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收藏古董腕表的座右銘,是表盤質素永遠主宰價值的八成,尤其是,變成奶黃色的夜光,夠不夠均勻?夠不夠creamy?直接影響著其身價。現代勞力士腕表所採用的Chromalight,早期一點所採用的Superluminova,不褪色不變形的特質,沒法接受歲月氧化的洗禮(事實上也沒足夠長時間觀察它的變化),但在上世紀五十至九十年代,一個radium,一個tritium,的確賦予古董勞力士深刻的歲月痕跡,以及變化多端的多樣性。
夜光三代同堂
勞力士早於五十年代前,已在袋表、Bubble Back或Panerai身上使用夜光物料,但一般人談論radium時,都會以1953年為開端,皆因Submariner正正誕生於該年。關於radium和tritium夜光物料,Jim歸納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期是1953年至59年,採用鐳元素radium,不同表盤放射性各有不同,有的只有10或20 uSv/h,有的卻高達100 uSv/h以上;第二期是1960至68年,以tritium取替radium,物料加上lacquer,色澤光亮,但瀝架舊化後裂開的機會較高;最後第三期是1968至90年,沿用tritium,但混合水浴性物料,直接貼上表盤,亦即俗稱藥膏面的matte dial。」

幅射最高300 uSv/h
上文提及到的uSv/h(每小時微希),到底是何方神聖?其實那是測量核幅射的單位,當年日本福島事故發生之後,福島的幅射讀數約0.15 uSv/h,東京則為0.04 uSv/h,大家已經提心吊膽,可想而知,過百微希的嚴重性有多高。依Jim觀察,radium比tritium的幅射量動輒高出百倍:「一枚1964年的Ref. 5512,用上tritium,以測量儀探測的讀數大概只有0.5 uSv/h,另一枚1956年的Ref. 6610,採用radium夜光,讀數便超逾230 uSv/h。印象之中,見過一枚Ref. 6536/1,讀數更在300以上。」

Radium girls的悲劇
昔日表廠騁請了不少女工製作radium夜光,最不幸是,她們被蒙在鼓裡,不清楚radium的幅射禍害,不光把夜光顏料塗在指甲,還習慣用舌頭舔拭筆尖,方便她們在表盤準確地塗上夜光。隨著不少radium girls受幅射影響發病,政府規定在保護裝備下才能製作radium塗料,至六十年代,更立法禁用radium,夜光開始過渡至tritium世代。「表盤上的underline或exclamation mark,皆是改用tritium夜光的象徵,特別有紀念意義。」

分辨radium和tritium,不一定依靠測量儀,有時候肉眼也「看」得出答案。「Radium經過歲月變化,色澤偏向金黃色,有別於tritium;此外由於radium沒有lacquer封印,會出現星塵散落於表盤;而且人手製作期間,拿捏物料的份量有所參差,反過來更unique。」或許大家會好奇,有時指針和刻度呈現不同深淺的氧化面貌,Jim指出,不用擔心它的真偽,只是因為指針相對接近陽光,變化後通常比刻度深厚一點。
要不要提防幅射?
有些人福島都不敢去了,帶著讀數二百幾的Ref. 6610在身,一點擔憂也沒有嗎?「其實不用太擔心,不是連續幾年戴在手上,偶爾拿出來觀賞一下,問題應該不大。平常我會以透明膠包裹著腕表,然後才收藏起來。Radium和tritium的款式盡量別放於一起,畢竟表鏡因為舊化有可能出現缺口,假如讓radium滲入tritium的表盤,會導致顏色欠均勻,更可能出現裂紋。為了保存夜光蛻變後完好的色澤,收藏櫃大約3個月會更換吸濕防潮用品,防止濕氣破壞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