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表行鐘表維修師傅:劉凱雲

這 14 字大題不是筆者作的,而是劉師傅為這此訪問專誠創作的詩句頭半段。 「闖蕩」,在七八十年的香港搵食,紅褲子出身沒捷徑可走,每步路都如履薄冰,每啖飯都有血有汗;「歲月長」,一份工打了 45 年不言休不言退,夠長了吧?「成家立業」,一間公司讓你立業還能成家?浪漫故事容後再談;「倚東方」,除了倚仗東方之珠,也得靠屹立香港逾一甲子的東方表行設下大家庭氛圍。 劉師傅是真的紅褲子出身,沒接觸過任何正統鐘表維修教學,兒時在鄉下客家長大,跟著爺爺等家人住在郊區,過著簡單的生活。「爺爺從事鐘表買賣及維修生意,所以我從小就接觸到鐘表。爺爺是影響我最大的人,記得在我7、8歲時,未天光他便推我起身,叫我出外幫他一起鋪路。由於鄉下地方道路凹凸不平,阿爺是個大好人,會自發出去修橋補路;當年細個很貪睡當然很抗拒,但這無私精神卻不經意植入我心,他教曉我日後做人要有善心,要盡量幫人。」 1974年,劉師傅跟著爸爸來到香港,沒書本沒圖解下就跟著爸爸學裝拆機芯,慢慢掌握到機械腕表構造及抹油方法,維修鐘表的概念萌生起來:「經爸爸介紹去了香港金行始祖的謝利源金舖,在它們的鐘表部工作,可惜做了年多後它們取消了鐘表部,我便轉到國泰表行工作。後來國泰表行被東方表行收購,記得當年見我的是大老闆楊明標,他見到我的申請表讚我寫字很靚,我笑笑答他:『是的,我讀書很叻的。』」這個當年,一晃眼就是45年前了。 在謝利源接觸到的牌子比較單一,多數是一個來自瑞士叫世紀的品牌。去到東方,劉師傅開始接觸如Rolex、Longines、Tissot等品牌:「記得第一次打開勞力士表底蓋,感覺已經很不同,機芯零件很四正,材料又好,修理工作更顯容易。完全不用師傅教的,自己很快便摸索到了。在東方表行工作的好處,是日常有很多不同品牌不同功能的腕表可以練習,就算初接觸複雜腕表時處理不好,多試幾次累積到經驗總會成功的。」 縱橫鐘表維修界幾十年,有遇到修理不到的腕表嗎?「複雜不緊要,我們最怕就是無零件更換。以前我大伯有車床,可以自己製作零件,但今時今日大家講求原裝,就算做到零件也沒用了。所以我現時每個星期仍會跟行家茶聚,交流工作心得之餘,要找零件時便向他們打感情牌。」  腕表往往盛載人的故事、包含人情冷暖,多年來有哪些腕表故事最令劉師傅難忘?「當年有個女仔不斷拿隻山度士Sandoz表來找我修理,我奇怪這明明是一枚簡單不過的機械表,整了幾次都說仍有問題,她說腕表是媽媽的,所以一定要維修好。同事們開始笑我,說女孩子是專誠回來找我的,更慫恿我去追她。結果……結果這位山度士女子便成了我現在的太太。」回想起來,劉師傅說很感激當年那枚幾百元的山度士表「整極都壞」,也感謝公司帶給他「成家立業」的機會。 東方表行除了帶給劉師傅幸福家庭,也給他帶來很大工作滿足感。「客人把腕表拿來,說外邊無人能維修。而我能找到零件、又順利維修到,客人一句多謝,就是我工作的最大滿足感。雖然現在公司的流程改變了,我們不再需要面對面接觸客人,但多年來的舊客人仍會上來找我們聚舊。」數十年來從沒想過轉行的劉師傅,倒是有人向他挖角:「朋友說加拿大那邊人工高易搵食,我心想太遠了,我是中國人嘛。也試過有幾間表行想我去幫手,但我實在捨不得這個大家庭,同事很好,徒弟也跟了我廿多年……」現年66歲的師傅,談到退休問題,他說永不言退:「只看公司還需不需要我。公司雖有規定退休年齡,但我知道是可以延長的。這裡曾有退休員工說不用出糧也可日日回來,閒聊一下幫吓手甚至幫同事買飯,結果公司也給他留下一個座位。」這個就是劉師傅口中的大家庭了。「老闆好好人,全家都咁好人。」 維修過無數腕表,見盡無數腕表,我們好奇劉師傅有沒有買表及收藏腕表習慣?在他心目中,怎樣才稱得上是一枚好腕表?「我比較喜歡勞力士,平日戴得最多是老婆送的金銀膶。我只買過兩三枚勞力士,都是三針表款,雖然也喜歡地通拿,但就買不起啦(笑)。對我個人來說,一枚好腕表的條件,依次序是美觀、功能及保值。」 腕表講求傳承,維修技術也需要一代傳一代,雖然已經有一位跟隨廿多年的徒弟,劉師傅還會鼓勵年輕人入行嗎?他坦言現今世代要入行比較辛苦,首先要面對沒有零件的問題,個人方面最緊要有恒心有耐力不怕悶:「現在的後生好似像沒這方便的興趣。試過有年輕人跟我說對鐘表維修很有興趣很想入行,結果學了沒有三數天,便放棄了……我自己有一個女兒,也沒想過把技術傳給她,始終她的興趣不大,這個行業也比較少女性。」性格謙厚的劉師傅,問他可有甚麼工作座右銘,他表示「一生謹慎,如履薄冰」就是人生寫照。 我們行外人見鐘表維修師傅,心很靜、手很定地埋首工作檯,三爬兩撥便把機芯零件逐一拆卸及組裝,舉重若輕的手藝背後,可有甚麼方法訓練?平日又有甚麼生活習慣要留意?「我個人沒有甚麼生活上的禁忌。太太平日會煲魚湯,不知是否對我視力有幫助,但我的確感恩沒有近視,只有少許老花。也慶幸至今沒有手震問題,做這一行一手震便不行了。平日我也會打麻雀及耍太極,可能耍太極對我呼吸及定力有幫忙吧?閒時我也喜歡看書,會寫字,也會作詩。為了這次訪問,我興之所致寫了一首詩呢。」一般打工仔,大多只能放工後拖著殘軀回家,很難豪言「願將殘軀拼餘力,四十年來不敢忘。」但從劉師傅的對談中,會感受到他早已把公司當作一個大家庭;大抵就是這份家庭動力,機芯內每一粒螺絲會上得更妥當,擒縱每一刻跳動調校也會更精準。

Continue reading

2021 10 News_website

2021 十大表事回顧

以生意角度看,2021未必是開心的一年。 但回首2021年,仍然看到很多很開心的勢頭形成了;你看到姜濤看到Mirror有沒有大聲尖叫呢? 但願下年再做年度回顧,第一項就是「2022年表壇呈報復式V形反彈」!Nautilus 5711/1A今年初宣布停產,一如天皇巨星在最當紅之際突然宣布引退,震撼整個表壇。此表本身已是明星作,這兩三年在市場上炙手可熱,一表難求,waiting list據說長達8至10年,相當誇張。需求超大自然助長炒風,引起了Patek Philippe主席Thierry Stern的關注。他在訪問中直言,Patek旗下的腕表陣容鼎盛,多達140枚,不希望大家眼裡只看到一枚鋼表,況且以他們的產量,根本無法滿足到這個超乎想像的龐大需求,唯有剎停5711。他明白5711停產會令很多表迷失望,所以他同步準備了驚喜給大家,製作了5711的告別版:橄欖綠5711。 橄欖綠5711一出場,矚目程度與5711停產不遑多讓,要知道5711從來沒試過跳出黑、白、灰黑和藍色的框框,告別版意外用綠色上陣,而那抹橄欖綠配鋼殼確實有令人一見鍾情的本事,加上數目必然少(只在今年生產),結果趨之若鶩的情況更加嚴重。腕表四月才發布,年中即在拍賣會現身,以超高價41.6萬歐元,約370多萬港元成交,瘋狂度比停產的藍面5711還要高三倍。告別版除了鋼殼款式,還有另一款表圈鑲鑽設計,定價60多萬,市價同樣超過定價十倍以上。色調由藍變成綠,熱度有升無減。及至12月,最後的告別作——Ref.5711/1A-018無預警下登場,用上令人十級意外的Tiffany blue表盤,還要是與Tiffany的聯手創作,表盤上同時出現「PATEK PHILIPPE」及「TIFFANY & CO.」雙標誌,帶有慶祝兩廠合作170年的紀念意義,只限量生產170枚,限於指定專門店發售。綠面5711尚算是面向大眾,這枚「Tiffany blue」就是向VVVIP的告別致意,因為一般人根本沒有機會買到。 不過,品牌還是讓大眾有一睹真身的機會,在12月11日,腕表登上了Phillips紐約拍賣會,由20萬美元開拍,不到幾分鐘已搶上數百萬,最後以650萬美元成交(連佣),即約5,070萬港元,這場告別式真夠刺激,同時也為5711定下極高身價,而收益將捐贈予The Nature Conservancy大自然保護協會,也是善事一樁,PP為5711安排的這場謝幕也太完美。與去年相比,今年新表實在豐富得多,綠色腕表更如大軍壓境,大半的品牌都有綠色新作推出,不同深淺的綠見於表殼、表盤,甚至機芯,搭配不同功能,就如一片綠海,讓人無法忽視。最先讓人感受到這股綠色力量的,必然是Audemars Piguet的綠色兵團,多款綠面Royal Oak腕表一同上場,由Jumbo至陀飛輪,此外還有Royal Oak Offshore的潛水表及計時表等;另一焦點就是本年停產熱話的主角——Patek Philippe 5711以綠面作結,而PP的綠還未止於此,接下來還有Aquanaut 5968G、5905/1A年曆計時表及5930P世界時計時表。事實上,你數得出的熱門品牌,Breitling、Grand Seiko、IWC、Longines、Panerai、Rolex、Tag Heuer、Tudor……無論哪個價位的品牌都有綠表登場,有誰能否定這顏色的熱度? 踏入下半年,綠面新作大都已經登場,偶爾還有一些零星現身,但此時已有另一種顏色悄悄冒起,Vacheron Constantin Traditionnelle Complete Calendar、Chopard Alpine Eagle Cadence 8HF、Hublot Big Bang Unico Berluti Aluminio以及Parmigiani的新PF系列等,皆以灰面登場,雖然未如綠浪般洶湧,但已足以佔據大家的視線。 宏觀而言,除了綠與灰,今年也有一些用色鮮豔的紅、橙及黃色表款,只是數量還是有差距,你又希望明年由甚麼顏色當主角?要了解表壇是否欣欣向榮,最簡單的做法,當然是觀察瑞士鐘表出口數據,或研究各大鐘表集團的年度總結。然而其實,還有一些生動的例子,側面反映表壇前景看俏,今年表壇就有五大才子(牌子),扭盡六壬創作表壇的第一次、自家的第一次,要知道,最艱難的時候,誰有心情魄力大費周章?Audemars Piguet、Panerai、Hermes、Bremont、Gucci這五大才子,就聯手公告天下,他們對鐘表業未來的光明願景。 Royal Oak Concept "Black Panther" Flying Tourbillon 愛彼門下的Gerald Genta,今年重推了1984年問世的米奇老鼠表,讓經典重生;未來三十年後,我們會否不斷懷念及懇求品牌再造,2021年愛彼的黑豹超級英雄表呢?愛彼今年破天荒與Marvel漫威合作,主角人選沒太多人意料得到的是黑豹,但結合漫威超級英雄的光環和愛彼Royal Oak的地位,加上傳言明年未必會有新款漫威登場,表迷茶餘飯後,焦點始終落在高掛皇家橡樹的黑豹。42mm鈦金屬表殼配襯陶瓷表圈,表面的黑豹是品牌動用四位雕刻師和四位畫師的結晶品,又CNC機器裁切又手工雕刻又人手上黑漆,才能將黑豹和他的Vibranium戰衣造得栩栩如生。腕表定價15萬瑞郎,折合港幣逾120萬,是不便宜的,更因為限量250枚,供不應求,在8月佳士得的網上拍賣中,以375萬成交,較開賣價翻了兩倍。 Submersible eLAB-ID PAM1225 在環保這範疇上,Panerai的全心全意並沒有多少對手,畢竟,品牌的背景和海洋息息相關,用之海洋,當然也要回饋海洋,最佳的方法就是藉保育盡一點綿力。最新的PAM1225巴閉之處,不是用些環保物料製作表帶,不是每售出一枚就捐獻一點給環保組織,腕表的參與度、誠意度無出其右,再生物料覆蓋了整枚腕表的98.6%,寫下製表物料新一頁。話說回頭,Panerai的環保之路一直在進步,特別和探險家Mike Horn相濡以沫,兩年前創作了環保鈦金屬表殼和再造PET樹脂表帶,去年又誕下環保不鏽鋼(也衍生今年的eSteel),今年掛上「eLAB-ID」的冠冕,LAB-ID代表品牌前衛創新的科研成果,加上「e」字,就是最極致的環保概念,44mm表殼、三文治表盤、機芯夾板均由EcoTitanium製成,另外指針、夜光物料、藍寶石水晶、矽擒縱系統等亦是從不同的再生能源製造商借兵相助,成就了表壇史無前例的環保創舉。 Longitude 師從George Daniels的英國製表師Roger Smith,曾呼籲大眾支持純正的英國製造,畢竟,大不列顛製表昔日很是輝煌,比如大家熟悉專門生產航海鐘的John Arnold,又或發明同軸擒縱的George Daniels,都是英國赫赫有名的製表大師。Bremont兩位創辦人Nick及Giles English兄弟大力響應,最近發表打正旗號英國製造的Longitude新表,機芯是腕表的靈魂,暫時他們還沒辦法真正由零開始研發一台機芯,於是他們向瑞士公司「THE+」取得K1機芯的專利,以此為基礎重新設計和改裝,幅度高達80%,並在英國自家表廠內研製及生產,所以機芯的名字取命為ENG300系列,第一台推出的是ENG376大日曆機芯,義正詞嚴地宣布英製機芯鳳凰再生,是自1971年Smiths表廠之後,五十年來英國首次大規模出產的腕表機芯。 H08 製表工業未來的走向,或許愈來愈兩極化,一方面,傳統的製表或修飾工藝,會益發像藝術品,三問或陀飛輪,雕刻或琺瑯,會更販賣人手工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科技普及,以往國家級的航天或賽車技術,會不斷傳入製表工業,尤其是物料或機芯零件的生產。愛馬仕的H08,就是以美學藝術性,包裝最現代嶄新的生產技術。腕表的表殼以石墨烯(Graphene)製成,這是一種二維碳材料,以碳原子組成薄膜,重量只有鋼的六分之一,然而強韌度卻是鋼材的200倍,數年前Richard Mille以此物料製造腕表,今年愛馬仕不甘後人,發表了旗下第一枚石墨烯腕表H08。腕表採用方形的輪廓,但表殼四角改成流線形,並於表盤中央加插圓形內圓,以及線條圓渾的藝術字體時標,將設計婉約的美感,融入硬朗的石墨烯表殼,別有一番情調。 25H Tourbillon 要是2021年有更多像Gucci的品牌,很有信心,鐘表世界會更加美好。年初,讓一眾卡通迷歡喜若狂,交叉聯乘Doraemon,既有服裝飾品,又有別注版腕表;不久之後,再宣布自家製機芯第一回登場,更更更喜出望外的是,自家出品有超薄自動機芯,也有最高級別的陀飛輪,鄭重聲明,品牌認真投入製表的決心。25H系列採用鮮明的枕形表殼,自動表款僅厚7.2mm,再複雜一點的陀飛輪,也不過厚8mm而已,一出手便技驚四座。表盤刻上「GG727.25」字樣,後面的「T」代表陀飛輪,「A」則象徵自動機芯,靈感源自品牌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的幸運符號,「7」比喻完整、「2」象徵平衡與合作、「5」則包含好奇心與自由的意思。陀飛輪貴為頂級腕表功能,Gucci 25H也使用了門當戶對的表殼物料,包括鉑金和黃金,定價分別為157萬和111萬,躋身奢華鐘表的決心相當進取。大約是十多年前,大表崛起,很多品牌也推出43mm或以上的腕表,而且不單是男士,甚至女士也喜歡戴大表;然而,喜好總會隨年月變化,慢慢大家又把目光回到尺碼小一點的作品,40及41mm的腕表又走向主流。到了今年,巿場出現不少40mm以下的作品,當中最佳代表,莫過於Rolex Explorer 36mm黑面款。 過去一段時間,36mm,甚至38mm都會被視為女裝表,但了解腕表史的人都知道,昔日男裝表就是這個尺寸,只是在大表熱潮下才出現「細表等如女裝」的想法,也許不少男人一直在心裡吶喊男人戴36mm也很好看。現在,我們可以跳出男女與尺寸的框架了,君不見38mm的Zenith Chronomaster Original、Grand Seiko Elegance SBGY007、Longines Heritage Classic;36mm的Rolex Explorer、Tudor Black Bay、Piaget Polo Date,男女皆可以戴得好看。大家不用再被尺寸是男還是女所困擾,既然男女也可戴大表,那麼男女也可戴細表。最緊要,你喜歡;最緊要,有得揀。今年4月7至13日在網上舉行的Watches & Wonders,Bvlgari帶來了一枚Octo Finissimo Perpetual Calendar超薄萬年曆腕表,很輕易又聚焦了全球表迷眼光,因為它隆重出場的身分是:「全球最薄萬年曆腕表」。七年來第七個世界纖薄紀錄,不是奇蹟是甚麼?還有品牌比他更Wonders嗎? 這枚只厚5.8mm的腕表(內搭只厚2.75mm的BVL305自動上鍊機芯),一舉打破了年前由愛彼皇家橡樹超薄萬年曆RD#2所創的6.3mm纖薄紀錄,引證「羅馬」確實非一日建成,再複雜的超薄表都難不到這個早早經羅馬歷史洗練的高級製表品牌。 作品打破系列過往只以鈦金屬材質製殼的常規,首次同步推出鉑金版本,讓表迷多一個質感上及重量上的選擇。當然,忠實表迷更會察覺到這腕表的窩心細節:驟眼看,這枚萬年曆只是欠缺了月相顯示部分,其實用心細味一下,會發現表盤上半部有一個開得很闊的逆跳日期顯示,跟6:00位置閏年顯示相對,這一大一小的扇形逆跳佈局,不就是Gerald Genta大師的設計精髓? 七年七破後,大家自然會期望八年八破、十年十破……我們關心的是勇奪接近60個國際性獎項、身在高處的Bvlgari有否不勝寒?這個期望能一直延續多少年?今年可說是被Mirror強力衝擊的一年,鋪天蓋地的宣傳攻勢,他們可說是無所不在。早在九月份,我們便已在網站上介紹過Mirror十二子的「帶貨」能力,除了腕表與珠寶,基本上各位成員穿的、戴的、食的、用的、搽的、噴的,甚至理財工具、外賣APP、電訊、基因產品等,你想像得到或想像不到的產品他們都有代言或賣廣告,而這些產品隨即會被「鏡粉」、「姜糖」、「神徒」、「爵屎」等粉絲加入shopping list,銷售量馬上曝增,各大品牌自然爭相邀請大家出席宣傳活動或拍攝宣傳相。 單以腕表品牌來看,最早登場的是為Cartier宣傳Love系列及Pasha de Cartier腕表的姜濤,隨後Edan(呂爵安)為Tudor新表拍攝照片;Ian(陳卓賢)戴上了Tag Heuer;Anson Kong(江爗生)先是為雜誌拍Citizen、後全力為Piaget...

Continue reading

George Tong珍藏:誰不會Mad for M.A.D.1?

很少人像Maximilian Busser的意念瘋狂,但很多人像George般著了魔瘋狂。 素來追求unique piece或no. 1編號腕表的George,藏品內只有兩枚非壹族類,其一是第一枚擁有的積家8 Days Perpetual,其二也是積家的Grande Revival響鬧萬年曆,那時候「入世未深」,boutique給甚麼便要甚麼,不懂為自己爭取「冧巴溫」。 事隔多年,George為MB&F第三度破例,收到M.A.D.1的預購通知即晚下單,不是掛慮爭不到第一號,而是擔心錯失這份深厚情誼的心意。資深腕表收藏家購買MB&F腕表的人,都會被邀請加入「The Tribe」的VIP會籍,George當然是其中一份子。會員福利包括第一手資訊,比如有甚麼MB&F腕表上拍拍賣會(Goerge特別提到成功競投可送回MB&F免費抹油和提供兩年保養,可沒其他品牌如此慷慨),又或品牌推出新表或機械裝置的提示。George回憶起6月8日這個重要日子:「當日接到The Tribe的電郵,透露了一枚M.A.D. by Maximilian Busser的部分細節,很有MB&F的影子,側面以兩個圓環顯示時間,價格十分不可思議。」雖然George沒明言價錢,品牌也沒將資料公諸於世,只限The Tribe圈內發放,但網絡世界早已瘋傳僅需1,900瑞郎。不用多想即晚預訂 George曾向品牌查詢腕表有否順序的流水編號,得到的答覆是不分前後,只有隨機的編號;不設限量,但僅限MB&F Friends和The Tribe成員訂購。「沒機會獲得一號作品,確實違背了我的收藏原則,但個人和Max相識多年,建立了深厚情誼,值得支持。」那夜,George已立刻完成訂購手續,7月27日貨便到手了。以往MB&F常用Emirates SkyCargo等專業運送貴重物件的護衛公司送遞腕表,某一次護衛公司來到George的辦公室,秘書在電話那頭說:「湯生,有人揸住支槍搵你……」這次George可放下心頭大石,腕表經一般快遞送到他手上。「定價這麼便宜,品牌自不然需要減省成本,快遞成本為其一,又以牛皮取代鱷魚皮帶,前者清關工夫方便得多;另外表面沿用sapphire crystal,不過側面卻是mineral glass;還有轉用不鏽鋼表殼,都是慳錢的招數。」從MB&F提取養分 George認為過往MB&F的創作經驗,完善了M.A.D.1的生產基礎,若然由零開始,無論時間或成本都沒可能這麼短和低。「Max從2014年開始構思,直至2021年才付運,因為MB&F表明不可阻礙HM和LM系列的正常運作,唯有一步一步慢慢來。」Geogre特別欣賞表底的設計,以一個X形組件扣緊表殼。「他們保守了表殼的秘密,只知道有別傳統表殼結構,你不會找到用以鎖緊表殼的螺絲,可能要請教John Ng或透過X光機才看得清奧妙。正因為MB&F曾生產不少古靈精怪的腕表,累積不少經驗,才更易水到渠成。」不少人甫收到腕表,即在社交媒體上載上鍊擺陀的旋轉片段,夜光不斷急速運轉。「擺陀以Max很喜歡的鐵甲萬能俠戰斧為造型,將其設計成單向旋轉,因為雙向模式上鍊那方向旋轉速度比較慢,像這樣單向操作便可塑造戰斧高速揮動的情景。」George除了收到腕表之外,品牌還附上機械人圖案的感謝卡,讓他感受到濃厚的人情味:「MB&F節省了製表成本,但窩心細節沒有打斧頭,備有USB紫外光燈,用作照射戰斧上的夜光;表盒採用簡單包裝,但尺寸拿捏剛剛好,放進腕表之後不會因空間不足而凸起來。雖然不算豪華,但肯定是思前想後的周詳設計。」

Continue reading

George Tong珍藏:Gronefeld 難得知音人G

如果Gronefeld是俞伯牙,George可能就是鍾子期;Gronefeld的恆定動力腕表,不識泰山者以為只是小三針,但對知音George來說,複雜「簡單化」、「低調化」,底蘊for those who know,也是不錯的趣味體驗。伯牙摔琴謝知音,Gronefled就珍而重之對待George這位長期知音人,將恆定動力表的一號機芯預留給他,表盤9:00位置的旋轉裝置,彷彿為George奏起高山流水的曼妙韻律。 全買Gronefeld創作 說George是Gronefeld天字第一號粉絲,其實沒多少誇張,這對荷蘭籍兄弟的出品,大部分都成為了George的囊中物。資深腕表收藏家「One Hertz是讓我感動的第一枚;拿下日內瓦製表大賞GPHG最佳陀飛輪的Parallax Tourbillon,是我的第二枚Gronefeld腕表;之後輪到這枚1941 Remontoire,我是在2016年預訂,2017年收貨,購買時它還沒被GPHG最佳男裝表的榮譽黃袍加身;至於1941 Principia則是暫時最後一枚擁有的Gronefeld了。」嚴格來說,Gronefeld成立以後的第一個創作,應該是Christophe Claret代工機芯的Minute Repeater,但George認為那不算是十分成功的出品;而Gronefeld最近期的Decennium Automatic Tourbillon,只是將自動機芯和陀飛輪結合,因為George本身已有Parallax陀飛輪和1941 Principia自動表,沒甚麼意義重覆購買才作罷。荷蘭光榮 因為Parallax Tourbillon大獲好評,促使Gronefeld萌生創作簡單complication的念頭,所以才有這枚1941 Remontoire的出現。「聽聞如果腕表擁有三個以上的complications,GPHG裡頭就要轉去參選複雜表,幸好它只有一個恆定動力功能,可保留於男裝表界別,最後亦不負所望勝出。以一個荷蘭獨立製表人的身份,在瑞士高手雲集的比賽裡,先後兩奪GPHG殊榮,實屬很了不起很架勢的成就。」 自選細節 Parallax Tourbillon功能上衍生出1941 Remontoire,也啟發了後者的銷售模式,前者可選白金或玫瑰金表殼,後者變化更多端、選擇更多。「Remontoire有不同表盤、表殼甚至皮帶款式選擇,因為先前我的Parallax Tourbillon採用了玫瑰金殼白面,這次Remontoire便改選白金殼黑面,刻度挑選三文魚色,並要求短身一點的皮帶。」後期Gronefeld更情商Kari Voutilainen合作,為1941 Remontoire操刀Guilloche表盤,Gronefeld亦體貼地通知George全新設計選項,然而因為George早已預訂,改動需要外加四個月之久,故此George決定維持原狀便好了。1941 Remontoire不設表殼號碼,那George要求第一號或獨一無二作品的堅持如何是好?「Gronefeld很好地為我預留188台機芯之中的第一號作品,在機芯擺輪附近位置刻上『1/188』的編號。」有麝自然香 George認為1941 Remontoire最厲害的地方,是含蓄的複雜,外面的人以為只是普通的腕表,其實暗藏絕世武功。「MB&F Black Frog是新奇趣怪的設計,大家一看便感覺它很巴閉;然而有些表像1941 Remontoire般,是『for those who know』的,識貨之人才懂得欣賞。」腕表重點在9:00位置的旋轉小碟,每八秒急速轉動一次,證明恆定動力的secondary barrel已上鍊準備好。「我問過Gronefeld如何造到每八秒旋轉一次,答案是機芯裡有一個近似power reserve indicator的東西,每過八秒,會指示動力耗盡,並觸發到主發條再次輸送動力。」George喜歡1941 Remontoire夠薄、夠輕,佩戴時舒適度極高。「機芯的搭橋以不鏽鋼製成,並非慣常的德國銀。在不鏽鋼上打磨是極蝦人的,但紋理可stay there forever,這亦是普通人不容易察覺的細心位,同樣地,for those who know!」

Continue reading

George Tong珍藏:MB&F 青蛙之瞳

George喜歡獨立製表單位的最大原因,是彼此交往沒那麼商業化,更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情懷,你懂造表我識貨。厭倦了凡事計算的勢利眼,他更渴望從獨立表匠感受到真摯的眼神,又或,像MB&F純真爽直的青蛙眼…… 這枚HM3 Black Frog份屬George的第三款MB&F收藏,約購於2010年,其餘兩款分別為HM1和LM1,想一睹它們的廬山真面目,請翻閱敝刊早期的訪問內容。資深腕表收藏家MB&Family 在品牌掌舵人Maximilian Busser的經營哲學裡,攜手創作MB&F腕表的團隊,都是他的老友記,即Maximilian Busser & Friends裡面的那些「friends」;對於George這些一直支持品牌的老主顧,Max更建立了一個MB&F腕表擁有人專屬的The Tribe群組,是族人也是家人,形容為Maximilian Busser & Family亦無不可。帽輕情義重 George當然也是The Tribe的一份子,早前收到由瑞士速遞過來的包裹,內有一頂印有MB&F斧頭式上鍊擺陀圖案的鴨舌帽。這不是甚麼貴重的禮物,但令George感受最深的,是寫在帽邊的一句說話:「You are more than a friend, you are part of the tribe.」George感嘆非常,這兩年可沒購買任何MB&F的產品,但Max仍然惦記著他這位老朋友。「帽子意義重大,傳遞出Max對我們感謝之情。當下我立即電郵多謝他,沒多久他便親自回覆,特別提到我是在MB&F取得成功之前,其中一位最早期信任他們的人。」George認為這就是獨立表匠和大品牌的本質性區別,識於微時,更有一種personal connection,也更念舊。突出的眼睛 HM3初出時並非這個青蛙模樣,當時的兩個款式Starcruiser和Sidewinder,並沒有太多觸動George。「去到第三代變成HM3 Frog,改造得截然不同,看第一眼已喜歡,像潛入水裡冒出雙眼的青蛙。」George很欣賞HM3 Black Frog能把芝柏的基礎機芯,交到Jean-Marc Wiederrecht手上,將擺陀移植至表面,創作出與別不同的HM3,而且,MB&F為了成全心目中的設計造型,每每花費長時間改良細節。「一般上鍊擺陀呈半月形,轉動時力量更大,但HM3 Black Frog追求圓形的旋轉擺陀,為了使其off balance,擺陀其實設計成一邊重、一邊輕,才能達到最高旋轉效率。」無瑕表鏡 兩個蛙眼般的時分顯示,造型是很有趣了,實用性又如何呢?有請George以用家角度親身解畫。「兩個圓拱形顯示弧度極彎,打磨藍寶石水晶的工夫肯定十分艱巨,結果相當正面,圓拱形表鏡像放大鏡,清楚透視內裡的顯示,讀時容易,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一如以往,George購入了HM3 Black Frog的一號作品,全世界只有另外的11人擁有同款作品。

Continue reading

John拆機芯:Gerald Genta Mickey Mouse的逆跳與跳時

資深鐘表收藏家、獨立製表師及維修師傅最出名的卡通表首當米奇老鼠表,尤其已故製表大師Gerald Genta在九十年代所製作、結合跳時和逆跳分鐘顯示的米奇老鼠表最令人懷念。貝母表盤中央印有走路姿態的米奇老鼠,右手兼具分針功能,以其手指指示分鐘。腳下6:00位置是面積特大的跳時顯示,如此編排,表盤格局呈現完美的對稱設計。隨著時間的流逝,米奇的手臂從表盤8:00位的0分開始,慢慢畫弧形地走至4:00位的60分,然後瞬跳回8:00位重新開始,配合跳時設計,比傳統的顯時方式跳脫得多。能夠如此自然地將卡通人物的肢體動作結合自家腕表的跳轉特色,就是Gerald Genta米奇老鼠表的魅力所在。 縱使顯時獨特,米奇老鼠表所採用的機芯卻並不複雜,且是普通不過的ETA 2892-A2自動機芯。經過Gerald Genta稍作改裝,在走時輪系加上一系列槓桿、齒輪,以及跳時顯示所需要的特大轉碟,便成就這款經典的逆跳分鐘加跳時顯示的腕表。也因此,打開腕表的底蓋,只會看到常見的ETA機芯布局,想知米奇老鼠表的機械設計,就要從表盤方面著手。 反轉機芯,映入眼簾是覆蓋整個機芯的小時轉碟,轉碟一如自動擺陀,透過中間三顆細小如針頭的螺絲安裝,其轉動為結構極簡單的走珠軸承。反轉小時轉碟,可見底部裝有特大如鯊魚鰭造型的12齒齒輪,其轉動就是靠機芯近3點位置的鎚形扣板以每60分鐘一次的方式推動。至於逆跳分鐘,主要靠分鐘輪底下一個如逗號的螺旋凸輪和一個鈎形觸輪所控制。當凸輪隨著分鐘輪轉動,帶動米奇老鼠手臂以順時針方向轉動,亦會同時推動觸輪沿著凸輪外緣不斷被向外推開。當米奇老鼠手臂走至60分鐘,觸輪就會在凸輪最高位跌回至凸輪的最低位,而整個與觸輪連接的槓桿也會隨即跳回原位。就是這個動作,既帶動米奇老鼠手臂由4:00位逆跳回8:00位,亦使槓桿一邊的鎚形扣板推動小時轉碟順時針向前跳動一格,完成跳時顯示的跳轉動作。 用文字解說整個逆跳機制好像很複雜,或者拍影片給大家看會更易明白。可惜今次John發現機芯的逆跳裝置出現問題,需要時間復修,沒能將底下的凸輪及其結構拍照給大家看。John指出,Gerald Genta這個逆跳裝置存在不耐用的缺點,因為逆跳一刻純靠觸輪以物理方式回彈至凸輪低位,容易因撞擊得多而變形外,觸輪需要帶動整組槓桿郁動,這對觸輪所構成的額外重量負擔可想而知,這也是Gerald Genta這類腕表維修率高的原因。米奇老鼠的右臂實則是逆跳分針,以其手指指示分鐘。特大跳字小時顯示,就算有老花都一樣看得一清二楚。與機芯同等直徑的特大小時轉碟。小時轉碟以底部一個帶有如鯊魚鰭的12齒齒輪帶動跳轉。三顆固定轉碟的螺頭,細小如針頭,打個噴嚏就會吹走了。拆除小時轉碟後,便可見整個以多支槓桿、扣板和不同造型凸輪構成的逆跳分鐘和跳時顯示的結構。如鎚形的扣板會在60分鐘時到達頂端,並瞬即向下回彈,從而推動小時轉碟向前跳動一格。整個逆跳及跳時機制就是靠分鐘輪底下的螺旋凸輪和鈎形觸輪控制。

Continue reading

George Tong珍藏:神雕與塗龍

George的收藏,儼如一本記載絕世高手的典籍,內裡包含研發機芯超班的Jean-Francois Mojon或Jean-Marc Wiederrcht、設計陀飛輪出神入化的Eric Coudray、繪製琺瑯公認第一人的Anita Porchet等等。上一期George分享過雕刻大師Olivier Vaucher的作品,今趟安歌雕刻工藝,帶來荷蘭籍雕刻匠Kees Engelbarts的出品,劉德華和古天樂兩代神鵰大俠各有各神韻,兩位神「雕」高手也風格迴異,Kees手上的一把「塗龍」刀,便深得George歡心。資深腕表收藏家Kees Engelbarts生於荷蘭,扎根於瑞士日內瓦,九十年代曾任職Franck Muller,之後好比逍遙獨行的世外高人,這邊接上積家訂單,那邊替Hublot代勞雕刻,同聲同氣的獨立單位更是合作無間,Philippe Dufour、Svend Andersen、Peter Speake-Marin等等出品也曾出現Kees Engelbarts的斧鑿留痕。偶然生商機 促使Kees Engelbarts萌生以自己名義推出雕刻腕表的念頭,源自一趟受人賞識的經歷。「當年Kees周遊列國示範engraving art,某次去到日本,當地有人對他手上的作品驚為天人,請求他出讓,但Kees不捨,決定重造一枚,自此開始度身雕刻的生涯。」Kees出道大約廿年,自家出品約70枚,平均一年僅造3枚,George直言產量稀少。「Kees不喜歡日以繼夜趕工,這樣作品根本毫無靈魂。十多年前,Kees曾把一位波蘭籍雕刻匠收為徒弟,用心培訓了一、兩年,對方卻突然跳槽,進入一家大品牌,令Kees意興欄柵。」在Kees心目中,大廠的流水作業,只會磨滅工藝靈魂,自此Kees再沒授徒的打算,迄今仍是一人雕刻單位。高手愛高手 以George的理解體會,表匠之間,都會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依我所見,日本餐廳的米芝蓮名廚,閒時多與同級數的名廚聚在一起,三星同三星玩,和水平較低的甚少接觸。表匠亦然,高手通常走在一起,Kees和Peter Speake-Marin稔熟,九十年代末出道的Kees,第一份接下的訂單,介紹人就是Peter Speake-Marin,我也是經由Peter推薦認識這位雕刻大師。」George補充,因為Kees的工作坊設於日內瓦,同鄉Gronefeld兩兄弟出席表展,都會寄宿於Kees家中,彼此情同手足。雕刻中的大巫 George於2009年首次接觸Kees Engelbarts,驀然發現,原來天外有天、雕外有雕。「自己以往也有不少雕刻腕表,以為水平很高,但跟Kees Engelbarts相比,是小學生和大學教授的天淵之別,Kees完全是另一個層次,它的出品有如Rolls Royce,其他人大概是Toyota的等級……」 George從事玩具生意,經驗告訴他,把中國公仔交給外國人設計,絕大多數和東方人認知背道而馳,在他們眼裡,中國人是戚眉的、喜歡戴帽的、像清朝人……「第一眼看到Kees Engelbarts雕刻的龍,驚嘆好靚、好靚、好靚,完全不像西方人眼裡的龍圖騰,反而能好好呈現亞洲風味、神韻。」只賣有緣人 George非常欣賞Kees Engelbarts的藝術家風骨,聽說,有一回他往杜拜推銷腕表,殊不知客人劈頭第一句要他六折出售,為了保持表匠的尊嚴,生意泡湯也在所不惜。「遇上看不起他的客人,他寧願得罪對方,做不成生意,也不會賤賣自家出品。」Kees亦希望客人懂得欣賞他的作品,George於2011年購入這枚勾勒日式風格雙龍的腕表,原來過程中,並非簡單的一買一賣關係,更多是收藏家與藝術家的惺惺相惜。「Kees把腕表造妥兩年,經常佩戴於自己腕上,某次相聚,彼此已很熟落,他知道我喜歡那枚龍表,便直率問我有沒有興趣,還表示非有心人不賣,覺得和我有緣便沒所謂。」當年Kees翻新腕表之後,特地遠道而來香港將腕表交到George手上,之後George更曾到Kees府上作客,這正正是George經常強調,和獨立製表單位特別投契的關係。

Continue reading

指針 方程式

指針,在表盤上是最不可或缺的,偏偏我們未必會留意它的設計細節,甚至說不出它們的名字。綠葉的努力,無論如何都值得我們尊重。   指針 作為腕表最重要的綠葉,我們應該對其造型和名稱多加了解。除了只此一家又耳熟能詳的Benz 針、雪花針和箭形針,這裡嘗試歸納坊間最普遍的八種 指針 類型,希望大家至少知道自己戴著的表,那支指針究竟姓甚名誰。當然常見款式之外其實還有海量的獨特指針設計,有機會再詳細探討。又稱太子妃針的Dauphine針是最常見的指針款式,基本造型是一個極度不對稱的菱形,一邊超長一邊極短,長的一邊用來指示指間,短小的部份出現在軸心下方。它的設計千變萬化,線條可以畢直,有時會略修腰;部份用平面設計,有些則細緻地造成兩個或以上的切割面,感覺立體,又能在不同角度下映射出不同亮度對比。Patek Philippe在斯文款式Calatrava最愛用兩個切面的Dauphine針。Grand Seiko更是Dauphine針的忠實捧場客,指針線條看似畢直平實,其實邊緣斜角打磨光亮,造出另類立體感。Bvlgari旗艦的Octo Finissimo纖薄系列也喜款用兩個切面的太子妃針,中央位置再加鏤空設計。Baton針是另一款最普遍的指針類型,這法文名字意思是stick,但凡身形又長又直的指針都可稱為baton針。針的末端大部份是尖角(外形像鉛筆,因此也有人稱為pencil),放在運動型腕表身上末端則多數呈圓形或方形。因為線條簡約,追求顯示清晰或風格簡約的設計都愛用這類型指針。Panerai幾乎所有款式都用baton指針,夜光落墨的範圍也是長條形設計。勞力士的Datejust也是baton形指針的擁躉,指針造形是長方柱體。風格簡約的Piaget Altiplano,想當然用傳統的長條形stick指針。Feuille是法文名字,意思是樹葉。葉形指針身形娥娜多姿,就像樹葉般中央部份圓闊,兩端逐漸修身,線條簡單但形態優雅,所以經常得到優雅型腕表垂青。它的身形可以纖幼修長,也可短小圓潤,但萬變不離其中,很容易辨識。主力營造超級簡約紛圍的H. Moser & Cie.,表盤斷捨離的地步可以只剩下時分針,主角地位超然,委以重任的就是葉形指針。柳葉形針形態優雅,與classic斯文款是最天造地設,Blanpain簡約典雅的Villeret一律用纖幼加上鏤空的葉形針。IWC腕表家族裡走classic路線的Portugieser及Portofino均採用柳葉形指針,計時表設計尤其散發優雅紳士味道。Alpha針形狀比較古典,跟Dauphine針相若都是一個拉長了的不對稱菱形,但短小那一端修身至又長又窄,連接軸心的針孔設在最底處。在一眾腕表品牌裡,朗格是Alpha針的最忠實粉絲,除了用數字窗指示時間的Zeitwerk,幾乎全線所有型號都以Alpha指針上陣。發放古雅氛圍的Jaquet Droz同樣是Alpha針的長期擁躉,運動表款以外的所有款式均採用Alpha指針。寶璣針顧名思義出自陀飛輪發明人寶璣(Abraham-Louis Breguet)大師之手,針的線條極纖幼,在臨近末端有一個鏤空圓形,內裡中空的圓並非位處正中而是偏心式設計。這款指針造型在十九世紀相當流行,到今天也是常見款式之一,多數出現在強調古典美的腕表身上。名叫寶璣針,當然是Breguet「御用」的指針設計,除了計時款式Type XX家族,幾乎所有款式都採用寶璣針或其變奏。江詩丹頓的Historiques主要復刻昔日設計,這枚枕形American 1921採用的就是古典的寶璣指針。Poire 同樣是法文名字,英文是pear梨;由於形狀跟樸克牌中的黑桃相若,所以亦有spade hand的稱號。這㮔設計線條比葉形針更娥娜多姿,古典味相當濃厚,大家熟悉的大笨鐘也是採用這款指針設計,今天標榜傳統味道的腕表都樂於採用。Glashutte Original在偏心式設計的Panomatic系列裡採用Alpha針,在這個classic的Senator款式裡則主要用典雅的藍鋼梨形針。強調傳統美的獨立製表品牌Lauren Ferrier也愛採用梨形針,造型比一般設計更修長纖幼。Bovet在水晶殼Recital 26身上採用的梨形針有類似兩顆黑桃double spade的設計,末端的黑桃塗有夜光物料。教堂式指針和黑桃或梨形針一樣古典味相當濃烈,一如名字所言設計概念來自教堂的建築細節或教堂鐘塔上的指針,紋理和線條相比其他指針豐富,有鏤通設計亦有塗上夜光物料的款式。營造懷舊氛圍加強傳統味道的腕表多數採用這種設計。Montblanc 1858計時表的設計參考昔日Minerva古董表的造型,所以指針也是採用傳統的教堂式指針。Zenith的Type 20 Rescue帶有濃厚懷舊運表味道,指針設計亦以教堂指針為基礎。劍形 指針 一如其名就像劍刃,開端比較窄身,然後逐漸加闊,到尾段輕輕收窄成尖端。因為身形普遍粗闊,多數會在潛水表上出現,方便大家清楚閱讀時間。潛水表使用的指針多數會稱為Plongeur(意思是diver),不過造型其實都類似寬闊的劍型針。當然針的長短大小和夜光設計可以就造出很多不同變化,所以劍形針亦會出現在classic和時尚的款式。歐米茄Seamaster採用的劍形指針(或Plongeur針)是鏤通設計,配有大圓點夜光。卡地亞不少classic的設計都愛使用造型簡約纖幼的劍形針。

Continue reading

George Tong珍藏:貝母神雕

當George把腕表端出來,先讓我們估一估屬於哪個品牌?雖然表面沒一粒文字,但從陀飛輪搭橋的Place Vendome造型,以及鮮見的貝母雕刻工藝,還是有一點兒端倪看得出來(實在不知道答案?大圖有腕表型號,下文亦有交代!); 另外,宛若山水畫的珍珠貝母雕刻,出自何位高人手筆?得到素來崇尚工藝的George青睞,自然不是泛泛之輩,那就是雕刻大師Olivier Vaucher,以不同色澤的珍珠貝母,堆砌出海邊小屋風光,2007年George驚鴻一瞥,大呼nothing like it 無可比擬!資深腕表收藏家大牌寵兒 工藝表欣賞多了,沒理由沒聽過Olivier Vaucher的名字。這位master engraver於日內瓦開設工作坊,在各大品牌心目中等同信心保證,Hermes Arceau Tigre的漸變琺瑯表盤、Richard Mille RM19-02 Tourbillon Fleur的開花雕刻、Van Cleef & Arpels的逆跳仙子等,同屬大師傑作。Olivier Vaucher真正讓George留下深刻印象的出品,其實是江詩丹頓250周年的Masques面具系列:「表盤十分漂亮,工匠花上數月才能造成一塊表盤,加上限量生產,極度搶手。」不能抗拒的表盤 面具系列大收旺場,Olivier Vaucher也得到Van Cleef & Arpels賞識,2006年開始構思貝母雕刻的Landscape系列。「VCA參照1925年的首飾盒設計,情商Olivier Vaucher將其珍珠貝母砌成的風景畫移植到表盤,2007年SIHH期間,品牌展示已完成雕刻的那一片表盤,第一眼已經喜歡到不得了,更是我第一次不用看到整枚腕表成品,光憑表盤已決心購買的經歷。」因為Van Cleef & Arpels不會自製機芯,於是向同門Piaget借來600P陀飛輪機芯,然後George還可按心水選擇腕表配搭,包括白金表殼和baguette-cut鑲鑽表圈,表背用上貝母夾板,陀飛輪小窗配備鑲鑽框架,還刻上「Piece Unique」孤品字樣。「超時」空傑作 還在構思階段的時候,Olivier Vaucher預計每一片貝母雕刻表盤的製作工時約150小時,但工藝大師就是有精益求精的脾性,埋單計算,遠遠超時工作。「Olivier Vaucher造第一枚表盤時太過努力,最後足足花上350小時才完成,當時我還跟品牌打趣說,收取我150小時的成本便好了,不要額外計算那200小時的超時費用……」之後Olivier Vaucher繼續為品牌製作了多枚Landscape款式,但在George眼裡,畢竟第一枚才最鬼斧神工。親身尋「母」 Olivier Vaucher曾表示,接下VCA這趟任務,最大挑戰是搜羅配合構圖的貝母材料。「當時市面上沒那麼多colourful的珍珠貝母,他要親身飛往大溪地,聘請潛水員尋找指定顏色的貝母。」 George直言,這種貝母雕刻表盤,難度更勝彩繪表盤。「珍珠貝母十分堅硬,雕刻時稍一失手,便無從補救。而且成色天然,不能人工改色,要謹慎搜尋合適原料,再根據手頭上的材料組成心目中的圖案。這表盤的工藝是world class的,猶如一枚art piece,愈看愈喜歡。」 目前為止,George擁有只此一枚的Olivier Vaucher出品:「暫時其他作品的水平都及不上這一枚,將來有沒有機會?看緣份啦。」

Continue reading

勞力士369專題(三):拍賣行、二手店談Explorer走勢

來到最後一集勞力士369專題,繼之前解構了Explorer七大時期,以及古董勞力士專家及腕表雜誌主編跟大家分享,這次我們找來Vintage Concept店長Albert Leung,還有Phillips的香港鐘表部門拍賣主管何子永先生,一起看看二手Explorer的市況,以及市場的拍賣情況如何。停產的東西特別多人問、多人炒,隨著全新36mm的Explorer Ref. 124270推出,究竟上一代的39mm Ref. 214270會不會停產?價格有沒有水漲船高?我們找來二手古董勞力士店舖Vintage Concept的店長Albert,跟我們談談新表的走勢、哪些型號較受買家歡迎,當然也順道推介一些值得收藏的舊Explorer……在二手勞力士運動表中,Explorer受歡迎程度有多高? 老實說,Explorer是多人喜歡,但未必是勞迷首選;它的3、6、9 DNA很強,但始終size是它的限制,例如早陣子興大尺碼直徑腕表,Explorer便無緣分一杯羹。同樣是潛水表,可能比較多用家會選GMT-Master款式。 今年勞力士重推36mm的Explorer Ref. 124270,對39mm的Ref. 214270的行情有沒有影響? 又沒有太多人問Ref. 214270,可能本身39mm也不算太受歡迎吧。當年勞力士可能覺得市場興大尺碼腕表,所以也在Explorer試試水溫;事實上,當36mm回歸,品牌也不會說明39mm會停產。反而有顧客問今年另一枚金鋼版Explorer Ref. 124273,可能跟近年的金鋼熱潮有關,也可能是覺得混金款式較有趣。據說有人以約10萬元成交,但跟原價$84,500也差不了多少。 個人來說,我不太喜歡新設計的Explorer,因為除了表盤正中央的大皇冠,還有6:00位置SWISS跟MADE中間的小小皇冠標記,有點重覆的感覺。 近年哪些Explorer型號較受買家歡迎? 我們可先分膠鏡及玻璃鏡吧。膠鏡以Ref. 1016為主,一般粉面matte較受追捧,俗稱「肥仔字」(即3、6、9 三個字特別粗厚)的是可遇不可求,就算沒紙也叫價十多萬;還有後期一點的L及R Series。 至於現代版的玻璃鏡,以Ref. 14270較多人問津,當中又以T25面比SWISS面受歡迎,因為T25面有機會變色。一般來說,T25面跟單SWISS面的價格可相差1萬元。 Ref. 1016生產期長達26年,當中哪些款式最值得收藏? 大概是六十年代尾七十年代初暱稱為frog leg的款式,那時的勞力士皇冠標記猶如青蛙腳因而得名,這個時間的Ref. 1016也包含了肥仔字呢。 有沒有遇過一些買或賣Explorer的有趣故事? 曾遇過一位女士想找一枚Ref. 1016,問她想要甚麼年期、甚麼特質,她統統也答不出,只知道她會經常來店舖看看。我們知道她對勞力士是有認識的,不過就如揀「男朋友」般,永遠說不出自己的要求……她可能只是戴慣了玻璃鏡,想找一枚膠鏡試戴。最後,她失驚無神買了一款我也記不起有何特質的Ref. 1016,總之我們形容她是找到「一見鍾情的男朋友」。Big Bubble Explorer Gilt Dial Ref. 6298:腕表生產於1953-54年,這麼早期的Explorer未必一定有 3、6、9數字,這枚無數字的賣相較斯文優雅,是Ref. 6098後推出的,內搭大棺材肉。($255,000)Ref. 6610:這枚Ref. 6610也是早期作品,產於1957年,已經不再是Big Bubble,改用了1030機芯,當年仍是採用Radium(鐳)面,當嚦架面慢慢揮發,更有懷舊味道。($275,000)Ref. 1016:這些內搭1560或1570機芯的Ref. 1016,如果保養得好又齊件的,可以值30萬,這枚氧化得較厲害的,大概是水氣經由膠面入侵。這表很有歷史,亦有chronometer認證紙,屬六十年代產品。($169,000)Ref. 1016:同樣是Ref. 1016,這枚產於七十年代中期,保存得更好,勞力士logo是長皇冠形,比較高身,有齊出世紙,價格也較高。(約$20萬)Ref. 14270:此表產於1997年,保存良好,要留意6:00位置下寫上「T SWISS T<25」,屬於T面的它自然較矜貴。此表有紙。($75,000)Ref. 14270:較後期的Ref. 14270不再採用Tritium,6:00位置換上「SWISS」一字,這表為1998-99年出品。($56,000)比起Daytona不斷擦新拍賣紀綠消息,勞力士的Explorer雖不經常登上頭條新聞,但Explorer其實是新晉藏家的入門首選,也屬拍賣行常客。究竟Explorer的拍賣價值如何?哪些年期及型號最受追捧?我們有請富藝斯(Phillips)香港鐘表部門拍賣主管何子永先生為大家解說。以勞力士來計,Explorer是否不算拍賣常客? Explorer其實在拍賣上算是常見的表款,因為有許多喜愛勞力士運動表的新晉藏家視Explorer為勞力士運動表入門首選。不論是古董或是現代Explorer都是最受歡迎的勞力士運動表之一。 哪個時期的Rolex Explorer最受歡迎? 1950年代的Rolex Explorer最受歡迎,例如五十年代的Ref. 6350配「Honeycomb(蜂巢)」表盤,專為抵禦極端環境而設計,機芯經過精密天文台認證,這個型號在拍場上較少見,但也是因為其珍稀所以受到追捧。另外一款Ref. 6610也是於五十年代初期推出,同樣是勞力士運動表迷的至愛。 舉例說,今年6月我們的香港春拍有一枚約生產於1957年的Ref. 6610,金字備亮漆面,估價是24-34萬港元,最終以50萬4千成交。 另一枚於5月日內瓦春拍亮相的Ref. 6350更厲害,1953年出品配有蜂巢面,最終成交價達88,200瑞士法郎。 還有一枚Ref. 6350於2020年12月在紐約「Racing Pulse」拍賣會上出拍,估價5-9萬美元,最終以12.6萬美元成交,接近100萬港元。比較多人喜歡在Ref. 1016裡尋寶,當中哪些較有欣賞價值? 型號1016有著很長的生產期。我認為六十年代為日本市場推出的限定「SPACE DWELLER」Ref. 1016最具收藏價值,因為極其稀有,加上背後的故事有趣,因此也被鍾愛勞力士的資深藏家們視為最佳收藏表款之一。 今年勞力士推出Ref. 124270及金鋼款Ref. 124273,尺寸回到36mm,那有沒有令39mm的Ref. 214270停產及更受追捧? 我個人比較偏好36mm版本的Explorer,所以我非常樂見這個經典尺寸回到市場,36mm版本是受到更多勞力士資深表迷追捧的款式。至於39mm版本是否會因為停產而受到追捧,我認為這個可能性是很高的。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