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的收藏,儼如一本記載絕世高手的典籍,內裡包含研發機芯超班的Jean-Francois Mojon或Jean-Marc Wiederrcht、設計陀飛輪出神入化的Eric Coudray、繪製琺瑯公認第一人的Anita Porchet等等。上一期George分享過雕刻大師Olivier Vaucher的作品,今趟安歌雕刻工藝,帶來荷蘭籍雕刻匠Kees Engelbarts的出品,劉德華和古天樂兩代神鵰大俠各有各神韻,兩位神「雕」高手也風格迴異,Kees手上的一把「塗龍」刀,便深得George歡心。
Kees Engelbarts生於荷蘭,扎根於瑞士日內瓦,九十年代曾任職Franck Muller,之後好比逍遙獨行的世外高人,這邊接上積家訂單,那邊替Hublot代勞雕刻,同聲同氣的獨立單位更是合作無間,Philippe Dufour、Svend Andersen、Peter Speake-Marin等等出品也曾出現Kees Engelbarts的斧鑿留痕。
偶然生商機
促使Kees Engelbarts萌生以自己名義推出雕刻腕表的念頭,源自一趟受人賞識的經歷。「當年Kees周遊列國示範engraving art,某次去到日本,當地有人對他手上的作品驚為天人,請求他出讓,但Kees不捨,決定重造一枚,自此開始度身雕刻的生涯。」

Kees出道大約廿年,自家出品約70枚,平均一年僅造3枚,George直言產量稀少。「Kees不喜歡日以繼夜趕工,這樣作品根本毫無靈魂。十多年前,Kees曾把一位波蘭籍雕刻匠收為徒弟,用心培訓了一、兩年,對方卻突然跳槽,進入一家大品牌,令Kees意興欄柵。」在Kees心目中,大廠的流水作業,只會磨滅工藝靈魂,自此Kees再沒授徒的打算,迄今仍是一人雕刻單位。
高手愛高手
以George的理解體會,表匠之間,都會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依我所見,日本餐廳的米芝蓮名廚,閒時多與同級數的名廚聚在一起,三星同三星玩,和水平較低的甚少接觸。表匠亦然,高手通常走在一起,Kees和Peter Speake-Marin稔熟,九十年代末出道的Kees,第一份接下的訂單,介紹人就是Peter Speake-Marin,我也是經由Peter推薦認識這位雕刻大師。」George補充,因為Kees的工作坊設於日內瓦,同鄉Gronefeld兩兄弟出席表展,都會寄宿於Kees家中,彼此情同手足。

雕刻中的大巫
George於2009年首次接觸Kees Engelbarts,驀然發現,原來天外有天、雕外有雕。「自己以往也有不少雕刻腕表,以為水平很高,但跟Kees Engelbarts相比,是小學生和大學教授的天淵之別,Kees完全是另一個層次,它的出品有如Rolls Royce,其他人大概是Toyota的等級……」
George從事玩具生意,經驗告訴他,把中國公仔交給外國人設計,絕大多數和東方人認知背道而馳,在他們眼裡,中國人是戚眉的、喜歡戴帽的、像清朝人……「第一眼看到Kees Engelbarts雕刻的龍,驚嘆好靚、好靚、好靚,完全不像西方人眼裡的龍圖騰,反而能好好呈現亞洲風味、神韻。」

只賣有緣人
George非常欣賞Kees Engelbarts的藝術家風骨,聽說,有一回他往杜拜推銷腕表,殊不知客人劈頭第一句要他六折出售,為了保持表匠的尊嚴,生意泡湯也在所不惜。「遇上看不起他的客人,他寧願得罪對方,做不成生意,也不會賤賣自家出品。」
Kees亦希望客人懂得欣賞他的作品,George於2011年購入這枚勾勒日式風格雙龍的腕表,原來過程中,並非簡單的一買一賣關係,更多是收藏家與藝術家的惺惺相惜。「Kees把腕表造妥兩年,經常佩戴於自己腕上,某次相聚,彼此已很熟落,他知道我喜歡那枚龍表,便直率問我有沒有興趣,還表示非有心人不賣,覺得和我有緣便沒所謂。」當年Kees翻新腕表之後,特地遠道而來香港將腕表交到George手上,之後George更曾到Kees府上作客,這正正是George經常強調,和獨立製表單位特別投契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