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rdain “Model 1” | 蘇格蘭大明火一號

2018 年9 月某天,放工回家後便悠閒地上網,看看外國的鐘表網站。當時看到網站介紹一個新發表的鐘表牌子,但那時差不多每個月都有好幾個新牌子出現,所以也就沒甚麼期望,只抱著即管看看的心態。 那是蘇格蘭格拉斯哥的一個品牌, 叫做anOrdain,是一間只有六個人的公司,初初看並沒有甚麼睇頭,甚麼「用自己全新設計的字體」對我來說也沒有甚麼吸引力。正當要按右上角那交叉鍵的時候,突然看到這個名詞 「Grand Feu Enamel」( 大明火琺瑯),頓時雙眼發光,手指也就定住,沒有按下去。腕表愛好者及收藏家「大明火琺瑯」就是把不同顏色的粉狀玻璃鋪到表面上,然後加熱把玻璃熔掉成液體附在表面的底板上,這便變成一層琺瑯。如是者重複做七至八次以達至需要的顏色及深度要求。需知道每一次燒製及冷卻都有可能出現琺瑯裂開的情況,只要一有裂紋便要丟掉,要連續七至八次都是完美無瑕,那表面才算製作成功。 由於要在攝氏830 度以上的高溫窯燒製,酒精揮發時會燃點起來,「大明火」的名字也就是這樣得來。大牌子用得到「大明火」製作表面的型號,一般定價都不會低於港幣十萬,心想這些微型表廠或許定價會比較克制,索性直接scroll 到文章的最尾一段找價錢,一看之下只是大概1,000 英鎊!不需要考慮吧,立刻上google 找到了公司的聯繫人,便發一封電郵給他詢問有關入手這款表的事宜。區區六個人的公司,聯繫人當然就是老闆Lewis Heath。如文章開端所說,我對他們自家設計的typeface沒有甚麼興趣,反正這表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那「大明火琺瑯」,故表盤也不需要畫蛇添足,便問問Lewis 可不可以把表盤字體的印刷省卻掉,還有我不需要秒針,手表的設計愈簡單愈好,「less is more in this case」。五分鐘後他便回覆道:你是不是有望遠鏡!? 我手上帶著一枚作測試之用的樣辧表,設計正正跟你要求的一模一樣!沒有印刷也沒有秒針。英雄所見略同,就給我按這設計製作一枚吧! 六款顏色,總共300 隻的限量版,限量版是可以選擇編號的,問Lewis 1 至10 號還有嗎?他回覆都有( 大概那時知道有這款表,甚至知道有這品牌存在的人並不多)。那……. 如果我想要「1 號」可以嗎? 可以呀!那我便不客氣了。 這品牌的第一款作品,名叫「Model One」的第一號便是這樣入手了。數年過去,時至今日喜見這品牌發展迅速,得到很多世界各地表友的青睞。我那時候訂一隻表大概需要兩個月便到手,現在的話一般都要等兩年以上!還有的是,因為排隊輪候的人太多,他們索性把所有人放到同一條隊裏,每三數個月知道將會造起一批甚麼模樣的產品時,就由排在首位的朋友開始問起,如有興趣的話便取貨,倘若生產出來的設計不是自己那杯茶,便讓下一位排隊的朋友選擇要不要。 如現在想要跟他們買一枚客製化的手表,相信不大可能了……

Continue reading

Kevin聽「軍」一夕話(七)獲英女皇授勳的拯救腕表Rolex Ref. 1665

再次恭喜Kevin,上次買到一枚很罕有的Tudor阿根廷軍潛腕表Ci,今期又成功投得一枚十分有故事的勞力士Sea-Dweller,這枚背後有英女皇授勳加持的腕表,價錢竟然「平」了一半? 這枚腕表背後藏著一個故事,一段十分驚險的救人故事。話說1981年1月,在北海進行水底任務的新船隻Stena Seaspread,其放下潛水鐘(Diving Bell)後突然發生意外,供應管道(Umbilical Line)被切斷,壓力漸漸失控,在水底400尺的潛水員Phil Robinson及Jim Tucker生命危在旦夕。腕表收藏家及迷你倉集團創辦人隨後他們便跟水面船員失去所有通訊、視像甚至熱水,水面的Mike O'Meara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向海外發出求救訊號,這時位於南方32公里的半潛式Uncle John號收到訊號,船上的Comex Diving(Comex,Compagnie Maritime d'Expertises,來自法國馬賽,是世界知名的深海探索工程公司。它跟勞力士潛水表發展的關係密不可分)立刻放棄監控海底泵任務,飛快以3小時趕往現場。Comex潛水指揮官派出Joe Puttnam、Richard Taylor及Ken Iversen三位潛水員作出營救,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冰冷、強流的極端條件下完成的深度Wet Transfer救援,最終憑著引入游泳線及熱水軟管,三位Comex潛水員成功把Phil Robinson及Jim Tucker逐一救出。由收到求救訊號到成功營救,整個計劃僅用了9小時,而這次生死存亡的危急拯救行動,事後獲得英女皇頒發英勇勳章,在歷史中記下重要一頁。讀者們如想知多點有關營救細節,可往維基找找「Stena Seaspread Diving Accident」。期後Comex委託勞力士訂造Sea-Dweller潛水表,在表底蓋刻上潛水員名字以作表揚。結果,其中一位潛水員Joe Puttnam的兒子,在2021年把這枚腕表送到日內瓦Phillips出拍,當時做出52,920瑞士法郎成交。翌年,這枚腕表再次出現於Phillips名錶薈萃:香港XV 2022拍賣會……一直有儲開Comex的Kevin看到有關消息,立即對這枚有故事有背景的issue腕表大感興趣,所以在11月親身前往現場下標競投。「過程中有另一位星加坡人在bid,大家的價錢咬得頗緊,慶幸最後腕表能落在我手上。可能是大圍經濟環境不是太好,當日很多腕表也流拍,而我的拍賣價亦比上年Geneva低了差不多一半。」取得腕表心頭好,Kevin換上一塊原裝表鏡:「之前是一塊service膠,望上去感覺不是太好,表盤的細節看起來有點折扣,於是我換上一塊T39 Plexiglass Superdome原裝膠鏡。另外我亦check過底蓋跟機芯serial number是配的,這是Comex的milsub軍潛表才會這樣做。總的來說,腕表的condition比我想像中好,連夜光都是原裝,我尤其欣賞表底蓋沒刻上Rolex Oyster字樣;另外除了單紅prototype deepsea外,沒有一枚潛水表是採用平面底蓋的。」首次獲英女皇授勳的潛水表,原來有一個小錯誤,表底雕刻的「Presented to J. Putnam For the world's first through water rescue at 450m on 21/1/81」,當中姓氏由Puttnam誤刻成Putnam,對於這手民之誤,Kevin一點不介意,而且他更直接跟Puttnam兒子聯絡,希望從他口中知多點爸爸的log book及往事。Kevin成功投得腕表後,世界各地的Comex迷隨即向他傳出恭喜短訊,當中有一位星加坡的collector更跟他分享Joe Puttnam當年在Comex的出色表現。「也不妨告訴你,我也正跟Comex聯絡,計劃今年能前往Comex參觀呢。」

Continue reading

走在勞力士Jim端:Maxi Dial大 • 顯身手

自古以來,勞力士寫得一手好大字。記念Submariner五十周年而設的Ref. 16610LV,初次言明引入「Maxi Dial」,刻度及指針比平常略大,呼應潛水表該有的清晰易讀性。文字會演變會延伸,原本形容現代表盤設計的Maxi Dial,被中古勞力士收藏家借用,但凡表盤圓點刻度大於常人,都被冠以Maxi Dial的稱號。今次Jim就帶來兩個古董Maxi Dial款式,看看它們是怎樣大.造文章的。VRHK創辦人在中古勞力士世界之中,Maxi Dial泛指特大的時標刻度,根據Jim的理解,設計誕生於七十年代中期,產期大約由1976年至1984年之間,要找一枚對期的Maxi Dial,可留意500多萬至700多萬的流水編號。另一個Maxi Dial的特色,集中於品牌的皇冠標誌:「Maxi Dial的皇冠頭會比較端莊、高瘦和對稱。」 「備有Maxi Dial的型號包括Submariner Ref. 5512、Submariner Ref. 5513、MilSub Ref. 5513/5517、Submariner Comex  Ref. 1680、GMT-Master Ref. 1675等。」雖然大小有別,但Jim表示很難界定Maxi Dial到底變大了多少,將Maxi Dial跟標準款式湊在一起,才能清楚看到兩者差別(可參考下圖,左邊為Ref. 5513 Maxi Dial,右邊為標準版Ref. 5513)。Jim表示,Maxi Dial和粉面Matte Dial息息相關,後者由1966年問世,生產期不足20年,時間與Maxi Dial非常吻合,所以Maxi Dial一般亦是粉面款式。「Maxi Dial主要劃分為五期,特定型號配襯特定期數,比如Ref. 5512只有Mark I至Mark III的Maxi Dial,但Ref. 5513的Maxi Dial則可細分為Mark I至Mark V,另外GMT-Master 1675更只會配上Mark V的Maxi Dial。」一如Jim經常強調,勞力士官方沒有解釋創作Maxi Dial的原因(純計古董型號,現代版本剛才提及是為閱讀性而設),他推斷可能由於供應商不同,表匠的手法亦有可能不盡相同,造出了有大有小的不同刻度尺寸。「眾多Maxi Dial之中,以Mark I的圓點看起來最碩大,但與外圍的刻度環保持一點距離;Mark III的形象最鮮明,圓點貼近刻度環,乍看有如波板糖一樣,故此又有『Lolipop』的暱稱。」籠統來說,相同型號但有否配備Maxi Dial,身價可相差40%,一期Maxi Dial又會比五期昂貴。「所有Maxi Dial之中,應該以軍潛Double Reference版本身價最高,達245萬左右;至於Ref. 5512的一期Maxi Dial約要27萬,Ref. 5513一期Maxi Dial則要24.5萬才有交易。」

Continue reading

John拆機芯:淺嚐RM 50-03追針計時

資深鐘表收藏家、獨立製表師及維修師傅表殼:Graph TPT石墨烯碳纖維 尺寸:44.5 x 49.65mm 機芯:Calibre RM50-03手上鍊 功能:小時、分鐘、追針計時、陀飛輪、動力儲備顯示、扭矩顯示、功能選擇顯示 表帶:橡膠 防水:50米 限量:75枚由於Richard Mille RM 50-03價值過千萬,加上這款表其中一個設計有別於其他型號,所以今次John只拆些少給大家淺嚐一口它的內部造工,有機會再拆散給大家看。 2017年,Richard Mille在SIHH推出全球最輕機械計時表RM 50-03 Tourbillon Split-Seconds Chronograph McLaren F1,整枚腕表連同布製彈性表帶的重量不多於40克,當中機芯重量更只有7克。儘管今次John手上的這一枚RM 50-03所配搭的是橡膠表帶,總重必然超過40克,但以其Graph TPT石墨烯碳纖維製酒桶形表殼並不算細小的44.5 x 49.65mm尺碼和16.1mm厚度計,即使重量多了10克8克,也依然改變不了腕表本身超乎想象的輕盈程度。 RM 50-03另一令人震驚的地方是它的實則街價。以其全球最輕機械計時表的身份、Graph TPT石墨烯碳纖維表殼的高科技、擁有雙秒追針計時、陀飛輪、70小時動力儲備、扭矩和動力儲備顯示、功能選擇器等複雜功能,以及只限於品牌專門店發售計,於2017年推出時定價約820萬港元其實算有點過低,或許因為它的產量達到75枚才會如此相宜。所以當腕表推出市場後,其實際叫價已瞬即向上攀升。事隔5年後的今天,全新RM 50-03在市場上絕對是一表難求,戴過屬於二手的叫價高達1,400萬港元也絕不為奇。據聞假如是全新未戴過的,叫價更超過1,700萬,比不少香港樓還要貴。 由於表殼是以石墨烯混合600層TPT碳纖維後再以傾斜45度角方式切割而成,每一枚RM 50-03的表殼紋理都不盡相同,除了令腕表更顯獨一無二,表殼的紋理走向也同樣沒有一部份是完全對稱的,再加上將三件式表殼拆下後,可更仔細觀察每一片表殼的正面和底部的紋理,單是研究這一部份已足夠玩上一整天。不要忘記的是,機芯是以TPT碳纖維和鈦金屬來製造,假如連同機芯TPT製零件的紋理也全看一片,花兩日時間應該算快了吧。 至於之前提過RM 50-03其中一個設計與其他型號不同,John指出是機芯專用螺絲的大小並非一般Richard Mille機芯的3種而是意料之外地有4種,John霎時間也找不到適合的螺絲批可用,所以今次只能簡單觀看機芯的造工而不能繼續拆下去。想再進一步,就要等他自製工具,或者嘗試在市場找找有否適合的螺絲批買才可以了。縱使如此,仔細看機芯還是可以看到Richard Mille所下的工夫是非常出色的,尤其整個機芯的結構所選用的材質都經過慎重考慮,在TPT碳纖維和鈦金屬製的夾板和搭橋之間有一個兼顧到強度與視覺對比的平衡選擇,令機芯有更豐富的層次,而不會只顧及輕量化而盲目採用全TPT碳纖製。另外所有鈦金屬部份都經過極細緻的人手倒角拋光打磨,只有極幼細的彈弓才因顧慮其脆弱程度只以極精準的機械打磨,其工藝之好,值得一讚。拆去表圈12顆螺絲拿走表圈和分鐘圈之後,就能進一步看清楚表殼和表盤的結構。表圈上下4顆螺絲是供裝拆表帶,其餘8顆螺絲則用來固定表殼。為防止螺絲鬆脫,所有螺絲都有採用俗稱戒指的墊圈來加強栓緊程度。由於底蓋的窗口面積十分大,通過藍寶石表鏡其實幾乎已可看清整個機芯背面的設計。拆去底蓋後,可見中殼兩邊供安裝螺絲的位置都加裝了鈦金屬製絲帽。如此設計,是為防止扭螺絲會扭爆TPT表殼。因為是追針計時,所以機芯總共有兩個導柱輪分置於機芯的上下部份。位於12:00位的導柱輪是供計時之用,另一個則供追針之用。6齒式導柱輪經過精細的鏡面拋光,既美觀也有助減低操作時的動力損耗。採用6齒而非8齒設計,是為了加強其堅固度。用來制停追針的夾鉗,由傳統單件式彈弓改為4件活動式,幾何造型充滿高科技感。仔細看可見夾口設有密麻麻的齒牙。

Continue reading

Omega Seamaster Diver 300M Black Black | 黑得有道理

如果叫你只能用一隻顏色畫一幅畫,你會點畫?這款Seamaster Diver 300M Black Black 就是Omega 的答案。 記得這款表是在2021 年發表的,推出的時候,表廠主力推銷的是Seamaster 300 Bronze Gold。鎂光燈都聚焦在那邊,這款「黑蚊蚊」的手表,只有默默的站在舞台上的一角。腕表愛好者及收藏家全黑色的手表在鐘表世界裡不是新鮮事物,印象中最早把它發揚光大的是2006 年 Hublot 的Big Bang All Black,之後很多牌子都有製作全黑色的手表。較有誠意的會用陶瓷做表殼,一般的只要把不鏽鋼或鈦金屬表殼做個PVD或DLC 塗層,給它弄一個沒有夜光物料的全黑表盤便製作完成。很多時這類全黑配色的手表都是比較難看時間,因為所有部件都是黑色,沒有對比。要容易看時間嗎?手表設計又會不夠All Black。Omega 要做全黑表,就是挑戰高難度,製作表殼、表圈、表冠及Helium Escape Valve 時,除了只用一隻色,還要只用一種物料 —— 黑陶瓷。用黑陶瓷做表殼的手表,他們之前都有做過,例如Speedmaster Dark Side of the Moon 及Seamaster 300M Ceramic & Titanium 等;但今次卻是他們第一次連表冠及Helium Escape Valve都用上陶瓷製作,反觀之前都是用Titanium 的。不是他們想不到用陶瓷,而是要製作陶瓷表冠等微細部件,之前在生產上是不可能的,直到現在有先進的壓模技術,才使得這兩件陶瓷部件得以面世。一隻物料、一隻顏色,照計應該會把整隻表弄得黑漆漆,甚麼都看不到,Omega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用上了四種不同的finishing, 讓不同部位的陶瓷呈現出四種不同的黑:有Black Polish、有磨砂、有FrostFinishing、亦有Circular Finishing。一般手表的表盤,在牌子logo 及時間刻度等會用pad printing 印在表盤上,Omega 嘛,就是用一塊全鏡面打磨的陶瓷表盤作原料,再用雷射雕刻把牌子logo及時間刻度以外的地方射走,所以表盤上會反光的牌子logo 及時間刻度,是以鏡面浮雕的方式呈現出來。每塊陶瓷表面大概需要30 分鐘的雷射處理才能有此效果,不像一般手表用pad printing 蓋個印便完成。這是誠意啊!至於黑色陶瓷表圈,若同樣用鏡面處理的話,在使用時很容易會留有手指模,有礙觀瞻。而且閃亮的鏡面拋光表圈跟那陶瓷表盤好像也不是太登對,於是他們再一次用雷射把時間刻度以外的部分造成FrostFinishing,效果有點像勞力士Yacht Master 的那個鉑金表圈。潛水表嘛, 沒有夜光功能成何體統? 為此,Omega 特別訂製了一款黑色的 Anthracite Super-LumiNova。黑色的夜光物料之前聽都未聽過,他們並沒有因為要成全這款全黑配色的設計,而放棄潛水表的一些基本元素,值得欣賞。話說當年他們叫我去看表的時候,那個session主要是介紹那隻Seamaster 300 Bronze Gold,上完主菜才把這隻Black Black 拿出來,我之前已知道有這Black Black 的存在,但看他們發來的電腦照片還是有點猶豫,真表上手絕對是另一回事!立馬請他們幫我訂一隻。這款表並不是針對主流客戶群的產品,我反而覺得它是Omega 向世界展示他們在創新物料上的生產及應用能力。點解要做? 冇,因為你做唔到囉。

Continue reading

Kevin聽「軍」一夕話 | 比法國MN更罕有 | Tudor阿根廷Ci

手機傳來Kevin的留言,他喜孜孜說剛入手了一枚Tudor阿根廷軍潛表Ci,急不及待要跟讀者們分享一下。阿根廷軍表不易找,這次要跟Tudor MN法國軍表一起講,因為它們有段密切關係…… 上世紀的戰爭,金錢及資源都是致勝關鍵,芸芸大國中以英國的軍費比較充裕,所以會選用較昂貴的勞力士軍表。「相比之下,其他國家的軍費沒有英國海軍那麼富有,所以大多數都選擇有Rolex血統的Tudor。Tudor沿用了Rolex蠔式表殼,擁有同樣的高防水性能及堅固耐用等特質,因而備受美國海軍、法國海軍、南非海軍、阿根廷海軍、加拿大海軍、以色列突擊隊IDF、牙買加海軍等等國家使用。」Kevin先說明,Tudor的軍表甚受歡迎,早早涉獵歐、亞、美、非洲。 腕表收藏家及迷你倉集團創辦人大家都知道Tudor跟法國海軍Marine Nationale(MN)淵源甚深,早在上世紀1956年已有合作,當年法國海軍附屬科研機構海洋教育研究及深海研究隊(G.E.R.S.)訂購了一批Oyster Prince Submariner腕表(型號7922及7923等);而搜尋歷史,法國海軍當年是有份訓練阿根廷海軍的,所以Kevin想把Tudor MN跟Tudor Ci一起談:「Ci的來由有兩個說法,第一個是屬於阿根廷一個警察部門的簡寫Cuerpo de Infantería(Argentina Police Force),另一個說法是指阿根廷海軍突擊隊Commando de la Infantería (Argentina Navy Amphibious Combat Diver)。」不過坊間近來又有另一個說法,認為Ci其實是Codigo de Inventario,是庫存編號的代碼,這一切仍在考究中。Kevin最新搜羅回來的阿根廷Tudor軍表,屬於第二期1960年中款。「第一期是Ref. 7924 Big Crown,即所謂的大皇冠,曾提供給阿根廷無敵艦隊(A.R.A.)配戴,第二期是Ref. 7928 PCG Chapter Ring Gilt Dial版本,第三期是Ref. 7928 Gilt Dial版本,第四期則是Ref. 7016 Matte Shield Dial。」跟Tudor MN相比,Ci來得更神秘感,罕有度更高,Kevin跟我們解釋:「很少資料有記錄腕表的issue unit,要確定手表是否Argentina Milsub需要有一點偵探頭腦,最主要線索在於表底的軍事雕刻字體及編號,例如我這枚Ref. 7928 PCG(Pointed-Crown-Guard)屬於早期issued,編號為612xx,如三期Ref. 7928則應該是613xx。「搜羅Tudor MN很著重腕表的認證出處Provenance,MN退役時通常會有一張由法國海軍發出的decommission card,卡上有法國海軍的印章、腕表型號、編號及隸屬隊伍等等。當中若MN是發送給法國南部Toulon海軍基地海軍使用,便會定期送往一個表匠工作室Yves Pastre維修,所有記錄都會留在Yves Pastre的簿冊內。以上兩種文件皆可以證明MN的出處,齊備的話腕表的收藏價值便會更高;除此以外,也會有退役軍人寫信證明軍表的出處,甚至也有Diver的任務日誌等。」相比起Kevin的珍藏Rolex Milsub 5513,這枚阿根廷軍表價錢相對便宜得多,但要在茫茫大海中遇見一枚品相好和對期的早期Chapter Ring Dial型號一點也不容易,所以價錢跟滿足感未必一定成正比:「這腕表以25,000美元購得,是從一名收藏家買回來,他是早前於拍賣行拍得的。我最欣賞它的表殼呈unpolished狀態,其次就是那支大波點秒針。」

Continue reading

走在勞力士Jim端:最多元家族Ref. 5513

古董勞力士引人入勝之處,是夠多元夠豐富,好些型號,可能只有一年產期、產量極其罕有;另一些型號,卻是長青樹,產期橫越十年、廿年。像Ref. 5513,就是兒孫滿堂的大家族,由六十年代初一直生產至八十年代末,許多古董勞力士的特徵,都能在其身上找到。而且豐儉由人,最高階的款式動輒一、二百萬,但又不乏親民款式,便宜至十萬已有交易,一樣米養百樣人,一款5513滋潤了無數喜歡勞力士的人。VRHK創辦人Ref. 5513的投產期橫跨三個年代,由1962年開始,至1989年才停產,堪稱勞力士生產期最長的型號。表迷暱稱它為長青樹,有人認為它是入門版的Ref. 5512,亦特別鍾情它沒有日曆窗的造型,布局比較對稱。Jim亦說出了重點:「 對表迷來說,尋找等同自己出生年份的款式,從來都是一大樂事,Ref. 5513產期逾廿年,正好方便大家對號入座。」 「Ref. 5513採用的Cal. 1520機芯沒有天文台級認證,早期誕生了氚夜光的瀝架面,1967年開始轉用藥膏面,八十年代中期才換上白金釘框面。」Jim亦補充,Ref. 5513早至中期使用亞加力膠鏡,後期方轉為藍寶石水晶表鏡。 根據Jim歸納出來的統計,Ref. 5513大概劃分為八個不同設計階段,很多古董勞力士之間的流行術語,都可在Ref. 5513身上尋找得到,比如「underline」、「瀝架面」、「MetersFirst」、「Serif字」、「藥膏面」、「Maxi Dial」、「釘框面」等等,皇冠標記更是形象百變,詳細分類可參考以下列表。1)         六十年代初的「3」、「6」、「9」數字面,只有單一「SWISS」字,有underline橫線。 2)         六十年代推出瀝架面,又分光亮面及夜光明亮面。 3)         1967年的MetersFirst藥膏面,夜光較亮。 4)         1969年的Serif或Non-Serif藥膏面,6:00位夜光有所分別。 5)         七十年代初的軍潛MilSub,採用大刀套針。 6)         七十年代中的Pre-Comex款式,皇冠形狀較寬闊,暱稱「怪獸皇冠」。 7)         1977年的Maxi Dial,夜光點較大,皇冠形狀為長尖型。 8)         1984年推出Glossy Dial,轉用釘框面。 最罕有QueenSub Submariner Ref. 6200被喻為「KingSub」,即是Submariner之皇者;Ref. 5513的「369」版本,就坐上「QueenSub」的位置。「它是5513家族最罕有的一員,曾見過的不多於50枚,高峰時以270萬交易,加上3、6、9份屬勞力士的簽名式icon,最為人追捧。」QueenSub的其他特點包括只有單一的「SWISS」刻字,後來的版本已轉為「SWISS -T <25」。 劍針軍潛 Jim粗略預測軍潛Ref. 5513出產了千多枚,產量比369版本更稀少。「但因為有紀念價值的款式,人們比較珍而重之,流傳下來而又狀態良好的相對較多。腕表配備劍形指針,表圈上0至60均有分鐘刻度,其他版本的Ref. 5513大多只有開首15分鐘。」 大夜光Maxi Dial 勞力士古董表的魔鬼盡在細節裡,整體布局極為相近,但這款大約產於1977年至1984年的「Maxi Dial」,時標夜光圓點比以往型號更大。另外Jim亦提醒,此款式的皇冠標誌高身一點,頂端亦比較尖銳。

Continue reading

John拆機芯:受盡苦難的RM 003-V2

資深鐘表收藏家、獨立製表師及維修師傅表殼:石英TPT及碳纖維TPT 尺寸:39.7 x 48mm 機芯:RM 003-V2手上鍊 功能:小時、分鐘、秒、兩地時間、陀飛輪 表帶:橡膠 防水:50米John對於香港製表師一直被人看不起,連香港人自己都只稱他們為「整表師傅」甚至「整表佬」感到很無奈,除了因為很多師傅都沒有受過正統訓練,還因為行內存有不少學藝未精且不長進的害群之馬,使行業未能達到世界級水準。例如今集主角Richard Mille RM 003-V2便被上手師傅摧殘過,情況慘不忍睹。假如該位師傅在接收這表後轉介給其他懂得維修此表的師傅而不自己強行出手,這枚街價超過500萬的腕表便不至於受到如此殘酷對待,壞了修不好要John出手相救之外,還受到不必要的額外損傷,實在替表主感到傷心。 這枚RM 003-V2在未拆開之前,單憑肉眼已可見腕表的狀況不算好,尤其表殼螺絲和表冠齒牙積聚了不少污漬,連表底的品牌標誌和刻字都有,而污漬顏色黃黃的,似乎並不只是腕表本身有否妥善保存或日常清潔的問題,而是很大機會浸過水,最差清況是浸過海水,所以外觀才會如此差,並且上鍊後機芯也不行。細心留意表盤和表底所看得見的夾板和搭橋螺絲也幾乎生了鏽,只有兩三顆得以倖免,情況惡劣,叫人擔心。 拆開底蓋螺絲,即可見碳纖維TPT製的中殼內沿以至中殼表面布滿了白點和黃色污漬,相信就算不是浸過海水,也一定浸過極不乾淨的水才會有如此恐怖的情況。其實腕表擁有50米防水性能,究竟為何會連中殼內沿都積滿污垢也很令人費解。再細心逐顆機芯螺絲看,螺絲除了生鏽更有刮痕,腕表明顯曾經被人維修過不特止,更是被粗暴對待過,有些連螺絲側的夾板都被刮花。再仔細從不同角度看,還發現固定陀飛輪和指針軸心的夾板上亦印滿指紋,而石英TPT表殼內也是爆開了的。 將機芯從中殼取出後再觀看機芯側面,可看到碳纖維夾板的外圍黐著很多白色粒狀物。原本以為是塵,用放大鏡看真其實像乾了的海水後所遺留下來的鹽粒,和去過沙灘後沙粒會黏在衫褲上的情況相似。差不多可以肯定這枚RM 003-V2一定浸過海水,而且曾被其他師傅粗暴對待過,因為連夾板側邊理應被表殼遮蓋的地方都有刮痕,甚至表盤上的分鐘刻度也有些已被刮掉,百分百是人為造成的了。 John對於如何修理這枚腕表還未有定案,看來需要將整個機芯拆散大清潔後,重新上油再看到時機芯會否行走再行決定。另外生鏽了的螺絲要再重新拋光,單是這工夫已非常費時。至於機芯上其他被上手師傅弄花的地方則沒救了,在不影響運作下也只能繼續保留。由於指針需使用特定工具才能拆走,在時間有限下,今次拍攝也只能到此為止。John語重心長地說:「維修是不可以亂來的。」這枚RM 003的問題嚴重得就算未拆殼和不看機芯都看得到,表殼螺絲和表底刻字都塞滿污漬。第一眼看機芯,最驚訝是不少螺絲都生了鏽,但諷刺的是這種天然鏽漬紋都幾有風格。拆除石英TPT底蓋,單看表殼邊沿的狀況已慘不忍睹,積聚了很多又黃又白的污漬。居然還有2顆螺絲尚算完好。John表示,單是為所有生鏽螺絲重新拋光就要花很多時間了。某角度看夾板發現印滿指紋及有污漬。看夾板凹槽及柱位邊角可見Richard Mille精湛的打磨工藝。仔細看碳纖維夾板可見有不少刮痕,佈滿白點有可能是鹽。這表極可能曾經浸過海水。拆除表圈,污漬問題似乎不及表底嚴重,但有幾個分鐘刻度明顯已被刮甩了。除了搭橋螺絲生鏽,幸運地陀飛輪和整個擒縱系統似乎沒大問題。

Continue reading

Panerai Bronzo PAM671 | 與眾銅樂

早些時期的Panerai,無可否認是行業中的領航員。他帶起過兩個潮流:「大口徑手表」和「銅殼表」。 今時今日,愈來愈多品牌都推出銅殼表,但其實這潮流早年就已經由Panerai 率先引爆。Panerai在2011 年推出第一款銅殼表, 是綠面細三針的PAM382。我當年可沒有嘗試去追這款表,通常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表款我都不是太有興趣,因為就算追到,出到街都會有極大機會和其他人撞表。就像現在的Royal Oak,窮九牛二虎之力斟茶灌水食骨終於弄來一隻所謂Holy Grail,但聚會食飯時,半檯人都是戴這款表,不會有點冇癮嗎?腕表愛好者及收藏家有說當年Angelo Bonati 有跟收藏家們說銅表只會出一次,但這麼好的東西怎能只供少數同好分享? 後來索性來個與眾「銅」樂,2013 年推出加了動力顯示的PAM507。 一不離二、二自然不離三。2017 年,Panerai 便推出了第三隻銅殼手表PAM671。跟第一代相同的是小三針布局,但軍綠色的表面卻換成貴氣一點的藍色,機芯也稍作改動,變得薄了,表殼也隨之輕巧了一點。底蓋及表扣是用鈦金屬製成,免得青銅表殼令你手腕的皮膚敏感發作。說到青銅的特性,最引人入勝之處,便是它那層會隨著時間和天氣濕度變化而形成的氧化物,大家喜歡叫這層氧化物做「Patina」。能陪伴表主在外披荊斬棘、歲月留痕的表殼物料,大概就只有它。玩厭了嗎?用麥當勞茄汁捽一捽或將表浸在檸檬汁便可還原新表狀態,就像打遊戲機按reset 鈕一樣簡單。這樣的硬貨,當然又是一開始發售便被VIP 們搶購一空。在推出後大概一年吧,有天忽發其想:不如我也試試買這隻表,反正問下無妨……這麼炙手可熱的款式,當然是先問專門店。問了一間,得到的回覆是「全數售罄」,再加一個友善的冷笑。之後我便聯絡品牌友好G 哥,想請他幫手看一下其他專門店有沒有貨,他說會幫我「看看」,而我也將這件事拋諸腦後,沒有再跟進了。一星期後,某相熟AD 的銷售同事突然聯繫我,問我是不是要找這隻Panerai 銅表,我二話不說直奔表舖,這PAM671 就放在桌上。一問之下始知來龍去脈。原來當天G 哥幫我「看看」的不是專門店(反正專門店一定沒有貨),他知道這家和我相熟的AD 曾經從香港Panerai 入過一隻PAM671,便幫我聯繫他們,「看看」這隻表是否還在他們的夾萬裡。最後得到集團總經理的肯首,跟我聯絡開的銷售同事便著手安排出貨給我。更感恩的是他們在我沒有要求之下,願意以原價賣這隻表給我。須知在這個甚麼表都被亂炒一通的世代,手執這種一只難求的貨品,絕對是他們多賺一點的好機會。在此要再次感謝G 哥及這相熟AD 的關照!

Continue reading

Kevin聽「軍」一夕話 | 六十年代意大利空軍代表 | Leonidas

有點點像Blancpain的Air Command?又有點點早期Heuer計時表的影子?是的,這個來自十八世紀的瑞士鐘表品牌,歷史悠久的它還跟意大利軍表有極密切關係。 由英國(勞力士MilSub、IWC Mark 10、浪琴COSD)到美國(Benrus),今期Kevin又引領我們的軍表歷史之旅帶到意大利。不過要介紹的品牌不是來自意大利,而是追溯至 1841 年誕生於瑞士的Leonidas。 這個名字大家未必很熟悉,但它跟Tag Heuer的前身Heuer,有著同為一體的淵源。腕表收藏家及迷你倉集團創辦人Leonidas Watch Factory 跟浪琴表一樣,都是紮根於侏羅山區的 Saint-Imier,創辦人Julien Bourquin當年以銷售鐘表為主,後來不斷跟Bourquin 和 Jeanneret 家族合作生產時計,Leonidas的名字約出現於1902年,以研發和生產stopwatch及平價專利計時表為主。發展下去,品牌繼續跟Valjoux、Venus、ETA等公司合作,生產不同複雜功能的男女裝腕表,直到1964年,年輕的Jack W. Heuer把Leonidas收購,跟Heuer合併為Heuer-Leonidas。合併後的公司成了瑞士最大的計時表製造商,也提升到世界上最大及最有影響力的腕表品牌之一。把故事再說後一點,到了八十年代公司受到石英巨浪衝擊,品牌面臨架構重組,Heuer-Leonidas最終化身Tag Heuer,Leonidas 則黯然離場。直到2015年,品牌再以復古主題重生,並且表明不會製作電子石英機芯,不過聲勢及產品都無法跟昔日相比。說回今天Kevin跟大家分享的作品:CP-1,CP是「Cronometro da Polso」的縮寫,英文解作Stop Watch的意思。「這腕表於1964年製造,當年主要供應給意大利空軍,產量極之稀少,只有大約200枚左右。Leonidas對於六十年代的意大利軍表來說,佔有很象徵性的地位。」Kevin最欣賞CP-1的,是它的Bakelite Radium Bezel。Bakelite是一種聚合物橡膠,有稱「膠木」,也有叫作「電木」,CP-1採用Bakelite製成的夜光刻度表圈,要保存得好相當不容易:「因為Bakelite很易破碎,戴著它操控飛機很易招至損壞,所以現存下來狀況良好的十分罕有。我手上的這一枚,就是難能可貴保存完好的,所以我特別珍惜它。」買表講緣分,要買舊裝軍表更甚。「2018年Phillips曾出拍過一枚Leonidas CP-1,當年成交價為1,250瑞士法郎,可惜我錯過了。後來因緣際會,兩年後給我認識到這位買家,跟他交流了一會,他便以大約港幣12萬元把腕表轉讓給我。我當然十分高興,因為保存得這麼好的CP-1,傳世的未必有10枚。」談到腕表的特色,Kevin跟我們詳細解說:「很多collectors會稱CP-1為 Mini版Blancpain Air Command,它們設計上的確有幾分相似;不過我個人更愛Leonidas,因為稀有度它更勝一籌。腕表內裡搭載Valjoux 222飛返計時機芯,表殼採用clamshell翻蓋式設計,能加強防水及避震能力;它的表底蓋刻有AMI字母,代表著Aeronautica Militare Italiana意大利空軍的意思。另外,相比起後繼CP-2的43mm,CP-1的38mm尺寸更得我歡心,產量上, CP-1的200枚亦比CP-2的2,500枚更珍貴。」毋疑,Zenith、Universal Geneve 和 Leonidas 都曾為意大利海軍飛行員製造過 Tipo CP-2 計時表,它們比較經常在拍賣會出現,唯有CP-1曝光率低很多。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