月球的太空人Buzz Aldrin。

上述故事,各位表迷可能或多或少曾有所聽聞,但較少人知道的是,Speedmaster其實早在1962年已衝出地球、遨遊太空,皆因美國太空人Walter “Wally” Schirra在執行水星計劃”Sigma 7″任務時佩戴的正是其私人的第二代Speedmaster,即採用Alpha式時分針的CK 2998。此外,太空人Ed White在1965年6月3日成為史上首位進行太空漫步的美國太空人時,亦已佩戴早期的第三代Speedmaster ST105.003。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1962年率先上太空的第二代Speedmaster,還是1964年通過NASA測試和1965年Ed White佩戴的第三代Speedmaster,品牌事前都一無所知;換言之,非特製的普通Speedmaster也足以應付條件最嚴苛、最極端的太空任務,Omega的精湛工藝和超卓品質在此彰顯無遺。65年過去,經歷幾次機芯換代,時至今日Speedmaster依然是獲NASA認證可參與所有載人太空任務的腕表,也是國際太空站的永久裝備。

機芯進化史
真正的Omega Speedmaster表迷,又豈會僅僅滿足於表面上的蛻變?馬上來一同回顧其機芯進化史。

資深表迷該有聽過Lemania這家機芯廠兼表廠的名字。話說1940年代時,Lemania與Omega份屬同門,是姊妹公司,兩者攜手開展了一項研發計劃,目的是製作一枚體積細小,且能提供12小時累計的機芯,以迎合當時席捲歐美的賽車運動之需要。這也解釋了機芯型號的由來:27指的是直徑27mm,CHRO是計時的縮寫,而C12則指12小時累計。27 CHRO C12又名Lemania 2310,由321件零件組成,亦因此Omega在1949年時將之命名為321機芯,搭載在Speedmaster之中。以直徑論,它是當時世上最小巧的計時機芯,厚度亦只有6.74mm。機芯搭載由星柱輪控制的水平離合計時機制,並以U型夾板固定計時秒輪和計時分鐘輪,配備萬八擺的螺絲擺,以快慢計調速。321機芯曾肩負過無數次太空任務,所有參與雙子星和太陽神任務的Speedmaster皆由它推動,足證其非凡實力。
1968年,861機芯接力上任取代321機芯,搭載在ST145.022型號之中(早期的ST145.022是搭載321機芯的),即最深入民心的Moonwatch型號。861機芯改以凸輪取代星柱輪控制計時系統,整體構造亦較321機芯來得簡單,大方向是要令機芯更易生產和維修保養。當然了,兩者的精準度、耐用度和穩定性都是毋庸置疑的,畢竟搭載兩款機芯的Speedmaster都獲NASA選用。861機芯一直服役到1996年才由當代的1861機芯取代。兩者的主要分別在於861機芯採用鍍銅或無鍍層的零件,而1861機芯則經鍍銠,因此機芯的色澤有所不同。
1861機芯直到2021年才停產,取而代之的是在2019年已登場、採用同軸擒縱的3861機芯。此外,Omega在2019年亦帶來了另一驚喜,就是將321機芯重製,且不是以舊機芯重新打磨那種常見的做法,而是從各種意義上都是貨真價實的重製。有關3861機芯和重製的321機芯,下文會另開段落介紹。

上述各代機芯一律都是人手上鍊的,原因在於太空並無重力,根本無法驅使擺陀上鍊。話雖如此,首款自動上鍊的Speedmaster也早在1971年已面世,就是Speedmaster Mark III,內置由861機芯改裝而成的1040機芯,配中置計時分針,因此3:00位不設小盤,加入了日期窗,而9:00位的小盤內亦添上了24小時日夜顯示。順帶一提,由1040機芯改良而成的1041機芯,是世上首枚獲天文台認證的自動上鍊計時機芯。
新一代Moonwatch登場
去年,也是在1月,Omega推出全新一代Moonwatch,搭載3861機芯,正式宣佈服役25年的1861機芯步入歷史(有沒有人和我一樣很好奇為何要跳過2861?)。相比其前輩,新一代Moonwatch主要有兩項新特色,第一是採用同軸擒縱,第二是獲Master Chronometer認證。雖然Speedmaster分別在2005年和2016年已開始採用同軸擒縱和獲Master Chronometer認證的機芯,但一直都未進一步應用在Moonwatch上。因此,新一代Moonwatch絕對是系列的一大里程碑。

2019年為慶祝太陽神11號登月50周年而推出的3861機芯需時4年才完成研發,是首枚獲Master Chronometer認證的人手上鍊機芯。其大小、布局以至擺頻皆和上一代的1861相同,寶石數由18顆增加至26顆,動力儲存由48小時稍稍提高至50小時。日差由-1秒至+11秒大幅收窄至0秒至+5秒。不再採用快慢針設計,改以四顆設於擺輪的螺絲作微調,藉此加強穩定性。又加入了拉冠停秒功能,讓用家可以更精準地調校時間。多得採用了同軸擒縱和矽游絲,3861機芯能抵禦高達15,000高斯的磁力。
新一代Moonwatch直徑為42mm,設計靈感來自1969年隨太陽神11號登月的第4代Moonwatch,充滿着收藏家喜愛的經典細節,包括不對稱表殼、梯級式表盤、雙倒角底蓋、經電鍍處理的鋁表圈,以及測速計上的“Dot Over Ninety”(簡稱為DON,是採用321機芯和早期採用861機芯的 Speedmaster的特色)刻度和與70成對角的圓點。腕表採用經拉絲打磨修飾的整合式鏈帶,配以全新設計的表扣,以拉絲護蓋襯托拋光的Omega標誌。
3…2…1…完美復活!
接續介紹機芯進化史中提及的321機芯重製。2019年是太陽神11號登月兼人類踏足月球50周年的盛大時刻,正是將321機芯重製的絕佳時機。一如前述,這機芯曾用在多款遠征太空的Speedmaster之中,意義重大。為了重現321機芯的原貌,品牌特別組成專家小組,由研發人員、歷史學家、頂級工匠和資深製表師聯手,深入研究其歷史資料和原型圖紙,並借助斷層掃描技術透視在1972年太陽神17號太空任務中由太空人Eugene Cernan在月球佩戴的ST105.003,務求完整復刻機芯的每一個細節,還原整枚機芯的規格,花了兩年才完成任務。有趣的是,為怕走漏風聲,專家小組更將此計劃取名為”Alaska 11″,與Omega當年專為與NASA有關的項目而取的代號一樣。321機芯的整個製作流程均在特設的機芯工場完成,而且每枚機芯的裝嵌,以至表身和表帶的組裝都會由同一位製表師負責,製作極其嚴謹。

至於首枚採用浴火重生的321機芯的Speedmaster Moonwatch 321 Platinum,顧名思義,其42mm表殼是以鉑金鑄造,以採用不對稱設計和扭狀表耳的第四代Speedmaster ST105.012為藍本,黑色陶瓷表圈上是以白琺瑯製作的測速計,採用”DON”設計。表盤以黑瑪瑙製作,其深邃的黑調正好襯托出表面上的其他物料,包括18K白金製的時標和時分針,以及三個奪目的隕石小盤。為向Speedmaster的登月歷史致敬,Omega特別以來自月球的隕石碎片裝飾表面。在透明寶石表背下可見鍍上Sedna Gold(原作是鍍銅)的紅金色321機芯,十分悅目。

上段介紹的鉑金版索價達55,000瑞郎,對不少表迷來說屬可望而不可即的表款。幸好到了2020年初,Omega進一步推出採用重製321機芯的鋼殼Speedmaster,港幣定價為11萬多,與鉑金版相比親民得多。鋼殼版本直徑為39.7mm,是以前文提及、太空人Ed White在1965年的雙子星4號任務中成為首位在太空漫步的美國太空人時所佩戴的第三代Speedmaster為藍本,採用直身表耳,比以第四代為藍本、42mm的鉑金版小一點,但沿用了後者的黑陶瓷表圈和白琺瑯測速計(當年的第三代Speedmaster用的是電鍍鋁表圈),並同樣採用”DON”設計。對於喜歡古典韻味的表迷,這表”Pre-Professional”的梯級式表面、仿古色澤的夜光物料,加上舊版的立體Omega標誌實在十分吸引。

還記得我在引言中提及Omega今年以一款新的Speedmaster為2022年打開序幕嗎?慶祝系列誕生65周年的正正是第三枚採用321機芯的Speedmaster。一見其闊身的箭頭時針,就知道這次Omega改以初代的CK2915為設計靈感,並以18K Canopus Gold鑄造直徑38.6mm的表殼和鏈帶。這種品牌獨家的白金合金既亮白又耀目,而且色澤歷久不衰。除了表殼,以18K白金製成的指針和立體條狀時標上亦電鍍了一層Canopus Gold,確保各項細節的色澤統一和諧。飾於表冠上的NAIAD符號可追溯至早期的CK2915上的防水深度顯示,更添復古韻味。新作的表圈緊跟CK2915以拉絲圓紋的鋼底襯黑字,黑字更是以大明火琺瑯燒製而成,不用多說自然也有“DON”這項收藏家十分重視的特色。
翻到背面,會發現透明藍寶石水晶表背上刻有海馬圖案,海馬的眼睛更鑲有傳統上代表65周年紀念的藍寶石,十分有心思。此外,腕表的65周年紀念木表盒上飾有與花梨木相近的紋理,其形狀和設計與1957年原版Speedmaster的表盒異曲同工,極具紀念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