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男人

Carson英雄傳:Eric Giroud

上期跟大家介紹了Gerald Genta,我心目中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腕表設計師,遺憾他已與世長辭,那麼要數21世紀的腕表設計師會是誰呢?就是這次的主角——Eric Giroud。Eric與Gerald Genta的最大分別是他至目前為止也沒有建立自己的品牌,因此一些腕表業外人士會對他的名字感到陌生,甚至完全沒有聽過。

究竟Eric有甚麼過人之處呢?讓我們先看看他的背景,Eric是設計師出身,參與過的項目種類繁多,包括傢俬、電子用品及各種日常生活用品,但早期的工作皆與腕表無關。直至一次偶然的機會,Eric收到一份腕表設計計劃書,這對當時的他來說是一個大挑戰,因為他過去沒有接觸過腕表設計,對此毫無概念;但樂於接受挑戰的他接受了這份工作,亦由此展開其腕表設計生涯。

Chronomen_Carson-Chan

Carson Chan

瑞士高級製表基金會
FHH首席華人教授及獨立表評人

MB&F LM Flying T

Eric開始腕表設計工作後,發現腕表世界有很多滿懷熱誠的人,充斥著很多不同的設計概念及夢想,讓他感到極具吸引力。自1997年出道至今,Eric設計過很多腕表作品,早期曾合作的品牌有Mido及Tissot,後期較為人熟悉的有Vacheron Constantin、MB&F及Harry Winston,著名作品有Harry Winston的Opus 9、Romain Jerome的Spacecraft、MB&F的LM Flying T及FOB Paris的Clous de Paris等。Clous de Paris並非高價腕表,所以Eric的作品並非身家雄厚的人才可以擁有。雖然剛提及的大多是獨立品牌或新興品牌,但其實Eric參與了很多傳統品牌的設計工作,但因為是商業秘密,恕我不能與大家分享。

過去我曾跟Eric緊密合作,不妨借此機會跟大家分享。在2007年,國內腕表品牌上海牌找我當顧問,商討創作一款新表,因我與Eric相識之故,便招募了他與香港設計師李永銓一同參與設計。整個項目共創作了兩款陀飛輪腕表,其中一款採用了手上鍊機芯,當中的挑戰是腕表設計需要遷就機芯規格,故他們設計了很多款型,最後品牌選擇了比較簡潔的一款,元素亦能帶出國產特色,字釘及表盤設計都蘊藏故事。

Eric Giroud與李永銓一同設計的兩款上海牌陀飛輪腕表。

對腕表設計師而言,有否機芯限制會帶來完全不同的設計方向,如果存在限制,發揮空間會較小,例如一些計時機芯本來適用於36mm表殼,但現在要用於42mm腕表,無論是按鈕位置或副盤擺位,可供改動的自由度其實不多。也有一些品牌會讓Eric在完全沒有框架限制下進行創作,待他完成設計圖後,再跟工程人員商量如何製作機芯及表殼。所以有否機芯限制於Eric而言是一個重要考慮。

MB&F LM101

Eric的腕表設計包含多種不同元素,而他本人不太喜歡花巧設計;不過,他的簡潔並不等同經典傳統,我們可見其創作的腕表造型都很新穎,想法前衞,例如MB&F腕表的形態佈局都跟傳統腕表相距甚遠。所以,我所指的不愛花巧是指作品設計會以較簡潔清晰的方法進行,例如LM101腕表。

Delaneau Rondo 36

這些年來,Eric贏過很多設計獎項,作品不時登上GPHG的頒獎台,如2009年的Harry Winston Opus 9、2012年的MB&F Thunderbolt No 4、2013年的Delaneau Rondo 36、2016年的MB&F Legacy Machine Perpetual及2019年的MB&F Legacy Machine FlyingT,此外,2010年的Swarovski D:light及2015年MB&F HM6 Space Pirate watch都是Red Dot Design Award得主。從得獎名單可見Eric參與了很多MB&F的腕表設計,所以MB&F的成功除了Max居功至偉,設計師的努力也不可或缺。

回說那款上海牌陀飛輪腕表,該腕表推出巿場時反應熱烈,我覺得著實是很值得收藏。雖然後來因品牌策略方向改變,未有與Eric繼續合作;不過,在那兩三年的合作過程中,我與Eric的交流變得密切,也讓我更深入了解他的工作思維,這亦令他成為我心目中最敬佩的21世紀腕表設計師,希望大家日後可多留意他的消息及產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