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遲那時快,2020 年轉眼間馬上就要結束了。這一年大家都過得不容易,失去的失去,離開的離開⋯⋯沒有表展的一年,可幸還有日內瓦鐘表大賞(Grand Prix d’Horlogerie de Geneve,GPHG)為表迷落力打氣。適逢今年大賞踏入二十周年,賽制大不同,我們藉此機會發掘有趣新事,也順道把我們被偷走的時間給摘回來!

GPHG 乜東東?
有「表壇奧斯卡」之稱的 GPHG 成立於 2001 年,最初舉辦的目的好簡單,就是要每年獎勵來自世界各地傑出的腕表作品,從而將製表藝術推廣至全世界。如此宏大理念、龐大規模,自不能單靠商業機構成事。是故,大賞一直以來都由日內瓦市及州議會共同監督,並在 2011 年起正式改由基金會負責營運,吸引每年動輒近千參賽作品競逐最多 18 個男女腕表獎項。為了讓全球表迷都能親身鑑賞作品,大會每年都會帶同上百入選腕表巡迴世界兼開放予公眾觀賞,並會在 11 月中下旬舉行實體頒獎禮,其中表現最佳的一款作品將獲頒「金指針」(Aiguille d’Or Grand Prize)終極大獎,而按照大會規則,終極勝選「金指針」的品牌亦將自動成為來屆專業評審團的成員之一。
雖然今年因為疫情大會取消了世界巡迴展,卻不減瑞士展的熱鬧。踏入二十周年,大會今年更參考了電影學院(The Academy)制度做法,先開放予 350 個學院成員作首輪網上無條件提名,待確認參賽作品後,再從學院遴選出來的評審團作最終裁決。

大品牌參選動向
要了解品牌參選動向,大抵必先了解參賽對品牌的經濟及宣傳效益。儘管 GPHG 一直強調國際舞台 welcome all,然而當這種「舞台式」的推廣活動實際辦起上來卻不是 one size fits all。翻查過去二十年的參賽記錄,Rolex 從不參與其中,相反其兄弟班品牌 Tudor 自 2013 年起則時有參賽;那邊廂 Omega 也是稀客,參賽次數寥寥可數,唯一一次得獎是在 2014 年,自此也成過去;Patek Philippe早年也曾熱衷於這門「奧斯卡」盛事,可到了 2007 年以後就不再見其所蹤⋯⋯換個角度,再看看另外幾個幾乎由頭帶到落尾的開國功臣:獨立自主的品牌如 Audemars Piguet、F. P. Journe 與 Franck Muller 的參賽頻率無九成都有八成;百年經典如 Blancpain、Breguet、Chopard、Vacheron Constantin 及 Van Cleef & Arpels 甚至從不缺席。

2013年以後,究竟發生甚麼事?
2013 年,連同 Aiguille d’Or「金指針」、公開投選(Public Prize)及特別評審(Special Jury) 3 個終極大獎在內,GPHG 頒贈的獎項突然多達 15 個,此後每年還在繼續遞增。舉例 2014 年是 17 個、2015 年 18 個、2016 及 17 年都有 16 個、2018 年則有 17 個,近兩年更增至最高的 19 個。相比起 2013 年以前年不過10的獎頂數目,簡直是大躍進!增設了甚麼獎項呢?以 2013 年作為參考,首次曝光的有 Grand Complication、Ladies Complication Watch、Men’s Complication Watch、Artistic Crafts Watch、Revival,以及Horological Revelation 6 個獎項。然而,有趣的是,2013 年往後還是有增設很多不同名目的獎項,當中主要都是將腕表功能、意念分拆細睇,譬如 Tourbillon Watch、Calendar Watch、Calendar & Astronomy Watch、Travel Watch、Audacity、Iconic Watch、Petite Aiguille等。其中有些只是用字上不同但性質類似,有些則是因應參選作品多寡而靈活處理;當然,一些多年來只曾出現過一次,又或名字看來似是疑非的獎項還是有的⋯⋯獎項加碼或者能令最終結果更有針對性,也可能只是「分豬肉」,無論點都好,說來都是值得高興的事,無傷大雅。

獨立品牌冒起
GPHG 造就了一個舞台讓沒有集團支撐又沒有太多資源去做 marketing 的獨立品牌騷騷實力,宣傳成效肯定比大品牌參選來得更大。
獨立製表師 F. P. Journe 與 Franck Muller (現在都是非常成功的國際品牌了)正是個好例子,他們以行動證明了獨立品牌在鎂光燈下的可能性,令很多還未打入國際市場,又或未被大眾所知的表匠和品牌都更有動力去造好腕表參選。回顧過去二十年的得獎腕表名單,的確有不少被主流媒體忽略的獨立製表師出現,像今年首次獲獎的 Charles Girardier(最佳複雜功能女表)、曾兩度摘下「金指針」終極大獎的 Greubel Forsey、個人好喜歡的 Habring2、玩 guilloché dial 玩到出神入化的 Voutilainen、創意鬼才 MB&F、瑞士製的吉隆坡品牌 MING,還有不容忽視的俄羅斯玩家 Konstantin Chaykin 等好多好多獨立品牌不能盡錄,但都值得在表壇歷史上留名。
「金指針」獎座
開口埋口金指針,究竟一座座「金指針」獎盃乜來頭?由 Roger Pfund 負責設計、Bélart SA 跟手接力製作,百分百瑞士製日內瓦出品的「金指針」獎盃雖不是金製而是鍍銅的,但其參照「上帝之手」的外觀造型卻足以象徵瑞士專業製表地位。為甚麼會是「上帝之手」?因為獎盃的形態確實是參照上帝之手來創作⋯⋯你無睇錯,上帝之手有形,而且早在五個世紀以前已被刻畫在梵帝崗的 Sistine 小禮堂裡面。取材自米高安哲羅的名畫《The Creation of Adam》,「金指針」獎盃絕對是設計師 Roger Pfund 的激情之作。現年 76 歲的 Roger Pfund 來自瑞士日內瓦,是活躍於 1970 年代的銀紙及護照設計師,出自其手的紙幣設計不計其數,由瑞郎、歐羅,到北非摩洛哥的 dirham 都能見其蹤跡;晚年他嘗試跨越平面設計到立體創作,於是帶來了這座「金指針」獎盃。往後每當被問到有關獎盃的創作靈感,他總會以指尖比手畫腳,說「上帝之手」就好比生命之源,一觸一點,寓意記憶與傳承,也是瑞士製表賴以成功的信念和價值。

最長壽獎項
考考你,Aiguille d’Or 以外的最最長壽的獎項又是哪個呢?答案確實是一字咁淺,正是永恆的雙冠軍——「男表」和「女表」。雖然像這樣的性別二分法有點過時,卻無疑是最形象化設定,是故由 2001 年開始已成大會的核心獎項。然而,為使這兩個獎項覆蓋範圍更準確、更受眾,也更與時並進,大會於 2006 年及 2011 年便分別增設了 Jewellery Watch Prize 和 Jewellery & Artistic Crafts Watch Prize,交替將珠寶表從「女表」中區分出來,到 2013 年甚至將複雜功能獎項細分為 Ladies Complication Watch 及 Men’s Complication Watch,以至翌年的 Ladies High-Mech Watch(2014 年),而 Audemars Piguet、Chopard 及 Van Cleef & Arpels 等都是複雜功能女表的常客。


Special Jury Prize 是表還是人?
簡單來說,GPHG 的「特別評審大獎」是類似電影頒獎典禮的「終生成就獎」,主要用來表揚商業品牌以外,對高級製表業界有重大貢獻的個人或機構。獎項雖然不常設——甚至曾於 2008- 2012 年間一度消聲匿跡,到 2013 年才再登上榜——卻是其中一個最早(自 2002 年起)出現於 GPHG 的獎項。事實上,過去曾獲此殊榮嘉許的表匠、頭目及組織都是業界數一數二的大師班,像 Philippe Dufour(2013)、Walter Lange(2014)、負責主理創作江詩丹頓傳奇訂製表作 57260 的三位表匠(2015)、George Daniels Education Trust(2016)、Suzanne Rohr & Anita Porchet(2017)、Jean-Claude Biver(2018)、Luc Pettavino(2019)及 Antoine Simonin(2020)。然而,不知大家是否記得,這個獎項開初其實並沒有刻意定立 human touch 標準,卻反而是腕表導向的。當時獲獎的表作既有獨立製表,也有百年經典品牌作品,其中朗格(2004 及 06 年)跟積家(2003 及 07 年)都曾分別兩度獲獎。是表還是人?是人還是表?大抵最終也不過是想盡力拉近彼此的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