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男人

世上不會有第二枚同樣的Cabestan

從這個月開始,資深收藏家George Tong 會分享他的獨立表匠作品收藏。有可能,你會看過同一位表匠的手筆;但卻不可能,找到第二枚一模一樣的設計,因為送到George 手上的,只會是獨一無二的度身訂造出品。

眼前的Cabestan WTV,「W」解作Winch,即是使用絞轆上鍊的意思;「TV」不是電視,「T」是Tourbillon 陀飛輪,「V」是Vertical 垂直, 這兩年看到F.P. Journe 或Cyrus 推出垂直陀飛輪, 但Cabestan 足足走前了10 年。除了陀飛輪, 齒輪和芝麻鏈也是垂直安裝,技術含量極高。George於2008 年預訂,翌年便已收貨,但其實腕表概念早於2003 年已經萌芽。

Chronomen_George-Tong

GEORGE TONG

資深腕表收藏家

「設計師Jean-Francois Ruchonnet 在2003 年已構思了腕表,但一直未能落實, 直至找來曾創作Harry Winston Opus 3 的Vianney Halter 出山相助,腕表雛形漸見曙光。去到2007 年,原本負責Gyrotourbillon 的團隊離開了積家,其中包括我認識的Eric Coudray,用了半年時間便替Cabestan 完成了prototype,並在表展期間邀請我親身觀賞腕表,為了支持老朋友,當然義不容辭訂了一枚。」

George 的藏品很多都是限量第一枚,不少品牌主動預留「1」號版本給他考慮,那次Cabestan沒有這樣做, 因為交到George 手上的款式, 是比No. 1 更高層次的tailor made 獨家款式。「原本WTV 採用密封表底,但商討過後,他們替我換上透明表背,並加添了月相顯示。他們更特地走到山上搜集打磨專用的樹枝,製作了8 塊拋光月亮,讓我挑選當中最好的兩塊,裝進月相轉盤,人性化效果和機器代工的有所不同。」

獨一無二的身份,還可從時間滾筒看出端倪。「本身是黑底藍字的時間顯示,他們改成藍底白字,原本銀色的芝麻鏈,亦被鍍上藍色。最初取得腕表之後,發現假如小時滾筒身處12:00 至1:00 之間,比較容易混淆時間,於是便趁著把腕表拿回廠檢修之時,請他們改良顯示機制,變成現在接近即跳的模式,無論是12:30 或12:45,指標永遠對準『12』,閱讀時間相對清晰。」

放眼如今表壇,形狀千奇百怪的表鏡,已經難不到獨立製表匠,但那可是10 年前的製成品,當然不能用如今生產表鏡的技術水平衡量。「WTV 的表鏡並非用藍寶石水晶製成,當時根本很難找到合適的生產商,即使僥倖找到,別人或許不會為稀少的產量而勉強接下訂單。最後皇天不負有心人,Cabestan 尋覓到一家合作夥伴,生產特別為WTV 而設的Pyrex 耐熱玻璃表鏡,硬度比藍寶石水晶稍遜,但打磨比較容易,易讀性完全沒有影響。」

令George 感到慨嘆的是,WTV 之後Cabestan 創作過數枚腕表,例如三軸陀飛輪,但因為Eric Coudray 已離任,失去了靈魂人物,品牌也三度轉手,目前處於一個不太理想的狀態,投資者希望盡快取得回報,表匠卻深信慢工出細貨,這可能就是獨立製表匠普遍需要面對的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