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鐘表業無論在香港,甚至是全球都面對不少困難,從智能腕表的出現,至經濟下滑,還有來自銷售平台的挑戰,再加上這兩年肺炎肆虐,整個鐘表行業都陷入困境,各個層面似乎都充斥著負面氣氛。有見及此,今次我想跟讀者介紹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物——東方表行創辦人楊明標先生,人稱「標叔」。
未知大家有否發現二手腕表愈來愈受關注,過去一些與二手表沒有工作關連的國際品牌及腕表集團都陸續發展相關業務,或許很多人不知道這次的主角標叔,原來跟二手表業亦有莫大淵源。標叔於國內出生,1949年隨家人由內地農村搬到香港,爸爸在他小時候已過世,他與家姐由媽媽一手帶大。那年代跟現在不同,13歲的標叔已經要投身社會,幫保家計。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衣車工人,與腕表毫無關係,後來經輾轉介紹,於五十年代初加入成安記表行,並在此開始他與腕表的緣分。
年少的標叔十分勤力,肯學肯做,連沖咖啡、買報紙、幫老闆接送小朋友返學等都會主動幫忙,所以短短幾年間便得到老闆賞識,由門面後生擢升至買手,標叔其中一個職責是收購有問題的二手腕表,進行維修後再作轉讓。1950年代的香港是重要港口,航運業發達,經港的船員眾多,那時中國尚未開放,故不少船員會兼營水貨生意,在香港購買大量二手表再轉售內地圖利,他們很多都成為了標叔的客人。
成安記亦有從事新表買賣,不過船員都是買賣二手表為主,故當年鐘表二手巿場十分蓬勃,標叔曾言,其時他月薪才10元,但一枚二手表的買賣利潤已達5、6元。負責二手買賣的並不止標叔一人,但不少同事在賺錢後便離開公司自立門戶,而標叔還是選擇留在成安記,亦因為他們的離職,跟外國洋行交易的責任便落到他身上,日子久了便構築起自己的人脈網絡,為他日後賺取第一桶金鋪了路。

大約1960年,標叔與兩位投資者聯手做生意,專做舊表維修並轉賣給船員,由他們帶到內地轉售,就這樣賺到了第一桶金。那時同業之間競爭很大,要建立生意也不容易,但在天時地利人和配合下,他於1961年成立東方表行,故今年就是表行的60周年紀念。表行初期的客戶以船員及水貨客為主,並成功於二手腕表貿易中建立信譽。1973年,東方收購了一間大型表行,從而取得多個著名品牌的代理權,讓表行踏上第二個高峰。由於韓戰、越戰、日本巿場興起,令表行生意又上一層樓,標叔指出,在1979年後,中國開始開放,水貨客向他們購入的腕表數目以千計,最高峰試過一日賣七萬枚腕表。

至八十年代,香港已成為日本及歐美人士的旅遊勝地,這造就東方表行登上又一高峰,此時表行跟勞力士及精工等品牌已經建立良好合作關係。在八十年代後期,中國慢慢開放,表行把握機會進入內地巿場,由於很多瑞士品牌對此亦大感興趣,這又令東方進賬不少。據標叔所言,其時東方表行有20多間內地分店,營業額達數千萬。強勁的生意額及業務增長使東方得以在1993年上巿,成為第一個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的鐘表集團,位居鐘表零售業的龍頭。

標叔在表業打滾多年,絕對不會一帆風順,在不同年代也經歷過不同打擊。他說1967年暴動期間便經常停業,近年香港面對的挑戰更是他入行數十年來最困難的。由於租金貴而巿況疲弱,著實難以平衡,加上巿場銷售模式改變,人們開始網上購物,這些都是零售業目前所面對的挑戰。另一方面,腕表品牌開始開發自己的零售業務,亦使東方面對的困難愈來愈大。
雖說困難重重,標叔還是有三大工作態度想跟大家分享,他就是憑著「認真」、「守信」、「勤力」,讓他在行內贏得信譽。認真態度讓他得到品牌及行內的認同;恪守信用,言出必行是品牌願意跟他合作的一大原因;勤力工作,讓他由鄉下小子變成一家在港澳擁有12間分店的上巿公司主席。屈指一數,由五十年代入行至今近70年,標叔一直堅守這三大原則,雖然他已非公司主席,現在還會回公司工作。標叔提醒眾人做事一定要認真,在逆境要抱持正面的心面對挑戰,他認為這不只適用於鐘表業,而是從事任何生意的成功必備工作態度。
我在此借前輩的這番話,鼓勵各位正面對困難的讀者們,也包括我自己,希望大家能一同捱過這段困難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