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是小王子表嗎?
不是。
噢,那是Spitfire嗎?
都不是。
其實是今年新版本的 Pilot’s Watch Chronograph 41,一時間認錯了並不出奇。
(Text:Ringo/Photo:Bowy)
翱翔85年
標題所說的「小小藍」,其實是指Pilot’s Watch由慣常的43mm,微微瘦身2mm至41mm,而藍色表盤也不再是小王子(Petit Prince)系列專利,這次與眾同樂來到飛行員系列。「多多趣」的意思,是腕表新增了時下大熱的快拆系統,表帶瞬間轉換,適合在不同場合展示不同面貌氣派。
未正式分享試戴後感,這裡先跟大家重溫一下 Pilot飛行員表的歷史;認清來龍去脈,永遠能增加戴表時的親切感。
早在1936年,當時品牌掌舵人Ernst Jakob Homberger受熱衷飛行的兩個兒子啟發,以真實用家需求去設計飛行腕表。當然天字一號要求是需要高度防磁,還要抵禦高低溫差、防碎防破表鏡、閱時清晰度也要高⋯⋯需要防磁,因為那時飛機艙的雷達會產生強大磁場,而磁場正正是機械機芯的剋星,品牌針對性地開發了一種以軟鐵製的內殼;而為應對當年的駕駛艙沒有冷暖氣調節系統,機芯設計到能抵禦攝氏-40°C至+40°C的溫度差異;至於要抵抗飛機升降的壓力變異,飛行員表也特別配置非常堅固的玻璃表鏡;最後,一個較大方的表冠方便戴帶手套也能調校時間、一個布局清晰的表盤(較大時刻、配夜光指針),也是飛行員表的基本裝備。IWC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已經掌握以上技術,研發出83型機芯,搭載於直徑只有37.5mm的第一代Pilot watch(型號IW436)。這款經典飛行表也俗稱Mark 9,配上有螺旋坑紋的表圈,是方便戴上手套時也能旋圈,讓飛行員隨時記錄時間。
數數手指,這枚飛行表已經翱翔天際85年。

Pilot與Big Pilot
IWC的飛行員表發展史,跟軍事關係密不可分,除了Pilot系列,品牌在四十年代也因應軍用觀測錶的嚴格要求,為德國空軍研發出52 T.S.C.型機芯,其大型飛行員「B-Uhr」腕表(型號IW431),限量1,000枚的它直徑足有55mm,厚度為16.5mm,乃當時品牌尺寸最大的一款腕表(不過重量只有183克),稱它為Big Pilot當之無愧。
說回Pilot系列,品牌於四十年代後期跟德軍劃清界線,繼而應英國皇家空軍(RAF)邀請把機芯改良,不消一會搭載89型機芯、直徑36mm的Mark 11便成為二戰後第一枚軍用飛行員腕表,這經典款式由1949一直生產至1981年,期間也曾供應給其他英聯邦國家空降部隊,共生產超過8,000枚軍用版和1,500枚民用版。
時間一轉,來到現代版的Pilot watch,品牌在1992年Baselworld推出了具備追針計時功能的IW3711,其內搭的 79230機芯是由Valjoux 7750型機芯為基礎,研發僅僅數星期便完成,從始奠定品牌打造計時機芯的堅固地位。至於Mark 11的後繼型號Mark XII,則要到1994年才面世,這是完全的民用版,表面首次用回「IWC Shaffhausen」字樣,首次加上日期,也是首次搭載自動機芯(Cal. 884)。



小小藍IWC Pilot’s Watch Chronograph 41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看到今年全新飛行員表Pilot’s Watch Chronograph 41的感覺是:小巧了、熟悉的藍色很漂亮,以及泛起一點Spitfire的感覺。品牌也直言,有見兩年前的Spitfire計時表在市場反應不俗,於是把它作為圭臬,衍生出這枚新作品。
Pilot’s Watch Chronograph 41共推出兩種顏色,一綠一藍,都是近年鐘表界的賣座保證色彩,個人偏好仍是藍色,因為會勾起小王子的情懷,也剛好品牌借來試戴的版本也是藍色。很多腕表在不同光線下,表盤會反射出不同色彩,這枚Pilot可不一樣,它的反光度不高,沒有太shinny,散發的是一點啞啞的低調,配上磨砂處理的不銹鋼表殼,整體感覺不會太loud太搶眼。個人很欣賞兩處點綴位,第一當然是6:00副盤的紅色小秒針,第二是戴過上手才察覺到,在表圈上寧寧舍舍會有一個拋光打磨的圓環;你說它低調?偏偏它會出奇不意散發光芒。

新機芯逐步更替
霎眼看表盤的布局,有星期有日期窗有3個小副盤,跟往常的飛行員表沒兩樣。但只要細心一點留意,小秒針盤跟12小時累計盤原來乾坤大挪移,彼此在6:00及9:00互換了位置。布局改變來自機芯更替,Pilot計時表向來採用由7750基礎機芯改裝成的79320,不過由2016年開始品牌逐漸把旗下腕表升級至69系列,當年率先採用的是Ingenieur系列,搭載的是69370機芯。這次新表的型號為IW3881,搭載的是由231個零件組成的69385型機芯,由品牌自家研發5年而成,是旗下第三代自製計時機芯。

機芯設置導柱輪系統,按壓計時鍵時更爽快更得心應手,它採用了棘爪式雙向上鍊,使機芯具備46小時動力儲存,不過最終仍不足3日鏈,周末閒置後再佩戴便要費神調校時間。品牌信心滿滿跟消費者保證,每一枚機芯在出廠前,都會先把機芯放入特別研發的匣子內進行15天測試,順成過關才嵌進表殼,然後再來一次500小時嚴格檢測,單單是計時按鈕,也經歷過30,000次按壓測試。要欣賞69385型機芯相當容易,翻轉到表背便可以了,這次是飛行員表首次打開天窗,以透明水晶打造底蓋讓大家觀賞。另外增強了的,是防水深水由60米提升至100米,能飛天之餘也能下海。
機芯細了表殼也瘦了身,尺寸由43mm減至41mm,厚度為14.5 mm,有人覺得霸氣少了,但對亞洲人來說未嘗不是好消息,至少手腕較幼的筆者對這改變是無任歡迎。換一個角度看,這尺寸可能更能吸引女生購買呢。

換表帶不用5秒
加長保養期、快速拆帶系統都是近來購買新表的趨勢。IWC的拆帶系統名為EasX CHANGE,方法也大同小異,都是先把腕表翻轉,在表耳位置按壓開關掣把表帶拉出,然後再抽出小小圓柱栓子,最後套在另一條表帶,再對準表耳的小孔重新扣上。
第一次試換,雞手鴨腳在所難免,要鬆開表帶已經不太容易,之後還要拉出內裡的栓子,再小心翼翼放入新表帶,最後眼曚曚手震震再對準表耳上的零點幾微米小孔⋯⋯心裡即時咕嚕,這麼麻煩這麼考人,還是小換為妙呀?最後心有不甘,又基於要試用不同表帶對應不同場合,所以便慢慢地再細心練習;結果不用3、5、7次,發覺整個裝置原來相當順暢,掌握了竅門,真的不用5秒便能更換一條表帶,不管是小牛皮、橡膠或精鋼鏈帶,5、4、3、2、1秒,快夾妥。
很籠統區分,藍色小牛皮帶最適合正裝上班開會時用、日常消閒活動或年輕人上班可以配鋼帶,如果做運動有機會流汗,藍色橡膠帶毋疑是最佳拍檔。把後備表帶每天放在公事包也相當輕巧方便。



5萬多元抵買嗎?
配小牛皮帶的Pilot’s Watch Chronograph 41定價港幣$51,600,鋼帶貴一點要$57,200,藍綠面同價,以自家製星期、日曆連計時機芯來說也算合理。不過回想起兩年前品牌推出的Pilot’s Watch Chronograph Spitfire,搭載69380自動機芯,功能一樣,不過41mm表殼採用的是青銅物料,再襯以最匹配的藻綠色表盤,當年的啡色小牛皮帶版本也只需$50,900。銀碼看來當然是銅版Spitfire較抵,不過現實是筆者兩年前已跟品牌表示有興趣購買,那時的回覆是來港數量不多,可能需要一點時間等候⋯⋯結果等到今天音訊仍舊杳然;今年又看到這款更合手形尺寸的藍面版,是時候更改訂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