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vlgari Octo十年遊 | 由紙筆墨到元宇宙 | 破八年薄表紀錄

8 年間,Bvlgari 在纖薄表領域上破了八次世界紀錄。由手動上鍊陀飛輪、三問報時、自動表、自動上鍊陀飛輪、自動上鍊兩地時間、自動上鍊陀飛輪計時、自動上鍊萬年曆,到今年再發震撼彈,推出可連結 NFT 通往元宇宙的自動表 Octo Finissimo Ultra,整枚表連機芯表殼只有 1.8mm,感覺是快要追平一張 A4 紙的厚度,這樣能人所不能。 又,有紙有筆;適逢系列問世十周年,跟這灰薄主角合寫歷史的,其實還有另外兩枚超薄自動表。兩款表的表面上就這樣輕輕雕製了「Octo 之父」——Fabrizio Buonamassa Stigliani 親筆畫寫的腕表手稿,炭灰筆法與時標刻度虛實有序,疑幻疑真,是品牌初次在機械表上手寫溫度,有諗頭得來又有意思。 抽身企遠少少,喂喂喂,有紙有筆又有 NFT,明眼人也知道 Bvlgari 的 Octo 系列十年遊,絕非一般「滿東華」式的周年慶是吧! 表壇歷來出現過不少八角形腕表,但算得上傳奇的其實沒幾個。 Bvlgari的Octo是其中之一。面世短短10年,由最初登場的Octo L'Originale(2012年),以羅馬萬神殿上的幾何裝飾為靈感,奠定了亦方亦圓的八邊形腕表結構,再到後來的Octo Finissimo(2014年)和Octo Roma(2017年),歷史雖淺,卻已勇奪接近60個國際性獎項。數到最近期的,就有被稱為「鐘表界奧斯卡」的日內瓦鐘表大賞(GPHG),由去年面世的Octo Finissimo超薄萬年曆腕表贏得「金指針」(Aiguille d'Or)最高殊榮。 有留意表壇動向的,會知道「金指針」並非一個單純以技術先決的獎項,而Octo Finissimo超薄萬年曆能夠擊敗眾多對手的原因,實際操作固然與成本有關,但更準確的是,品牌那種豁出去近乎瘋狂的美學追求,也是品牌經常提到的「意大利機械美學」(L'Estetica della Meccanica),那種為追求理想中的美,會將腕表從內到外毫不保留地革新演繹的膽識。 試想一下,厚度只有2.75mm的萬年曆機芯,兼備逆跳功能和相對較長的60小時動力儲備,而且風格與布局依然能夠保持一貫簡潔,沒有對美藝的偏執與狂想,想當然是做不來的。可幸Octo Finissimo終究是做到了,也做得出色,無論是手動上鍊飛行陀飛輪的1.95mm厚度(2014年,BVL268 機芯)、三問報時的3.12mm(2016年, BVL362 機芯)、超薄自動表的2.23mm(2017年,BVL138 機芯)、自動上鍊陀飛輪的1.95mm(2018年, BVL288 機芯),再來自動上鍊兩地時間的3.3mm(2019年,BVL318 機芯),還是自動上鍊陀飛輪計時的3.5mm(2020年,BVL388 機芯),還有全指針顯示萬年曆的2.75mm(2021年,BVL305機芯)每一枚表背後也真是重新定義了高級製表傳統。 表身只厚5mm的Octo Finissimo Tourbillon 表身只厚6.85mm的Octo Finissimo Minute Repeater 表身只厚5.15mm的Octo Finissimo Automatic 表身只厚3.95mm的Octo Finissimo Tourbillon Automatic 表身只厚6.9mm的Octo Finissimo Chronograph GMT Automatic 表身只厚7.4mm的Octo Finissimo Tourbillon Chronograph Skeleton Automatic 表身只厚5.8mm的Octo Finissimo Perpetual Calendar 表身只厚1.8mm的Octo Finissimo Ultra 來到今年再破紀錄的Octo Finissimo Ultra。「Ultra」指的當然是薄無可薄的極致,然而不知有心定無意,只要將名字倒頭調轉,也就成通往另一個宇宙的「UFO」了。物理上也確實如此。搭載超薄手上鍊機械機芯,噴砂鈦金屬表殼僅厚1.8mm,連表帶厚度也不過1.5mm,這台UFO不但遠薄於有記錄以來最薄的機械腕表,更有趣的是,發條盒上刻有QR code,大大一個毫無違和感,一掃即可連結專屬的NFT非同質化加密藝術。 大概只有Bvlgari才會將QR code聯想成羅馬的鵝卵石街道吧,還要鐫刻成獨立的表盤圖案,兼具功能與裝飾之效。全球限量10枚,即有十串代幣密碼助你遊走區塊鏈,而且品牌更為此開發出專利的奇點作業技術(Bvlgari Singvlarity Tech),意味著專屬你的Octo Finissimo Ultra腕表,以及所屬的NFT,未來都可在軟體獨立進程(SIP)上自我進化,並提供專屬數字世界的訪問權限,為通往元宇宙做好準備。 將機械世界與數位次元連結在一起固然震撼,但這台UFO所能覆蓋的地方,其實遠比虛擬的元宇宙更為深刻精妙。一點八零厚度既是一扇窗,也是品牌歷經三年的技術突破,將一切推倒重來。其成功的秘訣在於表殼和機芯主機板合二為一,集成了BVL180機芯的170個零件。表背和主機板採用碳化鎢製成,經巖灰色DLC塗層處理,這種材料堅硬耐用,為幾乎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甚至是一紙張厚度的機芯,提供了足夠穩定和可靠的基礎。 腕表採用了40mm的噴砂鈦金屬表殼,附帶同質表鏈及一體式的摺疊表扣,偏心時分表盤由上而下,垂直設於腕表的右側,搭配經過黑色PVD處理的指標。指標不僅顯示時間,還用於固定其他零件;小秒則與第四輪融為一體,位於分鐘盤的左側。透過鏤空的表盤,表主大可沉浸在精密機械結構的奧妙深處。其中一大實用亮點是,Octo Finissimo Ultra腕表不設傳統表冠,取而代之的是兩個鋼製的帶齒旋鈕,8:00位置的一個用來上鍊,3:00位置的則用於設定時間,如此一來,腕表佩戴在手時便更易於操控。 BVL180超薄手動機芯由Bvlgari與Concepto聯合研發,含21石,裝配帶有金質砝碼的可變慣性擺輪,每小時振頻28,800次,能提供50小時動力儲存。全球限量發行10枚,現標價400,000歐元。如果閣下有幸訂得其中一枚,不論你今後選擇置身現實抑或元宇宙,還是只想單純將專屬的加密NFT儲存在金庫裡面,也肯定是一種身份象徵。 Octo Finissimo Automatic 10th‭ ‬Anniversary 隨着「UFO」破紀錄登場的,是兩款十周年紀念腕表:Octo Finissimo自動表和Octo Finissimo GMT自動計時表。兩枚表均以「Octo之父」——Bvlgari的創作執行董事Fabrizio Buonamassa Stigliani,親手繪製的第一張草圖為雕製表盤圖案,追溯Octo腕表最最核心的創作根源。 何謂最最核心的創作根源?其實說不準。那可以是Bvlgari勇於突破極限的技術和決心,也可以是品牌引以為傲的「意大利機械美學」,然而在物理上離不開、最最核心的,終究可能是一紙一墨和一部電腦。這麼一說,筆者恍然大悟。無論是羅馬魂,抑或瑞士芯,是機械,還是虛擬,種種傳統美學追求與摩登現代,意識指向永恆,拆解這條方程式的最終答案,不就是Bvlgari的創作DNA?是故你要用鳥瞰的方式抽身看這趟「Octo十年遊」,企遠少少,方才知道Octo...

Continue reading

Breitling Navitimer-website

Breitling Navitimer 70年無止境

去年末,Breitling與AOPA再度聯手成立「百年靈航空獎學金」,已預告今年Navitimer 70周年紀念將有大件事。話口未完,一個重磅的Navitimer系列2.0已蓄勢待發,連同全新任務小隊「Navitimer Squad」,包括被稱為#GreekFreak「字母哥」的籃球巨星Giannis Antetokounmpo、美國芭蕾舞史上第一個非裔女首席Misty Copeland及曾駕駛「Solar Impulse」環遊世界的飛行探險家兼精神科醫生Bertrand Piccard,一門三傑,火速登上「駕駛艙」,無止境一直飛。老老實實,會追捧Navitimer的表迷又怎會不知道這枚表與美國「航空業者和飛行員協會」(AOPA)的關係?問題是,世上表牌那麼多,為甚麼AOPA當年偏偏會向Breitling招手,委請時任的品牌大佬Willy Breitling為協會成員創作專屬的計時表?1952年是一個甚麼年代相信不用多說。AOPA此時想為旗下會員引入一枚實用腕表,要求也肯定不會低。 AOPA這個成立於1939年的非牟利機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飛行員俱樂部,屬下會員幾乎涵蓋所有美國飛行員。然則,儘管瑞士當時仍然中立,AOPA的會員不會不知道Breitling曾在戰時為英國皇家空軍(Royal Air Force)提供專利飛行儀器協力擊敗納粹軍,也不會不知道Breitling早在四十年代初已有推出厲害的陸空專用計時dresser watch。在人人渴求休養生息卻又敏感不安的五十年代,這些大抵都成為AOPA向Breitling招手(1952年)的最有力關鍵因素。歷史當然不是無緣無故,但說實用設計,怎樣的計時表才合符AOPA的要求呢?Willy Breitling劈頭便想到設計一款腕戴式飛行「儀器」來滿足AOPA的要求。他先以Chronomat機械表原版(在1940年取得專利)的對數滑尺調整為航空用途,然後再整合到旋轉表圈裡面,如此一來,飛行員只需要一步簡單操作便可進行包括平均速度、行進距離、耗油量、爬升率等所有必要的飛行運算。 作為Breitling旗下最重要的靈魂腕表之二,Chronomat與Navitimer兩者均以滑尺對數的方式,成功將涉及數理工程學等複雜機械運算功能集於一身。不同的是,後者無論在外觀或實際功能上都以「導航」(navigation)和「計時器」(timer)兩大準則為設計方向。諸如以小顆圓珠環繞表圈增加手感;又或以當時罕有的41mm大尺寸、超大型的鍍鐳阿拉伯數字及全黑面反白字的正副表盤示人,在視覺上形成鮮明對比,全都有別於Chronomat的正裝表風格。正因這種以飛行員為主體考慮的設計,Navitimer終在1954年正式署名為「AOPA官方腕表」,往後更經常出現在收藏家評選的「最值得擁有的10款腕表」的名單之上。這枚編號806的Navitimer是Breitling首個帶有AOPA「飛翼」標誌而未有協會簽名的歐洲常規版本。由於Navitimer最初只是受AOPA委託設計,僅限會員使用,表盤在12:00位置本來就不帶Breitling品牌名稱,只刻有AOPA署名的「飛翼」標誌而已。直到1955年,Navitimer航空計時表公開上市,僅保留了沒有署名的「飛翼」標誌,同時在上方召回品牌名號,於底蓋編號806。往後幾年,就在大多數航空公司競相提供跨大西洋航班之際,Navitimer Ref. 806成為了所有駕駛艙的中流砥柱。 翻查Breitling資料庫,會發現在1955-60年間,在Navitimer「飛翼」頭上的「Breitling」標記及字款原來也改動過幾次,當中又以後者於1959年面世的款式最經典、最受歡迎。2019年,品牌首次將這一款表復刻發行,帶來Navitimer Ref. 806 1959 Re-Edition,搭載自家B09手上鍊機芯,兼獲COSC認證,定價港幣6萬5。踏入1960年代,Breitling沿用SuperOcean系列的美學修飾,為Navitimer計時表增添了不少現代元素,除了加入對比鮮明的白色小表盤外,還破格將原來的圓珠表圈變身成鋸齒狀,而且更推出具有「雙噴射機」標記的款式。此表正是第一枚刻有「雙噴射機」標記的 Navitimer;1965年面世,箇中標記由兩架飛機重疊而成。據稱這一嶄新設計當時亦將「飛行員最鍾愛的計時腕表」提升到全新層次,除了飛行員之外,名人用家不計其數,像著名爵士音樂家Miles Davis和一級方程式冠軍Jim Clark、Graham Hill、Jo Siffert等更是頭號擁躉,令這枚「雙噴射機」一度成為年代曝光率最高的海陸空專業計時表。主旋律底下,大概沒有多少人對「Breitling in Space」有印象,可不少資料也顯示,在未有任何官方確認腕表之前,Navitimer(又名Cosmonaut)曾偕太空人Scott Carpenter進行「水星任務」,算是有紀錄以來的第一枚太空表。 「水星任務」(1958-63年)一共有6次載人太空任務紀錄。其中,Scott Carpenter佩戴了經過特殊改裝的Navitimer腕表駕駛Atlas7(1962年)進行任務。根據Carpenter在訪問中口述,當時腕表不但將測速儀(Tachymeter)改成了24小時刻度,有利太空飛行;表盤上的「Navitimer」也換上了「Cosmonaut」字樣,法譯為「太空人」。2012年即「宇宙神7號」升空後50年,Breitling為紀念此一重大成就,便先後發表了兩枚直徑43mm的Navitimer Cosmonaut 1962 Scott Carpenter和Navitimer Cosmonaut Blacksteel限量版表款。搭載Caliber 11 Chrono- Matic機芯,此表既是全球第一批具有計時功能的自動機械表,也是Breitling首度推出具有48mm超大表徑的Navitimer。 在1960年代後期,石英突襲,潮流更替,一眾年輕顧客對機械表熱情不再。Breitling不但沒有坐以待斃,反而聯手Dubois Depraz、Heuer-Leonidas和Buren-Hamilton研發全球首台具有計時功能的自動機芯。1969年3月3日,Chrono-Matic自動計時機芯面世;同年,品牌將Navitimer原來41mm的表殼尺寸增大至48mm,推出革命性的Navitimer Chrono-Matic Ref. 1806。腕表的表冠刻意置於9:00位,6:00位加日期視窗,其餘兩個計時按鈕則繼續留守原位。與自動機芯版本一樣,經重新編號的Ref. 816手上鍊版本及經典的41mm Navitimer計時表此時仍在生產中,而且都配備了全新的專利防水旋轉表圈,在功能上不斷升級。時光荏苒70年,為了打造全新的Navitimer常規系列,Breitling一方面保留腕表最易識別的飛行設計元素,並加以潤飾,另一方面卻通過大膽的表盤配色,把Navitimer變得時尚兼夾個人化。 從遠處看,一些基本設計如環形飛行滑尺、巴頓式刻度、熊貓表盤及鋸齒狀表圈在此統統不缺。然而魔鬼在細節。最明顯不過的,是腕表的表圈、表耳及滑尺均採用了扁平式設計,配合圓拱形水晶表鏡,其空間與輪廓的錯視感亦比之前任何一款Navitimer都更為豐富、有趣和輕盈;把視線再拉近一點,甚至會留意到箇中以拋光和拉絲混合處理的金屬效果相當具層次,富有光澤同時卻又很低調。誠然,是次redesign最令人驚喜的,必然是在12:00位召回未經署名的AOPA「飛翼」標記,相對於現時系列沿用的「B」字標記,更符合Navitimer的歷史源起。 搭載Breitling自製的B01自動機芯,腕表防水深度30米,可提供約70小時的動力儲備;表盤主要以1960年代流行的對比色設計為基調;日期視窗首次被整合到6:00位置的小表盤內,使得表盤布局看來工整對稱。常規系列備有46、43或41mm三個不同尺寸選擇,腕表除了經典的不鏽鋼表殼外,每個尺寸亦會額外推出一個18K紅金款式。其中,藍色、綠色和銅色以不同深淺色澤配對定義了更新版的表盤選擇。特別推介46mm的深綠面及43mm的冰藍面Navitimer,兩者同樣配置黑色計時盤,風格截然不同。長篇大論過後,究竟Navitimer(1952年)的「飛行滑尺」如何操作運算?事實上,Navitimer的「飛行滑尺」是通過倒置外圈刻度的旋轉方向,再對應內圈刻度數字而得出「兩數相乘」、「兩數相除」或「下降速率計算」等等不同計算。將外圈的「被乘數」旋轉對準內圈刻度「10」,此時對應內圈「乘數」的外圈數值即為運算結果。 例如圖中要計算7 x 12,先把外圈的「12」旋轉到內圈「10」,這時內圈的「7」便對應著答案「84」了。(同一圖同時顯示著9 x 12等如108等算式)將外圈的「除數」旋轉對準內圈的「被除數」,此時內圈刻度「10」對應的外圈數值即為運算結果。 例如圖中要計算120 / 4,先把外圈的「12」(即120)旋轉到內圈「40」(即4),這時答案「30」便會出現於內圈「10」對應的位置。(同樣也顯示著150/5等等算式)如要將英里轉換為海里,只要將外圈的英里旋轉到內圈的「STAT」,這時內圈「NAUT」所指示的外圈數值,便是英里了。 例如圖中要轉換60海里,只要把外圈的「60」轉到內圈「STAT」位置,再對應一下內圈「NAUT」紅色三角指示的,便是52海里了。假設英鎊跟瑞士法郎的匯率為1:1.5。我們想將40英鎊兌換瑞士法郎,方法是先將外圈刻度兌換率「15」旋轉到內圈「10」。這時內圈刻度的數值代表英鎊,外圈則是瑞士法郎,即時看到40英鎊能兌換60瑞士法郎。環形「飛行滑尺」除可進行上述簡單的乘除運算外,透過內圈刻度上各種航空學常用單位的標識,也可即時進行平均速度、下降速率計算、飛行距離、油耗或不同單位的換算。正如較早前提到,Breitling早於1940年已初嘗在計時腕表上設置環形滑尺,以協助數學家及工程師利用單一腕表進行複雜運算。最終,具有多項計算功能包括測速儀、測距儀及脈搏計的Chronomat專利計時表應運而生,為Navitimer的「飛行滑尺」工具埋一伏筆。

Continue reading

Patek Philippe:Advanced Research解難特集(下)

上集跟大家解構了Patek Philippe的Advanced Research前半部部分,包括2005年以矽材質製作擒縱齒輪,帶來Annual Calendar Ref. 5250;2006年研發Spiromax矽游絲,帶來Annual Calendar Ref. 5350R;以及2008年研發Pulsomax擒縱器,帶來Annual Calendar Ref. 5450P。 這裡將由2011年的第四個計劃開始,一直伸延至去年底矚目亮相的擴音系統Fortissimo,全部都是那麼劃時代性。 機芯動能最大化 擺輪的另類可能 作為機芯的心臟,游絲產能,擒縱系統就像它背後的management,主宰產能的力度和速度。如今我們知道management不好會令機芯動力傳輸以至走時精準度出現好多問題。以擺輪的運作為例,它藉着游絲的縮放來回擺動,過程中會帶動空氣,形成阻力;是故,擺輪的形狀設計是阻力形成範圍的關鍵。我們相信,只要拿捏到適合的擺輪形狀,便能重新主宰產能的力度和速度。所以,過去不時會有工字形、圓形,甚至蟹形擺輪的出現;在數量和方位上,亦會有雙擺輪、四擺輪、斜傾擺輪等相應配合。然後問題來了。如果給擺輪換上另一種物料又會點?「Silinvar矽材探索」來到第四回,自1915年問世的Gyromax專利擺輪終成為Patek Philippe的研究對象,一躍成為GyromaxSi專利矽製擺輪。然而,孤掌難鳴,單單一個擺輪無法引證機芯動能最大化。因此有Oscillomax組合的出現。這個革新組合集結了由Silinvar矽製的 Spiromax專利擺輪游絲、Pulsomax專利擒縱器和GyromaxSi專利擺輪三項技術創新,整體(未計獨立零件)的專利申請多達17項,以科研角度來看,肯定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矽擒縱系統。 為求引證機芯動能最大化,Patek Philippe認定自動萬年曆機芯240 Q為新技術載體,同時載於37.2mm的950鉑金Calatrava表殼之內。面世至今剛好45年,只有3.88mm的機芯厚度是240 Q能夠成為經典的原因之一,而配備了Oscillomax組合之後的240 Q Si機芯厚度仍然保持不變。240 Q Si本身具備日期、星期和月相顯示,每日更新,兼備月份和年份顯示功能,必須產生相當動力,才可支持以上顯示不斷運作。 在 240 Q Si 機芯厚度依舊的情況下,動力儲備能夠由原來的48小時,成功提升至70小時,期間亦毋須改動主發條佈局,意味着矽製擒縱系統有利機芯動力效率的提升。這固然受惠於上述三大獨立Oscillomax組合零件所長,才得以把動力儲備提升近兩倍。其中又以 Pulsomax擒縱器和GyromaxSi擺輪居功至偉。由於Silinvar矽製部件,比傳統鋼製零件的重體低近3.5倍,由擺輪槓桿和擒縱齒輪的幾何形狀表現出色,GyromaxSi擺輪重體分佈均勻,令空氣動力範圍得以改善,減少動力散失的同時,亦提升動力效率,且能保持速率誤差不超過每24小時-3至+2秒的容限,令速率倍添準確。 游絲內端失重 革新時區設定裝置 2006年,PP 推出具有「外端凸緣」的 Spiromax矽游絲,以 Silinvar製造,大大改善了等時問題。惟在特定情況當擺輪處於縱向位置,游絲的重力中心與旋動的中心不一,縮放時會不斷抵銷當中差異,令擺動的速度受阻或加快,單靠「外端凸緣」無法完全解決這種質量中心失衡的情況。以往表匠會透過陀飛輪對策,但礙於裝置複雜,並不是每一枚表都合適採用。2017年,適逢Aquanaut 20周年,PP受系列首枚兩地時複雜功能Ref. 5164啟發,萌起以 Advanced Research 第5號革新時區設定裝置的想法。傳統的時區設定裝置,關乎兩個運動組合的互動,以及分離按鈕的運作,是相當複雜的運動構造,往往涉及槓桿和棘爪等一系列控制力量的零件。有沒有可能利用「靈活裝置」,優化舊有機械結構?PP 今次在 Spiromax 矽游絲的連體夾鉗位置附近添加「內端凸緣」,目的是要抵銷重力中心位置改變,確保游絲不論在任何方位下,速率都能夠保持最大可能的精確程度。而這意味著腕表不論所處位置,也不會走快或走慢。此新設計配合原先在2006年首次推出的「末端弧線」(又稱「外端凸緣」)設計,雙管齊下,明顯能減低游絲重力中心失衡對於本身等時性的影響。不同於新設計,「末端弧線」主要用作彌補擒縱器與擺輪擺幅旋動對等時性的干擾。 全新控制時區概念最終連同具有內外凸緣的Spiromax矽游絲,以鋼製靈活裝置為本,融入 324 S C FUS機芯的時區設定裝置之中,成就出Ref. 5650腕表。以不鏽鋼材製的「靈活裝置」,改良了現有的兩地時間裝置。裝置的原理在於利用物料本身的彈性,取代由樞軸和板簧構成的複雜機械組合。透過表盤9:00位置的鏤空視窗,從中可清楚看到,全新時區設定裝置內有四條交叉板簧——每枚調校按鈕各有兩條,一條對應設定槓桿、另一條對應用以推進輪圈的喙件,各自都有清晰的受壓點。新的時區設定裝置變得更簡潔、更有效率,零件數目亦從過去的 37 枚大幅減少至 12 枚,組裝更易、更快,厚度亦有縮減,最重要的是,由於沒有機械間隙和摩擦,亦沒有軸心損耗,因此不需要添加潤滑油也能運作。 如何以純機械方式將 三問打簧原音擴大 3 倍?過去三問報時表要顯著增大傳聲效果要不從表殼物料及其結構著手,要不改良打簧方式,全機械擴音系統聞所未聞。全機械式運作的 Fortissimo《ff》擴音系統以模組式裝置在表底板橋上,由一塊只厚 0.2mm 由藍寶石玻璃製成的擺動晶圓帶動,其大小差不多能覆蓋整個機芯。為求把打簧條的聲響傳達至藍寶石玻璃擺動晶圓,工程師團隊同時為系統配備一支由不鏽鋼製的懸掛式聲音槓桿,附於擺動晶圓的正中位置。這支槓桿一端連接打簧條,作用猶如音叉;另一端則備有一枚僅厚 0.08mm的靈活附件。當敲錘敲打打簧條,聲波震動傳至槓桿,槓桿會先把震動作第一重擴大,然後傳至擺動晶圓,在此再作第二重擴大,上下震動,令聲音倍添響亮。值得留意的是,傳統機械音錘敲打的方向,跟打簧條及表殼處於同一水平,無可避免會帶來消弭及雜亂;新設計則把兩者分為水平及垂直震動,互不干擾影響。 經擴大震動的空氣會經過鈦金屬圓環上的四個小孔傳音(分別位於腕表的 12:00、3:00、6:00 及 9:00 位置),而聲波最後會透過表底蓋與表側之間一道窄槽直接傳出表外。如此一來,研究所得音量會被放大至少 3 倍,一般三問腕表只能在 10 米範圍內聽到,這個新系統則遠至 60 米外也可清晰聽見。就此全新系統,百達翡麗已註冊三項專利。製作這個 Fortissimo 系統的難度在於如何掌握它與表底蓋的距離。距離如果太大,聲響便會減少;距離太小的話,則容易跟表殼摩擦而產生雜音。 Ref. 5750 腕表外形設計參考自2017年推出的 Ref. 5178,表盤則源於六十年代的汽車輪胎輻條,鏤通表盤襯托著黑色螺旋渦紋,帶來更立體及更深度的對比。40mm 鉑金表殼內搭備有48小時能量儲存的 R27 PS 自動機芯,是首次棄用不鏽鋼而改用鉑金打造音錘的三問報時表,亦是首次為不鏽鋼螺旋打簧條配備共面附件的作品。 Patek Philippe:Advanced Research解難特集上集

Continue reading

Patek Philippe:Advanced Research解難特集(上)

早幾年有段時間,接連有大品牌密集式推出三問,甚至「超問」報時表,打簧之餘,也「打鑼打鼓」正面交鋒,一浪接一浪,好不熱鬧。沒記錯的話Patek Philippe當時派了Ref. 5078G/5178G兩枚表迎戰,一樣都搭載了R 27 PS自動機芯。 數年過去,來到 2021,就在年末一個網上發佈會上,PP 發表了最新一枚Advanced Research Ref. 5750P三問報時表,表面上由 R 27 PS 自動機芯繼續發功,不同的是,這台機芯經專責部門幾何級數提升功力,配裝了一個獨立的機械式擴音系統Fortissimo《ff》,不但能將報時音量放大至少3倍,使得方圓 60 米都能清晰傳聲且無損音質,更重要是,這麼一躍,也將表迷的視線重投到Advanced Research之上。 難得企劃再有厲害的升級「解難」新作,不妨來個新舊表結集,難不成有更多發現。將「Advanced Research」直譯,就是「先進研究」,然而說它是品牌一個「初版」技術指標,也不為過。 早在1990年代,具有深度視野的Patek Philippe已將自家內部的研究及發展部門融合重整,成立了「先進研究(Advanced Research)」部門。本著「創新精神與製表傳統非互為排斥」的信念,部門在未正式規模化前便已立下大志,要為傳統製表工藝開闢新徑。其中一個研究範疇,正是研究一些毋需油劑潤滑機芯的方法,以解決一個困擾業界超過一世紀的技術性問題。期間,團隊不但召集旗下頂尖專家提供包括電腦模擬器材等的超新技術,亦不時夥拍獨立的研究機構,例如CSEM研究實驗室,以及洛桑瑞士聯邦科技學院(EPFL)等集思廣益,務求在新物料、技術和概念基礎上可以持續又全面地實踐高階研究,長遠提升腕表整體的「實用價值」。 這裡指的實用價值,固然不限於永續解決機芯抹油的問題。回顧企劃自 2005 年正式啟動後的一眾作品,其一概念特色,是每次技術躍進都會配合一款限量腕表,相關的創新零件亦會「率先」被採納其中,並在全面量產之前以「Advanced Research」之名登場應市,承先啓後。無論是載有Silinvar矽製擒縱齒輪(Ref. 5250,2005 年)、Spiromax矽製游絲(Ref. 5350R,2006 年)或 Pulsomax擒縱器(Ref. 5450P,2008 年)的「年曆」腕表;以 Oscillomax組合組裝(Calatrava Ref. 5550P,2011 年)的萬年曆超級複雜功能,或是經「靈活裝置」調控的兩地時時計(Aquanaut Ref. 5650 Travel Time,2017 年),每一枚表的透明底蓋都附有放大鏡功能,好讓表迷欣賞新技術精妙,當中既有針對機芯抹油問題的新物料開發(專利 Silinvar矽材零部件)、解決螺旋式游絲收放規律不均的突破設計(專利 Spiromax矽製「末端弧線」游絲),亦有著眼優化現有功能裝置的物理探索和應用(時區切換活動裝置),技術創新盡在骨子裡,其深度製表視野卻可透現眼前。Advanced Research至今推出了共6枚作品,由第一枚Ref. 5250,到去年末才面世的Ref. 5750,每一枚表所蘊藏的技術創新,從自身到世界,都是對製表歷史有深遠影響的傑作,並不限於AR企劃腕表獨有。這樣宏大的研究,確實是無論堅持或放棄都絕不容易的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許正是這種「研究到底」的求知精神,使得PP團隊總能夠從別人以為足夠好的地方,重新發掘出可以不斷進步的空間。 接下來,筆者將按時序為每一枚「先進研究」腕表整理出《解難特集》,一併列舉作品的升級與解難方案,好等表迷重新認識這一個「信念」的形狀。 逃不了的 機芯抺油與能耗 直至本世紀初,幾乎所有腕表的零部件都由鋼材製造,需要潤滑處理。以擒縱齒輪為例,由於一般鋼材的維氏硬度只有700,加上密度質量高,其抗腐蝕性能在濕度較高的狀況下又有可能降低表現,假若長時間與擒縱叉上的紅寶石(維氏硬度 2,000)及其餘零件表面不斷摩擦,而又不定時以適量油劑潤滑(俗稱「抹油」)的話,難免會磨走本身的塗油,繼而出現磨損,造成表面不均的情況,這對擒縱齒輪端上與紅寶石直接接觸且容易聚集濕氣的「嚙合面」尤其致命。 鋼製擒縱齒輪亦同時因為密度質量高而面對着另一個問題:能耗。由於擒縱齒輪會因應擺輪的擺動頻率而停頓和加速,行內俗稱「半擺」,質量愈高,加速所需要的能量便愈多,亦即是說,傳到擺輪的能量便愈低。在典型鋼製的瑞士槓桿式擒縱器裡面,單是這種停止/起動的動作便會耗用擒縱器所發送能量的65%。因此,擒縱齒輪的質量對機芯的操作極之關鍵。按理,只要擁有完美的潤滑油,便可解決零件表面的耗磨問題。惟兩個世紀過去,科學家至今仍未找到可用於保養機芯的完美油劑。誠然,即使尋得完美的潤滑油,油劑再好再完美,Patek Philippe亦早已知道此舉不能解決由物料本身造成的能耗問題;再者,要將整台機芯拆開、清洗再抹油也絕非一勞永逸。是故,PP由一開始已決定改變研究方向,以新研物料對症下藥。 2005年,PP 發表了一項震撼表壇的創新專利技術:Silinvar單晶矽製擒縱齒輪。維氏硬度達1,100的單晶矽,具有與鑽石相同的晶格結構。將近17年後的今日,我們對這種由純淨多晶矽衍生而成的材質自然一點不陌生。矽本身不是金屬,所以不存在金屬彈性下降的問題;它不僅質輕、堅硬、耐磨、具有抗磁性和高抗腐蝕性能,以此質製成的擒縱齒輪造型也較任何鋼製齒輪完美。最重要是,因為單晶矽的表面性質平滑,齒輪上的嚙合面自然也不再需要潤滑處理。最終,PP揀選了對品牌有深遠意義的Annual Calendar年曆裝置腕表Ref. 5250,率先搭載備有「世上首個矽製擒縱齒輪」的Calibre 315自動機芯,配以直徑39mm的18K白金大型表殼;鍍銀放射表面,配上黑藍色的小時刻度和指針,與矽元素的典型藍黑光澤相呼應;齒輪組夾橋板上特別銑製開孔,讓灰黑色帶藍紫閃光的擒縱齒輪,能通過特設放大功能的藍寶石表底一覽無遺。值得一提的是,表底同時刻有「Patek Philippe Advanced Research」字樣,限量推出100枚。 螺旋式游絲與 它的不等時狀態 在各式的震動之中,「等時性」都是量度箇中時間誤差的關鍵。震動愈有規律,機芯速率愈見準確。若震動規律達致完美的話,便能稱之為「等時」,所指的是一種均等的狀態。不過,這種狀態卻會因為各種因素,諸如游絲擴張與收縮規律不均、由溫差導致的游絲彈性變化、磁場、游絲內外兩端連接點的物料異常、離心力與地心吸力、擺輪位置失衡,以及固定栓子之間的變化而受阻,繼而出現相反的「不等時」狀態。這種規律不均的情況在「螺旋式游絲」中特別嚴重。過去不少製表大師都設法嘗試消除這種時計狀況,像「寶璣式游絲」的「雙層盤繞弧線」(1795年),以及INVAR合金游絲(1897年)。前者雖令游絲最終能夠朝同心方向移動,但雙層設計卻增加了游絲所佔空間,無法應付重力之餘,亦不能抵銷溫差對游絲的影響;後者則恰恰相反。2005年,PP發表世界首個專利Silinvar矽製擒縱齒輪,以DRIE深活性離子蝕刻工序處理 Silinvar單晶矽幾何形狀;事隔一年,品牌推出以同一工序及矽材質製成的專利Spiromax擺輪游絲,正式以 AR 之名,開展「矽材探索」旅程。專利游絲是PP與CSEM共同研究的成果,研究顯示有足夠能耐去抵銷溫差對游絲的影響,同時可以平捲形式朝同心方向移動。雖然Silinvar物料本身不可根治螺旋式游絲速率不均的問題,但經配置嶄新專利的「末端弧線」設計後,不等時狀態卻能以物理力學方式來消除。弧線的特色在於游絲的外端較厚,能夠在棄用雙層盤繞式設計的情況下,引導Spiromax游絲在平坦曲張之時朝向同一軸心移動。游絲內部中心同時亦設有一個朝中連體式的專利底座,連接擺輪桿部份;外端則是一個連體並擁有獨特幾何形狀的連接短栓,能準確界定游絲的有效長度。 Ref. 5350「年曆」腕表,由18K玫瑰金製殼,限量300枚,內藏324 S IRM QA LU機芯,率先配上由Silinvar矽材製成的Spiromax游絲。與此同時,機芯亦一併配置了矽製擒縱齒輪,並使用了特製的平衡夾板軸承,透現游絲部分;21K金擺動陀配備鋯製滾珠軸承裝置。裝置秉承矽製擒縱齒輪的特色,無須油劑潤滑,能於乾爽的條件下運轉無阻。 擒縱如何整體提升? 瑞士槓桿式(又稱叉式)擒縱器,是迄今最普及的擒縱結構,擁有超過250年歷史,也基於其歷史悠久,為應付世界萬變,許多細節部件需要改良升級,比方是基本的抹油與等時問題。早年Patek Philippe帶頭研發的兩項新技術—— Silinvar擒縱齒輪及Spiromax矽游絲,正是針對此式擒縱結構而成;以此解決了上述問題後,下一步自然是要(真)完善整個瑞士槓桿式擒縱器。2005年面世的Silinvar擒縱齒輪,旨在配合傳統備有紅寶石擒縱叉的鋼製槓桿使用,而新研的 Pulsomax擒縱器,則有賴高度準確的機械切割技術,來製造突破性的Silinvar矽材槓桿(亦即 Pulsomax槓桿),令原來的槓桿式擒縱器,再無需要配合紅寶石擒縱叉來運作。這種機械切割技術,以DRIE深活性離子蝕刻工序運作,早在研發 Silinvar擒縱齒輪及 Spiromax矽游絲時經已出現,其精密計算同時具備了自由塑形任何大小矽材的能耐,容限也較蝕刻一般鋼製部件的工序收窄兩倍;經此幾何形狀切割的大型矽製擒縱叉綜合成 Pulsomax槓桿,不但能向擺輪傳輸更多能量,也提高了每個擒縱周期的效率,進而大幅增加腕表動力儲存達30%,減少誤差。此外,擒縱齒輪的幾何形狀亦因新槓桿而改變,由原來20輪齒,變為16輪齒的設計,能穩定齒輪速率同時提升機芯整體表現。 然則, Pulsomax擒縱器是集Silinvar擒縱齒輪、Spiromax矽游絲及Pulsomax槓桿三項技術創新之大成。有幸率先配備此一技術的,依然是Patek Philippe自家專利的「年曆」腕表,編號5450,搭載324 S IRM QA LU自動機芯,以39mm 950鉑金製表殼限量應市;受惠於 Pulsomax擒縱器,Ref. 5450的機芯動力儲存相對於Ref. 5350,也由最多45小時增加至最多 60 小時,表現出眾。 Patek...

Continue reading

積家 Reverso 九十周年大件事

嚴格來說,今年11月才是Reverso系列的90大壽,不過,Jaeger‑LeCoultre積家早在4月的Watches & Wonders已提早為它祝賀,發表了史上第一枚四面腕表Reverso Hybris Mechanica Calibre 185 Quadriptyque,也在9月時包場高先電影院,舉行歷時數個月的Reverso 90周年展覽,一舉將裝飾藝術、電影與歷史——這些跟Reverso系列有深厚淵源的重要基因,再一次遠道帶到這城市跟前⋯⋯回頭細數,積家翻轉90周年,的確可以好大件事。 社會上有好多蛛絲馬跡告訴我們,90年時間並不很長,畢竟光陰似箭,更何況是一個擁有接近二百年歷史的腕表品牌,或是一個面世將近一世紀的腕表系列。對兩者而言,90年,大抵只是一場熱身賽。正如積家翻轉系列Reverso腕表的傳奇故事,非常巧合地,也始於一場激烈的馬球比賽。「賽事」即將進入世紀大直路,回頭細數,肯定精彩。 「翻轉」   表壇 一如群星閃耀,世間所有大事都已然決定在一瞬之間且一觸即發。1930年,與Jacques-David LeCoultre和巴黎公司Jaeger S.A.有鐘表業務往來的企業家Cesar de Trey前往印度旅行,適逢當地的英國軍官參與馬球比賽,這位企業家隨即被問及,世間究竟有沒有一枚表的表鏡和表盤,能抵得住激烈的馬球比賽而不受破壞?一條看似簡單的問題,瞬間挑起了de Trey的創作神經,並萌生了設計可翻轉表殼的想法。de Trey聯絡了LeCoultre安排生產腕表,並透過Jaeger 相熟的法國工業設計師Rene-Alfred Chauvot著手設計表殼。至1931年3月4日,巴黎專利局收到一份關於「設有滑動底座並可完全翻轉的腕表」之註冊申請;同年7月,de Trey 向Chauvot購買設計版權,並在11月以「Reverso」之名註冊腕表,且正式與LeCoultre發展成生意拍檔,開始投產腕表。在提交專利申請後不足九個月,第一枚搭載064型號機芯的黑面Reverso問世,「翻轉」表壇。往後的,都是歷史。Reverso面世之初,表殼的長方形狀細節蘊含裝飾藝術精髓,表盤上下的水平式直線設計亦洋溢現代風格,在推出後即備受關注。腕表當時大多採用金質或相對新穎的Staybrite不鏽鋼製殼,頭一年已著手推出多女裝款,比方具有吊墜式設計的Reverso Sac(1931年)及酒紅色面的Reverso Dame(1931年),既可作吊墜或手袋別針,又可以不同的姿態佩戴在手腕,而且都可以選擇色彩鮮明的訂製漆面表盤,翻轉第二面金屬表盤亦可綴以雕刻和漆藝等個性化裝飾。變化多端的形態設計,令Reverso風頭一時無兩。 無奈是,三十至七十年代是歷史風眼,先後經歷二戰(1939-45年)及石英危機(1969年)雙重打擊,加上大眾品味隨時代改變,曾一度令以裝飾藝術風格自居的 Reverso 腕表被人遺忘。1975 年,就在石英表風靡之時,積家的意大利經銷商 Giorgio Corvo 不認命,毅然購買最後僅餘的 200 個 Reverso 腕表表殼,憤然載上機械機芯。豈知一載之下,腕表竟在一個月內全數售罄。或者是經典不死,又或,石英機芯在當時不過霎眼嬌,經不起時間考驗。無論如何,這麼一賭,配合天時地利與人和,也確實能夠重燃起大眾對機械表,特別是對 Reverso 腕表的好奇。 表殼   革新 越過高山又越過谷,萬千世界,積家隨後決定自行生產Reverso表殼,並於1981年委任其中一名工程師——Daniel Wild重新微調設計。4年後,經優化的Reverso表殼面世,這是第一款由積家採用CNC技術製成的設計。原型表殼由23枚零件組成,而新款表殼的部件數目則大增兩倍,多添了防水及防塵功能,更重要是,採用了全新的翻轉機制,並配備表現更出色的表耳固定裝置和基座。表殼結構雖然更為嚴謹,但在外表風格上,卻完全與原版腕表毫無差異。 復興機械  三十年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已發現,Reverso 整個系列在頭 60 年,除了表殼設計革新之外,其實從來沒有融入任何複雜機械功能,且依然是一款用來顯示時間的簡約腕表,與今時今日大家所認識的 Reverso,每隔幾年便洋洋灑灑地推出要表壇哄動的超級複雜作品,單是今年的四面表盤話題作 Reverso Hybris Mechanica Calibre 185 Quadriptyque,已差天地別。又,積家在最初設計 Reverso 的腕表表殼和造型機芯時,確實不旨在搭載複雜功能,只純粹為了保護表盤免受馬球撞擊,才靈機一觸。那麼,究竟 1991 年即 Reverso 面世 60 周年前後發生過甚麼事,令往後 30 年劇本瞬間改寫?看到這裡,大家可能已發現,Reverso 整個系列在頭 60 年,除了表殼設計革新之外,其實從來沒有融入任何複雜機械功能,且依然是一款用來顯示時間的簡約腕表,與今時今日大家所認識的 Reverso,每隔幾年便洋洋灑灑地推出要表壇哄動的超級複雜作品,單是今年的四面表盤話題作 Reverso Hybris Mechanica Calibre 185 Quadriptyque,已差天地別。又,積家在最初設計 Reverso 的腕表表殼和造型機芯時,確實不旨在搭載複雜功能,只純粹為了保護表盤免受馬球撞擊,才靈機一觸。那麼,究竟 1991 年即 Reverso 面世 60 周年前後發生過甚麼事,令往後 30 年劇本瞬間改寫?1991年,在系列踏入60周年之際,適逢機械表在石英危機後重獲新生,連帶一些行將失傳的手工技藝都再備受關注,自此,Reverso開始向全系列發展,與正裝腕表雙軌並行。以時序劃分,頭十年基本上是系列的功能開發期,大工坊為此訂立「十年目標」,揚言要在10年內為Reverso設計6款全新腕表,每一款搭載一項經典複雜功能⋯⋯積家向來擅長創造超卓的複雜功能,這本來沒甚麼大不了,然而,礙於Reverso的長方形機芯結構,與一般的圓形機芯截然不同,則更考表師深厚功力。10年6枚新機芯有甚麼?824型機械機芯當時專為系列60周年紀念腕表 Reverso Soixantieme(1991年)研發,以中央指針指示日期,配備動力儲存顯示,是第一枚搭載複雜功能的Reverso表款,亦是首個設有藍寶石水晶底蓋的系列表款。1993年,積家推出系列首枚陀飛輪腕表Reverso Tourbillon,載有828型長方形機芯,陀飛輪刻意置於第二面表盤下方,感覺含蓄低調。翌年,系列首枚三問表Reverso Repetition Minutes面世,搭載微型三問報時裝置,由史上第一款長方形三問報時機芯943型號驅動。隨後系列隔年便有新作推出。先是1996年,Reverso Chronographe...

Continue reading

自信小男人_WEBSITE

自信小男人

花美男當道,戴表潮流也跟住變得小巧精緻。三字頭甚至表徑尺碼更細的腕表大行其道,話就話一表兩用,老公老婆男男女女同性兩性好友可以輪流一齊戴,其實也是給準前夫前男友重新認識自我的大好機會。嘻嘻,始終身體最誠實,戴上手就知。以下精選十枚 36mm 止步的細碼表款,功能上有繁有簡,設計上有動有靜,偶爾官仔骨骨,但更多的是醒目有型,統統都是花美男配搭適用。時下花美男的定義寬廣,既好動又好靜,不一定要官仔骨骨,偶爾也會穿穿短袖。說到穿著短袖衫,一枚硬度奇高且能防撞防刮的運動表固然是好選擇,合適戶外佩戴之餘,也有平衡視覺的fashion效果。愛彼為旗下的皇家橡樹系列首推的這枚細碼自動表,以全黑陶瓷製成大小組裝零件,另配黑色經典「Grande Tapisserie」大型格紋表面、18K玫瑰金製作的指針、小時刻度與六角形表圈螺絲等細節,打造出雙色對比的有型設計,真心要推介予動靜皆宜的花美男子。 誠然,幾十萬買一枚陶瓷表,外表重要,但技術層面不可忽視,而愛彼這一枚搭載5800號機芯的全黑作品,需先著墨的,也是高科技陶瓷製表背後的技術難度。基本上,製作一枚高科技陶瓷腕表都會用到二氧化鋯(ZrO2)粉末、顏料,以及特製的黏合劑,三者互相調和融合後,藉助一連串高精密的加工技術,便能將原料轉化為特定色調的陶瓷零件;由於每一品牌表廠所用的配方與比例各有所取,故腕表最終所呈現的光澤、亮度和顏色也不盡相同。其中,顏色的掌控尤其難,因為顏料本身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因此要讓所有零件顏色一致,都是技術上的一大挑戰⋯⋯可別忘記這類陶瓷奇硬無比,既要在此營造出深邃光滑的效果,又要確保箇中完美的外觀比例、拋光與霧面打磨,絕對是難上難!但這枚Royal Oak黑陶瓷自動表做到了,還要在只有34mm的小表徑上made achievement,如此睇得、戴得、用得且經得起challenges,內涵是也。($362,000)Audemars Piguet Royal Oak Self-winding 34mm說到三字頭的細碼運動表,勞力士有超級多選擇,尤其是旗下的36mm,無論是DateJust 36,抑或Oyster Perpetual 36,近幾年更是鋪天蓋地。單是Oyster Perpetual 36已經連續兩年有新色新設計,去年更換埋新機芯,既有新的擒縱系統,又有無敵的三日鍊;今年則輪到Explorer有新動作,重推36mm之餘,更破例推出金!鋼!版!本!同樣載有全新的3230機芯,具備70小時動力儲存,為本身已經好熱鬧的勞力士36mm再添一員。 綜觀二手表市場上,表徑小而又有濃厚運動味的,原版的Explorer 36mm絕無僅有。雖然沒有粗大的表圈設計,卻多得特大的3、6、9數字時標及寬闊的Benz指針大大力加持,令到這枚只有三針時分秒功能的腕表,長期位列勞力士細碼運動表三甲位置。不過,Explorer的表徑後來被加大至39mm,原有的濃厚運動味稍稍退減,無可避免地比例上出現了空洞感。是故,今日你問十個勞力士表迷,相信九個都會偏心於原版的36mm細碼表徑。無他的,細少少,看來總紮實一點。如是者,勞力士今年重推Explorer 36mm,相信對很多偏心於原版款式的表迷來說也是個喜訊。當然,黃金比例以外,為Explorer加推金鋼黑面版本也是本年度一個重大驚喜,為向來只有鋼殼黑面及少量白面的款式上,加多個選擇。($84,500)Rolex Oyster Perpetual Explorer 36mm耗時兩年,卡地亞早前終於成功研發出SolarBeat機芯並已生產使用。這枚以光電原理運作的全新機芯,以環保概念為先導,首載於今年經重新設計的 Tank Must 腕表之上,令這個系列表款,順理成章,成為卡地亞今年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腕表創作。 Tank Must腕表自1977年問世,其靈感源自Tank Louis Cartier腕表(1917 年)的經典線條設計:圓潤的垂直表耳、重新配置的表盤比例、鑲飾凸圓形寶石的圓珠形表冠等。新設計則分兩大主題,一是向八十年代所流行的單色風尚致敬之作,搭載石英機芯的單一大型款腕表具紅、藍、綠三個型號;二是初嘗將光電原理應用至Tank腕表表盤上的技術與美學挑戰,搭載卡地亞自家研製的SolarBeat光電機芯,備有大小型兩個尺碼。 與一般靠電池震動石英運作的機芯不同,由光電來驅動機芯,一般可省卻更換電池的麻煩。就說,新版Tank Must腕表所載的SolarBeat機芯,平均壽命有16年,用家只要在這段時間讓光伏元件接觸光源,便可確保腕表保持運作而毋須頻繁地更換電池。所謂的光伏元件,亦即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半導體,基本造型大同小異;要將如此四正平板的物料元件與製表工藝結合,在美學外觀上,卡地亞先從表盤著手,為新版Tank Must腕表配備一個現代光電表盤之餘,更將光伏元件隱身於被挑通的羅馬數字時標底下。如是者,太陽光便可通過穿孔接觸到藏在表盤下的半導體,繼而發電。(小型號$19,600)Cartier Tank Must細碼表近年實在好爭氣,就說專業潛水表,過去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四字頭上落,碩大無比,要找表徑小一點的選擇不多;即便難得找到了,又可以因為機芯結構所限,無法與大碼型號功能完全相同。Tag Heuer今年重推Aquaracer Professional 300,除了43mm之外,竟然還推出了36mm(而非在結構上較易相容的38mm)表款選擇,尺寸足足縮細了幾個碼,而且都載有Calibe 5自動機芯,表殼都由不鏽鋼打造,都附有單向旋轉潛水表圈,以及可以延長或減少達1.5cm長度的全新鏈帶微調系統,功能上完全無異。 要知Aquaracer Professional 300是品牌一個經典型號。1978年以Ref. 844破格問世,除了具有基本潛水功能,如夜光小時刻度、清晰的分鐘刻度及旋轉表圈外,表盤更飾有紅色24小時制內圈刻度,可在水底更快速向潛水員報告時間,加上橡膠表帶上的八角形疏水孔眼,實用細節令這枚專業潛水表甫推出已成為經典。今年的新設計重新修飾了表圈的內部齒形,也在6:00位置的日期顯示底部添加了一面放大鏡,更寬、更顯眼的劍狀時針跟2004年推出的2000系列末代型號的時針相近,表冠的保護裝置也參照了Ref. 844的風格重新設計,非常進取。不過個人最喜歡的,還是藍綠雙色區間的 Super-LumiNova夜光塗層,時針和小時刻度是夜光綠,而分針則是夜光藍,又實用又靚!值得一提的是,36mm的藍、黑或銀色表盤以波浪紋飾面,有別於43mm的原版水平條紋刻面,更靚!($22,650)Tag Heuer Aquaracer Professional 300 36mm談到朗格,識貨者定必知道品牌多年來堅持採用黃金套筒、藍鋼螺絲、德國銀製夾板、手工雕刻擺輪夾板,還有分別經前後兩次反覆測試的機芯及腕表組裝,製表工藝及打磨裝飾的規格都極高,在行內可謂數一數二。單是這枚全新的Little Lange 1月相表,18K白金製(182.086 型號)跟鑲鑽(182.886 型號)表殼同時上架,實心銀表盤上面飾有深藍色砂金石玻璃,帶點點銅藍光澤,視覺效果猶如懸浮一樣,像極了微縮的宇宙。正是這份貴在骨子裡的德式美學視野,裡外兼收,叫人心思思。 雖說表盤帶有閃亮效果,但基於砂金石經受熱銅化後,與實心銀上下交疊的視覺層次,整體效果其實僅屬微閃程度,像真之餘,也非常含蓄。值得留意的是,朗格並不常採用這類面盤裝飾,是近幾年才有,暫時只在去年Saxonia Thin的黑色砂金石玻璃改版跟 2018 年的原版藍色盤上出現過。不過品牌當時以單一塊大表盤製作,難度自然不及出動到三塊砂金石玻璃製作的Little Lange 1月相表;加上今次腕表直徑只有36.8mm,要將三塊大小不同的砂金石玻璃微縮至此,更同樣以18K白金製成微型月相小秒盤,部件切割與組裝技術自然更考工夫。 功能方面,月相表內載朗格自製的L121.2型三日鍊手動機芯,由兩個發條鼓驅動;在阿拉伯數字以外貼鑲了星型刻度的偏心式時分盤,配置了大日曆與動力儲存顯示,繼續向品牌一貫經典的表盤佈局致敬。佈局背後有段故,好有意思,大家有興趣可自行上網搜索有關「森帕歌劇院」與品牌的歷史源由,此處就不贅了。(鑲鑽版$44 4,000)A. Lange & Söhne Little Lange 1 Moon Phase 36.8mm雖說你必先要很努力才可看來毫不費力,但其實除了很努力之外,膽識一樣好緊要,不然你以為要怎樣跳出所謂的comfort zone?只是努力還不夠!就說帝舵,是要夠大膽才可以二萬蚊左右入門價錢,定價一枚搭載T600型自動機芯、具備38小時動力儲存、採用316L極級不鏽鋼表殼、配備旋入式表冠及底蓋、走時精準又有150米深度防水功能,兼可無需登記就能擁有五年可轉讓保用保證的高性能 Black Bay 運動表。 無論是製表工藝質量,抑或裝飾打磨等細節,帝舵這枚Black Bay 卻都跟足大佬勞力士的最高標準。雪花指針、覆有 Super-LumiNova夜光塗層、超立體的白色鐘點標記、清晰易讀的分鐘刻度、輕輕向上彎的「Self-winding」字樣,加上雙段式打磨表殼,Black Bay表盤的佈局和視覺比例本來就無可挑剔。其實單是經典的雪花指針已值回票價,換上銀面之後,表盤上所有細節更是無所遁形,還未計鋼帶以外兩款深淺棕色皮革表帶,或高質法蘭西提花織帶選擇,讓人人都有得揀,襯返個人⋯⋯再睇多次價錢,即時令人對這枚大三針運動表加足十分。 不知這裡有沒有想要挑戰比 36mm 或是表徑更小的花美男,如有,一定不要錯過 Black Bay 36mm和32mm的銀面選擇!黑面經典,藍面易襯,但銀面的確是真心靚、真心推介。($22,100)Tudor Black Bay繼過去幾年重磅宣傳Clifton Baumatic系列過後,品牌今年隆重發表Rivier第五代新版鋼表,推出表徑分別為42mm及36mm兩個大小尺碼。其中,直徑42mm款式以全自動機芯列陣,除了通用機芯,另備一式兩款的Riviera Baumatic型號,頓成革新焦點。然而那邊廂 36mm細碼表也不弱,備有通用自動機芯與Ronda石英機芯兩個款式,表盤顏色選擇比大碼自動表更多,上至基本的銀、黑兩色,下至今年大熱的天藍色和草綠色,一應俱全。 事實上,作為突破同期以軸珍型金表主導的風格代表,在七十年代石英誕身的Riviera不可多得。靈感源自今日大家都難以去到的法國蔚藍海岸里維耶拉(French Riviera),Riviera 的原版設計以當時極為創新、一體成形的鏈帶結構,以及對應表盤上十二個時標、呈十二邊形的表圈造型,再加上不鏽鋼製表殼,營造出一種富有獨立精神的現代主義風格。隨後經歷好幾次革新,系列至今來到第五代,同樣以原版的創作精神為本,修改了十二邊形的表圈設計並加入了四顆醒目的定位螺絲,想要展示的也是一種求變求新的態度。 雖說今年新增的細碼表款開宗明義以女生為對象,但港幣萬餘的入門定價,加上表盤顏色風格比大碼表款更大膽豐富,抵買抵玩,why...

Continue reading

Citizen_Series 8_website

Citizen 進擊的機械表

進擊,決不是在絕望中求生,而是要在逆境中求勝。 Citizen 今年全力進擊,不但將以往僅限於日本境內獨家銷售的兩個系列 Series 8 和 The Citizen 正式推上國際,更分別為兩個系列搭載上全新研發的機械機芯,實行突破品牌一貫的石英傳統,全速拓展機械表版圖,在逆市中出奇制勝。兩個系列起初均以日本內銷市場為主,同樣奉行極簡美學設計;The Citizen主打高性能的中高檔腕表路線,Series 8則以入門級機械表自居。據說,自1995年面世的The Citizen系列曾短暫打入鄰近亞洲市場,可匆匆而去,自此更叫表迷望穿秋水。那麼,Series 8又如何?系列自2008年在日本首度問世後,便一直選擇在島國保留實力,累積名氣;雖說是本土派,卻又因其俐落流暢的外觀設計,以及骨子裡富有動感的現代風格造型,一度成為各地潮流達人「瀛遊」日本時必然入手的時計配飾。故此系列今年以870、830、831三款全新機械腕表型號載譽歸來,相信無論是對時尚界,抑或對表壇來說,都是一大喜訊。 有關新版Series 8系列的最大賣點,非三款腕表所載、具有超強防磁性能的Cal. 0950和Cal. 9051纖薄機械機芯莫屬。要知道,身處數碼年代,我們經常都會接觸到智能手機、電腦及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而這些設備又會釋放出磁場,不但會影響腕表的穩定性,其內部零件,特別是擺輪的日常運作,也會因接觸到磁場而受到負面影響。除非能為腕表進行消磁,否則磁化會嚴重影響機芯表現,進而令腕表精準度降低。如今,Series 8系列腕表使用的兩款自動機械機芯:Cal. 0950(870和830型號)和Cal. 9051(831型號),機芯厚度雖然只有4.1mm,卻具備了經增強的耐磁性能設計,即符合日本工業規格「JISB 7024耐磁攜帶時計種類一」,能將16,000A/m的直流磁場影響降到最低。然則,即使與產生磁場的設備距離不足1厘米,腕表仍能維持正常運作而不受磁場干擾,其中Cal. 0950機芯的精準度甚至可達日差-5至+10秒,而Cal. 9051機芯亦最高可達到-10至+20秒的日差;以機械機芯靜止的狀態來計算,表現出眾!內搭Cal. 0950機械機芯的Series 8 系列870型號(NA1004-87E)兩個系列起初均以日本內銷市場為主,同樣奉行極簡美學設計;The Citizen主打高性能的中高檔腕表路線,Series 8則以入門級機械表自居。據說,自1995年面世的The Citizen系列曾短暫打入鄰近亞洲市場,可匆匆而去,自此更叫表迷望穿秋水。那麼,Series 8又如何?系列自2008年在日本首度問世後,便一直選擇在島國保留實力,累積名氣;雖說是本土派,卻又因其俐落流暢的外觀設計,以及骨子裡富有動感的現代風格造型,一度成為各地潮流達人「瀛遊」日本時必然入手的時計配飾。故此系列今年以870、830、831三款全新機械腕表型號載譽歸來,相信無論是對時尚界,抑或對表壇來說,都是一大喜訊。 有關新版Series 8系列的最大賣點,非三款腕表所載、具有超強防磁性能的Cal. 0950和Cal. 9051纖薄機械機芯莫屬。要知道,身處數碼年代,我們經常都會接觸到智能手機、電腦及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而這些設備又會釋放出磁場,不但會影響腕表的穩定性,其內部零件,特別是擺輪的日常運作,也會因接觸到磁場而受到負面影響。除非能為腕表進行消磁,否則磁化會嚴重影響機芯表現,進而令腕表精準度降低。如今,Series 8系列腕表使用的兩款自動機械機芯:Cal. 0950(870和830型號)和Cal. 9051(831型號),機芯厚度雖然只有4.1mm,卻具備了經增強的耐磁性能設計,即符合日本工業規格「JISB 7024耐磁攜帶時計種類一」,能將16,000A/m的直流磁場影響降到最低。然則,即使與產生磁場的設備距離不足1厘米,腕表仍能維持正常運作而不受磁場干擾,其中Cal. 0950機芯的精準度甚至可達日差-5至+10秒,而Cal. 9051機芯亦最高可達到-10至+20秒的日差;以機械機芯靜止的狀態來計算,表現出眾!Series 8系列的原版腕表表殼採用簡約大氣的設計風格,系列今年重新上架,首推三枚直徑40mm的國際版新作,不鏽鋼腕表外形乍看雖然非常相似,然而細節不能忽視。870型號腕表以嶄新的兩段式拋光打磨點綴動感表圈設計,辨識度極高;830與831兩個型號則採用八角形表殼設計,相較於870型號腕表表圈經收窄並以多面切割拉絲打磨,呈現出現代而富有動感的造型設計。 兩段式是這樣的 單看 870 型號機械腕表獨特的兩段式表圈設計,鏡面拋光與拉絲工藝修飾的組合突顯了表殼的線條和質感,尤其後者帶啞光的髮絲效果,造得特別細膩。至於表殼與表耳部分,以多個線條俐落的切面加強了腕表的結構感,視覺上看來更見平衡;與此同時,由表耳延伸至鏈帶的一體式結構,也令佩戴更為舒適。秉承日式減法藝術,此型號腕表整體設計簡潔,配搭了大膽鮮明的指針,小時刻度清晰易讀,無論是黑色或白色的表面都具特色;搭載Cal. 0950自動機械機芯,兼具超強防磁性能及100米防水,動力儲存足以應付50小時最長運作,以萬五港幣左右的入門級價位來說,非常吸引! 點止八角形表殼 同樣搭載Cal. 0950自動機械機芯,830型號腕表以更具競爭力的港幣定價,為表迷帶來全新的抗磁及視覺體驗。這款腕表的特點是一個帶有三層式設計的表盤。採用了珍珠貝母和金屬層細意打造,表盤底部最先以金屬表盤承托,中層則以透薄的珍珠貝母製成,最後以鑲貼有時標的金屬格覆疊頂部,連同鏤空指針,珍珠貝母的幻彩色調瞬間自底層透現。這一創新的表盤設計帶來了一種精妙的紋飾風格,既不張揚,也不單調,加上感覺硬朗的八角形表殼,形成鮮明對比。值得一提的,是這款腕表同時備有「時尚銀」和「現代灰」兩個表殼選擇,表迷大可按自己個性挑選窩心設計。內搭Cal. 0950機械機芯的Series 8系列830型號(NA1010-84X)內搭Cal. 9051機械機芯的Series 8系列831型號(NB6012-18L)另一帶有八角形表殼的831型號腕表,則備有經典的藍色太陽紋表盤配鍍金表殼,或黑色表盤配不鏽鋼表殼兩款設計,將視覺重新聚焦到呈現在腕表上、近乎完美的修飾工藝;以拉絲打磨的表圈、表殼及表帶,工整筆直的線條感令拋光表圈設計更為突出。其他細節如末端收窄的時分指針設計,從中心向表盤外緣逐漸變得纖細,也為腕表額外增添優雅感覺。搭載Cal. 9051自動機械機芯,腕表具有40小時動力儲備,不用港幣一萬元便可唾手擁有。 誠然,在競爭激烈的入門級別腕表範疇裡,表迷有很多選擇,但觀乎要找一枚內外兼收,既有超強的實用防磁性能,又有討好的表殼外觀設計,而且打磨修飾工藝都同樣出色獨到⋯⋯沿用 Citizen 的日式減法理論,其實要揀,也不是太過困難,我們且期待即將在港發售的Series 8。「Better Starts Now」向來是 Citizen 的製表理念:永遠有進步空間,即永遠都有超越自己,甚至超越世界的可能。今年年初,The Citizen 系列便以全新的機械機芯 Cal. 0200 預視了品牌未來更進取的發展方向:超越極限。 突破標準齒輪系 2012年,品牌母公司集團Citizen Watch成功獲瑞士La Joux-Perret 加盟旗下;La Joux-Perret 是業內有名的機芯製造廠,從複雜功能到基礎機芯都有生產供應,不但為品牌貫注無限動力,也為品牌拓展機械表版圖成功打好基礎。 全新的Cal. 0200便是雙方共同研製的機械機芯。採用高性能製表技術,配以無卡度游絲擺輪結構打造,機芯精準度甚至超越瑞士ISO 3159官方天文台認證標準,達至平均日差-3至+5秒。素知,無卡度游絲擺輪結構具有高效抵禦撞擊的能力,以及高度的耐磨損性,能令機芯的穩定性更加持久;其中,擒縱結構採用LIGA物料製作,並採用了光石印術和電鑄等技術進行加工,特別適合製造用於高精密和微結構的零件之上。 高精密零件 美學藝術加持 除此以外,Cal. 0200機械機芯在零件設計上亦彰顯了美學藝術。其中最搶眼的,莫過於擺輪上精緻的表面處理工藝,那種近乎藝術品的美學水平,連帶主夾板、夾板、橋板等在內的所有齒輪系零件,在裝飾方面都一併提升。單單是經緞面拋光的夾板和橋板,品牌便以細緻密佈的拉絲進行表面修飾;邊緣經過鑽石切割工藝處理,與各個飾面形成鮮明對比,在視覺上更增強了充滿層次的深邃感覺。 前瞻性設計 其中,NC0200-90E型號腕表的外觀設計前衛新穎,大方簡約,無表耳設計為腕表打造出獨特的輪廓感。直徑40mm的腕表應用了精湛的表面處理技術,將不鏽鋼材質特性發揮到極致;當中黑色表盤特別採用了電鑄工藝,勾勒出鮮明而別致的沙紋圖案,由此產生的光影層次,在單色表盤上更營造出妙絕的色彩變化⋯⋯更不用說,表殼與表帶上的拉絲工藝與鏡面拋光,其所呈現的折射效果與鮮明對比,令這枚 The Citizen 系列的新成員更氣質出眾。 事實上,品牌作為一家專業的綜合型腕表廠商,製表流程囊括了從單一元件製造到腕表組裝的各項工序,而且所有工序均由製表工匠在日本手工組裝;不只,此前,腕表更要經過長達17天、以「六位、三溫度」環境下進行的嚴格測試,才可配發一紙出廠合格證明書,以確保每一枚腕表性能符合標準,並通過品牌內部所有檢測。https://www.citizen.com.hk 地址:旺角彌敦道 610號荷李活商業中心地下G22號舖 電話:(852) 2997 5305 地址:尖沙咀加拿芬道16號金輝大廈地下C號舖 電話:(852) 2194 0060

Continue reading

Bvlgari 的數字意涵 chronomen website

Bvlgari 的數字意涵

七度蟬聯世界薄表之首、與安藤忠雄的二度合作、樂用意象表達的六邊形蛇鱗切割紅碧璽,還有兩個系列、四種不同的意式生活體現⋯⋯種種數字觸踫,對應彩色寶石大師風範與意大利機械美學精髓,不就是 Bvlgari 首次參展「鐘表與奇蹟」Watches & Wonders 2021 的新品傑作巡禮?「七」在宗教層面向來有無限之意,放諸鐘表界,原來也隱喻萬年時光。說的是 Bvlgari的最新傑作 Octo Finissimo Perpetual Calendar 超薄萬年曆腕表,以震撼的 5.8mm 表殼厚度,七度蟬聯世界薄表之首,且打破系列過往清一色以鈦金屬材質製殼的慣例,首次同步推出鉑金版本,正好讓表迷多一個窺探萬物軌跡的選擇。 Bvlgari 超薄萬年曆之路 誠然單憑一個數字,無法參透腕表背後精髓,要深究萬物的軌跡和底蘊,便得把焦點放到整個系列,也就是事件本身的脈絡與歷史之上。 稍稍將時序推前,Octo Finissimo超薄系列自2014年問世,短短七年間已先後憑藉超薄手上鍊飛行陀飛輪(1.95mm BVL268 機芯)、超薄三問報時問表(3.12mm BVL362 機芯)、超薄自動上鍊表(2.23mm BVL138 機芯;5.15mm 厚度表殼)、超薄自動上鍊陀飛輪(BVL288 機芯;3.95mm 厚度表殼)、超薄整合式自動上鍊兩地時間計時表(BVL318 機芯;3.30mm 厚度表殼)、超薄自動上鍊鏤空陀飛輪計時表(3.50mm BVL388 機芯),以至2021年最新發表的超薄萬年曆(2.75mm BVL305 機芯;5.8mm 厚度表殼)勇奪接近60個國際性獎項;而本年度的超薄萬年曆腕表更一舉打破了年前由Audemars Piguet皇家橡樹超薄萬年曆RD#2所創的6.3mm纖薄紀錄⋯⋯更加引證「羅馬」確實非一日建成;成功不但要靠雄心與恆心所至,更要用時間向市場一步步證明:再複雜的超薄表都難不倒這個早早經羅馬歷史洗練的高級製表品牌。七年裡七破世界纖薄腕表紀錄的Octo Finissimo家族,本身已是一項世界紀錄了吧。 5.8mm內收納了甚麼? 那麼,這枚再一次締造了歷史的萬年曆腕表,其所搭載的機芯又如何?同樣擁有驚為天人的纖薄厚度,由品牌自製的 BVL305 自動上鍊機芯除了具備基本如時、分、日期、星期、月份和閏年顯示功能之外,日期及閏年兩項更刻意以逆跳的方式顯示。採用超過408枚零件裝嵌,整個機芯卻僅能在5.8mm的表殼空間內和諧運轉,品牌位於Le Sentier的表廠最終採用了全新的製表工藝手法,搭載微型自動盤,並在不縮小零件尺寸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機芯零件之間絕無僅有的狹小空間,成就出叫人震撼的2.75mm厚度。微型自動盤以鉑金打造,表面施以黑色噴砂處理,並刻有「Perpetual Calendar」字樣,在藍寶石透明底蓋下層次更為分明,絕對屬鑑賞級數。 提起腕表鑑賞度,心水清的表迷大抵也發現到,這枚Octo Finissimo超薄萬年曆腕表的表盤佈局並沒有像一般萬年曆般配備月相顯示,反倒是以一個挖得很闊的逆跳日期顯示來帶動節奏。事實上,只要細心看萬年曆腕表上的表盤,不難發現面盤配置處處透露了向 Gerald Genta 致敬的味道,特別是兩個分佈在正點(日期顯示)與 6 時位置(閏年顯示)、一大一小的扇形逆跳佈局,更見其精髓所在。 誰是Gerald Genta? 相信對大部份表迷來說,Gerald Genta的名字並不陌生,他既是不少驚世巨作的背後推手,其獨到風格也是引領Bvlgari成為高級製表巨頭的設計基石。畫師出身的Genta擁有先天玩味的藝術觸覺,他不僅定義了運動型時尚表款及超級複雜功能腕表等設計,更透過逆跳和雙逆跳機芯,為業界引入了嶄新的扇形讀時方法,開創先河。自1969年成立同名品牌後,Gerald Genta的設計更見大膽,譬如說八十年代,他將迪士尼卡通人物結合逆跳功能的多枚巴洛克式腕表;又如九十年代出品、結合了鐘樂報時與萬年曆的Grand Sonnerie西敏寺報時問表、全球首枚兼備跳時和逆跳分的Arena腕表傑作等,現在都已成為熱門的珍藏拍賣。 2000 年,Gerald Genta的品牌團隊由Bvlgari收歸旗下,並與位於Le Sentier的表廠進行全面整合,大師終能重拾畫家身分,閒時為品牌繼續創作。2011年,Genta與世長辭;2019年,適逢Gerald Genta 創牌50年,Bvlgari便發表了一枚同樣帶有巴洛克色彩的Gerald Genta Arena Bi-retro鉑金紀念腕表,隨後更推出另一枚以鈦金製的Arena Bi-retro Sport表款,向創意無限的大師致敬。如今再看,新作突破過去6年以鈦金屬打造的專屬風格,趁大師歸天十年之際同步推出藍面鉑金版本,或許早有端倪。影響很多後世腕表設計的Gerald Genta大師。Octo Finissimo Perpetual Calendar以鈦金屬(右)及鉑金殼(左)登場,售價分別為6萬與9萬歐元。 5.8mm的背後是未來 至於有關這枚萬年曆的功能調校,正如品牌代表在剛過去的首個Watches & Wonders虛擬發佈會中所說,大致上會透過三個按鈕來進行,包括 2:00位置調校日期、4:00位置調校月份,以及在 8:00和9:00之間的星期調校鈕。藏家只要以上鍊表盒為萬年曆保持動力,便毋須在2100年2月前調校各個指示;直至2100年遇上閏年,才需再進行校正。值得一提的還有長達60小時的動力儲存,以此複雜耗能的逆跳萬年曆功能來說,非常難得。 萬年曆是放眼廿二世紀的臻品,既以數字作為彼此相通的密碼,更像是種溫柔,叫人保守初心般成就;Bvlgari今以Octo Finissimo超薄萬年曆腕表七度蟬聯世界薄表之首,除可以萬年作證,又可用毫米做單位,帶領表迷回到未來,然後講聲,無論身處何地,大家一往無前,也總算是深究了萬物的軌跡和底蘊。究竟如何以精緻優美的方式建構和詮譯時間?一彎新月又何以為時間作註?Bvlgari再度聯手日本知名建築大師安藤忠雄仔細揣摩,最後透過160枚Octo Finissimo Tadao Ando安藤忠雄限量版超薄腕表,在今年的虛擬表展上以壓軸對話的方式一一為表迷解答。 " I wanted to make a watch that would inspir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