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試戴:IWC Pilot’s Watch Chronograph 41

E,是小王子表嗎? 不是。 噢,那是Spitfire嗎? 都不是。 其實是今年新版本的 Pilot’s Watch Chronograph 41,一時間認錯了並不出奇。 (Text:Ringo/Photo:Bowy)標題所說的「小小藍」,其實是指Pilot’s Watch由慣常的43mm,微微瘦身2mm至41mm,而藍色表盤也不再是小王子(Petit Prince)系列專利,這次與眾同樂來到飛行員系列。「多多趣」的意思,是腕表新增了時下大熱的快拆系統,表帶瞬間轉換,適合在不同場合展示不同面貌氣派。 未正式分享試戴後感,這裡先跟大家重溫一下 Pilot飛行員表的歷史;認清來龍去脈,永遠能增加戴表時的親切感。 早在1936年,當時品牌掌舵人Ernst Jakob Homberger受熱衷飛行的兩個兒子啟發,以真實用家需求去設計飛行腕表。當然天字一號要求是需要高度防磁,還要抵禦高低溫差、防碎防破表鏡、閱時清晰度也要高⋯⋯需要防磁,因為那時飛機艙的雷達會產生強大磁場,而磁場正正是機械機芯的剋星,品牌針對性地開發了一種以軟鐵製的內殼;而為應對當年的駕駛艙沒有冷暖氣調節系統,機芯設計到能抵禦攝氏-40°C至+40°C的溫度差異;至於要抵抗飛機升降的壓力變異,飛行員表也特別配置非常堅固的玻璃表鏡;最後,一個較大方的表冠方便戴帶手套也能調校時間、一個布局清晰的表盤(較大時刻、配夜光指針),也是飛行員表的基本裝備。IWC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已經掌握以上技術,研發出83型機芯,搭載於直徑只有37.5mm的第一代Pilot watch(型號IW436)。這款經典飛行表也俗稱Mark 9,配上有螺旋坑紋的表圈,是方便戴上手套時也能旋圈,讓飛行員隨時記錄時間。 數數手指,這枚飛行表已經翱翔天際85年。IWC的飛行員表發展史,跟軍事關係密不可分,除了Pilot系列,品牌在四十年代也因應軍用觀測錶的嚴格要求,為德國空軍研發出52 T.S.C.型機芯,其大型飛行員「B-Uhr」腕表(型號IW431),限量1,000枚的它直徑足有55mm,厚度為16.5mm,乃當時品牌尺寸最大的一款腕表(不過重量只有183克),稱它為Big Pilot當之無愧。 說回Pilot系列,品牌於四十年代後期跟德軍劃清界線,繼而應英國皇家空軍(RAF)邀請把機芯改良,不消一會搭載89型機芯、直徑36mm的Mark 11便成為二戰後第一枚軍用飛行員腕表,這經典款式由1949一直生產至1981年,期間也曾供應給其他英聯邦國家空降部隊,共生產超過8,000枚軍用版和1,500枚民用版。 時間一轉,來到現代版的Pilot watch,品牌在1992年Baselworld推出了具備追針計時功能的IW3711,其內搭的 79230機芯是由Valjoux 7750型機芯為基礎,研發僅僅數星期便完成,從始奠定品牌打造計時機芯的堅固地位。至於Mark 11的後繼型號Mark XII,則要到1994年才面世,這是完全的民用版,表面首次用回「IWC Shaffhausen」字樣,首次加上日期,也是首次搭載自動機芯(Cal. 884)。正如文章開頭所說,看到今年全新飛行員表Pilot’s Watch Chronograph 41的感覺是:小巧了、熟悉的藍色很漂亮,以及泛起一點Spitfire的感覺。品牌也直言,有見兩年前的Spitfire計時表在市場反應不俗,於是把它作為圭臬,衍生出這枚新作品。 Pilot’s Watch Chronograph 41共推出兩種顏色,一綠一藍,都是近年鐘表界的賣座保證色彩,個人偏好仍是藍色,因為會勾起小王子的情懷,也剛好品牌借來試戴的版本也是藍色。很多腕表在不同光線下,表盤會反射出不同色彩,這枚Pilot可不一樣,它的反光度不高,沒有太shinny,散發的是一點啞啞的低調,配上磨砂處理的不銹鋼表殼,整體感覺不會太loud太搶眼。個人很欣賞兩處點綴位,第一當然是6:00副盤的紅色小秒針,第二是戴過上手才察覺到,在表圈上寧寧舍舍會有一個拋光打磨的圓環;你說它低調?偏偏它會出奇不意散發光芒。霎眼看表盤的布局,有星期有日期窗有3個小副盤,跟往常的飛行員表沒兩樣。但只要細心一點留意,小秒針盤跟12小時累計盤原來乾坤大挪移,彼此在6:00及9:00互換了位置。布局改變來自機芯更替,Pilot計時表向來採用由7750基礎機芯改裝成的79320,不過由2016年開始品牌逐漸把旗下腕表升級至69系列,當年率先採用的是Ingenieur系列,搭載的是69370機芯。這次新表的型號為IW3881,搭載的是由231個零件組成的69385型機芯,由品牌自家研發5年而成,是旗下第三代自製計時機芯。機芯設置導柱輪系統,按壓計時鍵時更爽快更得心應手,它採用了棘爪式雙向上鍊,使機芯具備46小時動力儲存,不過最終仍不足3日鏈,周末閒置後再佩戴便要費神調校時間。品牌信心滿滿跟消費者保證,每一枚機芯在出廠前,都會先把機芯放入特別研發的匣子內進行15天測試,順成過關才嵌進表殼,然後再來一次500小時嚴格檢測,單單是計時按鈕,也經歷過30,000次按壓測試。要欣賞69385型機芯相當容易,翻轉到表背便可以了,這次是飛行員表首次打開天窗,以透明水晶打造底蓋讓大家觀賞。另外增強了的,是防水深水由60米提升至100米,能飛天之餘也能下海。 機芯細了表殼也瘦了身,尺寸由43mm減至41mm,厚度為14.5 mm,有人覺得霸氣少了,但對亞洲人來說未嘗不是好消息,至少手腕較幼的筆者對這改變是無任歡迎。換一個角度看,這尺寸可能更能吸引女生購買呢。加長保養期、快速拆帶系統都是近來購買新表的趨勢。IWC的拆帶系統名為EasX CHANGE,方法也大同小異,都是先把腕表翻轉,在表耳位置按壓開關掣把表帶拉出,然後再抽出小小圓柱栓子,最後套在另一條表帶,再對準表耳的小孔重新扣上。 第一次試換,雞手鴨腳在所難免,要鬆開表帶已經不太容易,之後還要拉出內裡的栓子,再小心翼翼放入新表帶,最後眼曚曚手震震再對準表耳上的零點幾微米小孔⋯⋯心裡即時咕嚕,這麼麻煩這麼考人,還是小換為妙呀?最後心有不甘,又基於要試用不同表帶對應不同場合,所以便慢慢地再細心練習;結果不用3、5、7次,發覺整個裝置原來相當順暢,掌握了竅門,真的不用5秒便能更換一條表帶,不管是小牛皮、橡膠或精鋼鏈帶,5、4、3、2、1秒,快夾妥。 很籠統區分,藍色小牛皮帶最適合正裝上班開會時用、日常消閒活動或年輕人上班可以配鋼帶,如果做運動有機會流汗,藍色橡膠帶毋疑是最佳拍檔。把後備表帶每天放在公事包也相當輕巧方便。配小牛皮帶的Pilot’s Watch Chronograph 41定價港幣$51,600,鋼帶貴一點要$57,200,藍綠面同價,以自家製星期、日曆連計時機芯來說也算合理。不過回想起兩年前品牌推出的Pilot’s Watch Chronograph Spitfire,搭載69380自動機芯,功能一樣,不過41mm表殼採用的是青銅物料,再襯以最匹配的藻綠色表盤,當年的啡色小牛皮帶版本也只需$50,900。銀碼看來當然是銅版Spitfire較抵,不過現實是筆者兩年前已跟品牌表示有興趣購買,那時的回覆是來港數量不多,可能需要一點時間等候⋯⋯結果等到今天音訊仍舊杳然;今年又看到這款更合手形尺寸的藍面版,是時候更改訂單嗎?

Continue reading

一手試戴:Tudor Black Bay Chrono

Tudor Black Bay Chrono剛剛才推出,據知市場對這「熊貓」及「反熊貓」表盤反應相當不俗,品牌這麼快借出新表讓我們試戴一周,證明總部捉緊潮流,香港亦反應迅速,值得一讚。做這行關係,每次我們把新表戴上,身邊同事及朋友很快便會發覺:「咦?又買新表?」這次倒有點意外,試戴這枚Black Bay Chrono頭一兩天,竟沒太多人為意(白面可會搶眼些?),直至第三天出席一個鐘表活動,行家好友瞄了一瞄便提起我手腕:「嘩,好sharp呀,好快入手喎!」我回看他的手腕,戴著的是近來炒上天價的白面熊貓地通拿116500LN,回應他只是試戴幾天,還開玩笑問:「不如大家交換幾日戴吖?」 沒錯,熊貓面的確在近年再掀熱潮,地通拿116500LN不用說,早前還有性價比很高的寶齊萊年曆表Heritage Bicompax Annual,以及年頭搶盡風頭的Zenith Chronomaster Sport,今次帝舵再推波助瀾,這股風行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熱潮,看來還會有其他品牌接力燒旺下去。論價錢,Tudor這款是最親民的,就算是最昂貴的鋼帶版,也不用港幣4萬元。另外跟朋友討論黑白面哪個好看也有趣,之前白面地通拿116500LN打破黑色長勝定律,這次來到帝舵,筆者還是投回黑色一票。雖然不能比較,但這枚Black Bay除了比Daytona便宜很多很多,其200米防水也比勞力士多一倍的。 之後眼光銳利的上司發現我戴著Black Bay Chrono,立即要求試戴一下,本身戴過無數Tudor及Rolex的他,只拋下一句:「鋼水果然不俗,不過我還是喜歡舊帶設計」。先講戴上手第一感覺,論霸氣比不上Daytona及Zenith Chronomaster,可能是沒採用倒品字三盤設計,亦可能是兩個小盤分得較開而且直徑偏小,不過整體41mm表殼尺寸就剛剛好,很符合我的心水。這裡想稍為多說一點,很多文章都愛這樣寫:「xx毫米的尺寸剛剛好」,遇到36mm說是剛剛好、38mm又是剛剛好,就算37.5mm也是剛剛好,好像甚麼尺寸也是剛剛好,究竟何謂最佳尺寸?相信不能一概而論,剛剛好就是一切平衡,講求表圈、表耳、表冠、計時按鈕的比例,最重要是包括跟佩戴者的手腕長短粗幼相襯,一個身高153cm的纖纖女子很難跟46mm的男裝表「剛剛好」的。至於比例這回事,亦是相當主觀,正如剛才說「兩個小盤分得較開而且直徑偏小」,也沒有絕對標準的;總之戴上這枚Black Bay Chrono後,手腕偏幼的自己戴得亦看得舒適、襯長短衣袖也好看、表耳沒特別豎起、凸出的三粒按鍵沒把手背弄得不舒服,我便覺得「剛剛好」了。不過不能否認的是41mm鋼殼配上鋼水十足的鏈帶,分量一點不輕,筆者要戴到第三天才稍稍適應;如果要買,應該會選擇bund帶版本,一來輕巧,二來多一份與別不同的視覺效果(而且便宜$2,400呢)。對著腕表大約一個星期,漸漸看熟了它的設計,個人而言,頗欣賞它兩項設計細節,一是左右兩個小副盤(小秒針及45分鐘累計)微徵凹陷下去,令表盤更有立體層次,不會流於太刻板;其二是兩夥計時鍵都設有保護螺絲,要旋開才能啟動,減少平日誤觸的機會。至於那個刻有速測計的表圈,並沒有採用近來很流行的陶瓷,而是配上經陽極氧化的鋁金屬材質,色澤看起來沒那麼光鮮反光,我反而喜愛這種微啞色的低調。至於不能不提的雪花針,是品牌的signature設計,大大支很是搶眼,不過筆者曾測試計時功能,雪花末端剛巧遮蓋著3:00位置的累計分鐘盤,實在看得人無奈。作為一枚運動表,筆者也試試戴著它去健身室。平日我習慣戴智能表做運動以方便收集數據,這枚頗具分量的Black Bay Chrono毋疑有點不習慣,畢竟它是有點「分量」。戴著它做運動時格外留神,唯恐不小心碰到器材把它弄花;不過舉啞鈴時感覺更powerful(當然是心理上而已),因為對著鏡會看到剛陽味十足的腕表陪伴著。 之後做完gym完了汗也無有怕,把腕表除下來用清水沖一沖便行。提到除表,這枚Black Bay採用雙重保險式式摺扣,即是先向上拉起較小的表扣,再向下翻起另一節較長的鏈節,特別之處是表鏈上有一小角凸起了,好處是方便手指在向下翻時借力除表,但當戴上腕表時這凸起部分又容易弄花,甚至撞擊到其他物件,感覺總是有點奇怪。腕表搭載的是由Breitling 01計時機芯作基礎改良而成的MT 5813自動機芯,內裡配以矽游絲,對生活上遇上如喇叭如手機的磁場影響會較小,另外也獲得COSC認證,準繩度更有保證。筆者沒有用儀器測量它的精準度,也沒有經常啟動它的計時功能,唯一較真切體會到機芯的實用功能,是它的70小時動力儲存。我平日比較多佩戴Rolex Explorer Ref. 14270,唯它的power reserve只有大約42小時(不足兩日),所以享受不到現代腕表經常標榜的「周末過後不用調校腕表上班」的方便。這次星期五放工回家把Black Bay Chrono除下,周未佩戴較輕盈的腕表,到星期一起床上班再戴,沒有操心上鏈及調校時間問題,出門口也尤其爽快。Tudor實在是近年的「當頭起」(我們之前也寫過一篇有關「突破表現品牌」文章,可重溫https://bit.ly/3wewZnP ),當中Black Bay實在功不可沒,它們除了有外有實力,也有故事有歷史,而且還得到大量資源作宣傳活動,遠的碧咸和周杰倫不說,香港方面也找來當紅KOL甚至炙火可熱的Mirror成員加持,還記得這次Watches & Wonders品牌發布這表的香港宣傳短片,特別找來當紅的ViuTV旁白君作廣東話介紹,令眾人「耳」前一亮。 Tudor近幾年很喜歡跟Rolex合力締造熱潮,例如紅藍圈、金鋼表等等,這次熊貓面Black Bay Chrono雖不能跟Daytona相題並論,但挾餘威、引起話題仍是有的。以表論表,4萬元(不過近日看有關鐘表群組討論,已經不能再以正價買到了)一枚搭載獲COSC認證的自家機芯計時表、兼備流行設計元素、branding「當頭起」,有心入手的表迷,相信只是掙扎於白面「正熊貓」型,還是黑面「反熊貓」正。

Continue reading

一手試戴:Montblanc Summit Lite

奢華品牌走進智能表不是新事,大家很容易就會想起TAG Heuer、Hublot、Montblanc、LV,甚或Frederique Constant、Alpina、Emporio Armani等等。但最早投進電子智能懷抱的瑞士鐘表品牌,不是Hublot也不是TAG,而是Montblanc;它們早於2015年推出e-Strap,雖然只是一個繫於表帶的小小智能裝置,但高矚遠足的眼光快了同業一步,那時Apple watch還未面世呢。後來真正搭戴Android Wear OS的腕表,是TAG Heuer的Connected watch,而Montblanc的首枚Summit智能表,則在2017年才推出,尺寸是較大較難handle的46mm。品牌於翌年再推出改良版Summit 2,表殼直徑大幅減至42mm,對亞洲人來說更易carry。記得當時它有一個很有趣的app叫Timeshifter,只要輸入旅程的日期及目的地,它便會設計一個理想的睡眠時間表,讓你慢慢調節生理時鐘以減少jet lag機會,相當體貼。Summit 2推出時的定價,是$8,200起,比TAG Heuer來得便宜。今天Summit再進化,迎來Lite版本。 看到名字就知道它的體態更輕盈,因為它的43mm表殼以回收鋁及不鏽鋼混合製成,配搭的是運動型織布帶或橡膠帶,佩戴起來的重量感界乎Apple watch與一般機械鋼殼腕表之間。由於它輕,所以戴來做運動便沒有累贅感,這亦是腕表所標榜的,因為新一代腕表的賣點是大大增強體能鍛鍊與健康管理功能。除了身,也有心,Summit Lite透過內置感應器、心率監測器、GPS等,能全面監測使用者的心肺訓練(Cardio Coach)、體能(Body Energy)、壓力(Stress)及睡眠狀況;而且除了冷冰冰的數據,亦會有溫馨貼心的改善建議,提醒你如何舒壓、如何增強體能、如何睡得好一點等,也算窩心。當然,智能腕表不能充當你的私人教練或醫生,它只有提醒作用,你有沒有改善還得靠自己本身。筆者試戴了數天,每項健康功能也體驗過,最大氧氣吸量VO2 max及壓力指數等等數據是頗新鮮的,不過它分析到我的體能狀況只屬「一般」,我就覺得不太合理囉(笑)。市面上的奢華智能表,Hublot第二代Big Bang e鈦金屬版賣差不多$4萬元,不斷轉款的TAG Heuer Connected Watch,第三代Sports版最便宜的精鋼殼配橡膠帶大約售$1.4萬。而這枚同樣搭載Wear OS by Google系統的Montblanc Summit Lite,定價來得十分進取,只售$6,400,足足便宜了一半以上;要知道,機械腕表機芯的質素及工藝可以相距千里,但智能表的作業系統基本上沒差別,所以功能也大同小異。不過,一分錢一分貨準是市場定律,Montblanc Summit Lite並沒有開發專屬應用程式,所有跟手機的連繫只能靠最基本的Wear OS app,尊貴感及專屬感自然減了一截。正常上班工作,我會揀選Montblanc的傳統1858表盤,就是留戀品牌的奢華味道,但如要出外運動及行山,便會換上非常搶眼的「Activity」dial,貪其色彩繽紛動感十足;另外還有一款叫「Summit」的面盤,大大個品牌logo配上傳統的計時小盤設計,也是不俗選擇。說到行山運動,Summit Lite的輕巧身形的確有優勢,透過快拆裝置無論換上運動型織布帶或橡膠帶,都不怕汗水弄污;加上腕表具50米防水功能,所以戴它出海暢泳也沒問題。筆者試戴著Summit Lite行山,撳一撳表面的「workout」,再揀選「開始鍛鍊」,腕表便開始記錄我行走的距離、步速、卡路里消耗、心率等等數據;當活動完成後,還會提示我「恢復時間」以及之前「運動負荷」的級別等等,資料相當充足。不過可能是測試版本關係,筆者試戴的Summit Lite的耗電量相當驚人,行了不足3小時山電量便由90多降至0再自動熄機(按道理400mAh的電池量能操作大約1整天)。總的來說,我認為以6千多元的價錢,就能買到一枚瑞士名貴品牌的smartwatch是划算的,表殼造功精細(有黑及銀色選擇,表冠刻有品牌signature的六角星)、1.19吋AMOLED 390 x 390解像度螢幕顯示清晰亮麗,雖不是配上藍寶石水晶表鏡而是大猩猩防護玻璃(Gorilla Cover Glass),但日常生活或行山出海也沒問題。個人認為,要改進的除了是電池續航力問題,就是能多配(送)一條皮帶配襯正裝,以及開發一個專屬的Summit Lite app,那麼便能開發更多專屬的軟件功能。

Continue reading

一手試戴:銀面鏈帶Panerai

銀面,和Panerai第一次相遇,比黑面啡面藍面綠面來得新鮮可口;鏈帶,回歸1999年元祖護橋造型鏈節,這麼多年Panerai和皮帶膠帶過從甚密,鏈帶可以打破宿命三分天下嗎?這枚Luminor Marina PAM977之前非常保密,在SIHH沒蹤影,直至3月份才公開露面,而且是一門兩傑,包括42mm的PAM977和44mm的PAM978,不約而同配上銀色表盤和不鏽鋼鏈帶。腕表心臟是一台P.9010自動機芯,基本規格包括小秒針和日曆窗,以及品牌機芯最低消費的三日鍊。 Panerai喜用黑面,是他們的歷史背景使然,上世紀他們是海軍御用腕表,執行任務時,黑面最能隱藏身分,難道要用橙色或黃色表盤不成?這次所用的銀面,綴以拉絲直紋,光線照射之下格外明亮,是的,海軍將士沒可能把它戴上戰場,但我們可以日常佩戴。腕表亦只有基本的100米防水,別戴上它去潛水了,專業dive watchy交給Submersible吧,這是新世代Panerai的變奏daily watch。看習慣了Panerai的黑面金字,銀面銀字會閱讀困難嗎?結果原來是自己杞人憂天,微白的時標,和銀面產生很好的化學作用,一點不難讀時,如果份屬黑夜時分或置身暗黑環境,亦有夜光護航。9:00位置用上藍色小秒針,腕表是運作中還是已耗盡動力一目了然,而且,藍針在銀面上也較黑面突出。舒適的鏈帶腕表,關鍵在於手感,近年Panerai努力洗底經營更纖薄輕巧形象,PAM977的P.9010機芯厚度約為6mm,表殼亦只厚13mm左右,新一代鏈帶也更纖薄配合整體形象,鏈帶有它的份量,但絕非沉甸甸得令人窒息那種。試戴多日,亦全然不覺鏈帶刮手,肌膚可沒半點投訴。沒錯,Panerai皮帶擁有神聖不可侵犯地位,很多人認定皮帶才最原汁原味最玄門正宗,但大部分人也沒想過Panerai可和銀面結成一對,效果更出奇地好,為何不也給鏈帶一次機會,貼身去取悅你?

Continue reading

只有Grand Seiko才造得好的綠

Grand Seiko的綠面表,最能演繹「六綠無窮」真諦,日本人的仔細聞名天下,綠色表面,像川劇變臉千變萬化,SBGH003有一種暗黑的綠,SBGJ005是調子較淺的墨綠,SBGC017陶瓷殼內搭載樹木之翠綠,SBGE033有著流行的幻彩綠,SBGJ227則以孔雀綠掛帥,就算色譜相若,表盤也有相異紋理點綴,綠面腕表在表壇燦爛盛放,Grand Seiko功勞不少。除了上述五枚綠面表,今次要介紹第六枚,它是配備Spring Drive機芯的潛水表,份屬亞洲特別版,限產200枚,應該逃不過精工綠面限量版一表難求的命運。這次SBGA391G在表盤勾勒了一片湖水綠,帶點綠加藍的味道,其實那是借鏡長野縣阿寺溪谷水面的色澤,而且表盤添加了細緻的菱紋,模仿山澗溪水反射的鱗光,確實造到以假亂真,不信?網上搜尋阿寺溪谷的圖片對比一下,不到你不認同。Grand Seiko表殼「鋼水」是信心保證,44.2mm直徑是一個強悍的大個子,換言之,造型很不錯了,但要有心理準備,輕盈是談不上的,目標群眾是那些喜歡夠份量的人。 腕表可以防水200米,黑色旋轉表圈只能單向轉動,避免意外扭動而沒察覺,一枚稱職潛水表必備。作為潛水表讀時也很重要,直徑碩大變成了優點,指針再大刻度再寬也有足夠空間。表面同時注入日期視窗和動力儲備顯示,卻沒半點擠逼感,為了呼應溪水主題,3天動力儲備顯示以白色、淺藍色、深藍色劃分三個階段,又一次證明日本設計的無微不至。我們已很努力在相片中還原真實的湖水藍綠表面,不過難免會有少許偏差,有機會不妨欣賞真身,那片鮮明、亮麗的綠面,不僅Grand Seiko少有,坊間亦不易找到,當然,還有沒有可能找到現貨去欣賞是後話……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