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blot | LVMH Watch Week 2023 | 色彩突襲

這數年要多謝 Hublot,新奇創意十足,為我們撰寫文字時提供充足養份,sapphire 表殼很晶彩,藝術聯乘很吸睛,在過去一片渾沌的時空,讓我們瞥見了希望彩虹。今年的 LVMH Watch Week,Hublot 繼續使出多變招「色」,教人眩目。假如世上某處偏遠神秘地方,真的存在著侏羅紀世界,裡面的恐龍仍是會面對偷獵的危機,以犀牛作借鑑,雖然遠在 1977 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已禁止犀牛買賣,但正如象牙的命運,盜獵和偷賣依然無處不在,數據顯示過去十年犀牛數量銳減 90%,現存犀牛或許不過3萬頭。不想明日的犀牛變成今天的恐龍,只在尖沙咀科學館或拍賣行圖錄上出現,Hublot 和 SORAI 當上了守護天使的角色。 由 Hublot 大使兼前國際板球運動員 Kevin Pietersen 創立的保育犀牛組織 SORAI,正是致力為犀牛撐起強大的保護傘,積極打擊盜獵活動。積極提升打擊盜獵的技術,包括加強巡邏、加裝動物 GPS 追蹤器以及安裝熱感像器等。Hublot 過往則已推出兩款 SORAI 特別版腕表,收益撥捐 SORAI 為保育犀牛出一分力。 Hublot 推出過兩款沙色陶瓷和綠色陶瓷 SORAI 特別版腕表,今年第三款改用粗獷的灰色陶瓷表殼,沿用 Big Bang Unico 計時表為藍本,9:00 位置的小秒針盤飾以犀牛圖騰,混合了黃色、橙色、紫色及粉紅色元素,象徵黎明來臨的朝陽氣息,寄望犀牛迎來平安快活的新一天。腕表的直徑為 44mm,搭載 MHUB1280 自動機芯,最長動力儲備可達 72 小時,另外備有飛返計時和日曆顯示。隨表附送相同色系的橡膠表帶,以及灰色織帶,利用品牌獨門的 One Click 快速更換系統,彈指之間便可替換形象。($181,900)2023 年 Hublot 繼續晶彩,打頭陣的不意外又是藍寶石水晶表殼,但品牌總有辦法大開我們眼界,有別「傳統」的彩虹七色,將 shocking yellow 元素注入腕表,創作了眼前此枚 Big Bang Tourbillon Automatic Yellow Neon SAXEM 螢光黃,更年輕更活潑。 回望藍寶石水晶的發展歷程,可見 Hublot 不斷求變的精神,雖然品牌並非第一個涉獵藍寶石水晶表殼的品牌,但在 sapphire 普及的萌芽階段,Hublot 早已創製黑色和透明藍寶石水晶表殼,然後蛻變出紅色、橙色、黃色、綠色、藍色、紫色等等不同色調變奏。今年黃色重作馮婦,但偏向螢光色澤,比前作更亮眼晶螢。嚴格來說,此黃色不同彼黃色,主要是物料有別,一般的藍寶石水晶表殼,是一種單一的 crystal aluminum oxide 複合物,這次 Hublot 繼 2019 年和2020年兩枚綠色透明表殼款式,再度以名為 SAXEM(Sapphire Aluminium oXide and rare Earth Mineral)的物料製成表殼,在氧化鋁之中注入銩、鈥和鉻等稀土元素,調配出獨特的螢光黃色 SAXEM 物料,替自動陀飛輪塑造全新面貌。 2021 年誕生的 Big...

Continue reading

Omega Speedmaster 65周年 │細看經典超霸表前世今生 及 新一代Moonwatch和321機芯新品

對我來說,每年的1月4日都是值得慶祝的日子,皆因那天是家翁壽辰,但今年的1月4日份外特別,因為Omega以一款新的Omega Speedmaster為2022年打開序幕,慶祝這傳奇超霸表款誕生65周年。既然如此,就正好和大家回顧一下系列的歷史,追本溯源。 Omega Speedmaster始於賽車 成於登月 雖然一直都知道第一代Speedmaster "Broad Arrow "CK2915於1957年面世,但到寫引言時才想起,原來Speedmaster和家翁年紀也只差一歲,真是有夠巧合。對大部份人來說,提到Speedmaster就想起登月Moonwatch,對像家翁一樣於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更甚,畢竟成長時親身經歷過太陽神11號登月這件震撼世界的大事,在他們心中,兩者之間可能是一個絕對的等號。不過,細心一想,從1957年到1969年之間相差達12年之多已可推斷,Speedmaster本身其實並非為登月而設,甚至和任何太空任務無關,而是一如其名字所示,以精準測量速度為初衷的一枚計時表,對象不是穿梭太空的火箭,而是風馳電掣的賽車。Speedmaster的發跡史很典型,但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其成功本就是順理成章,甚至理所當然的事,好表總是不愁寂寞的。簡單來說,就因Speedmaster的結構精巧,製作優良,既堅固又耐用,承受得住賽車時的劇烈震動和撞擊,計時又精準無比,加上表圈有測速計的創新設計,要作分圈計時比起其他表款輕鬆又簡便,集可靠和實用於一身,面世後馬上大受賽車手歡迎,因而建立了絕佳口碑。於是到了1964年,當美國太空總署(NASA)要物色一款計時表作為載人太空任務的裝備,很自然就把Speedmaster納入為測試對象之一。NASA一共向十個品牌發出邀請(但並未告知其目的為太空任務),最後只有四家回應,其中之一交來的是船鐘,馬上可以排除;另外兩家則在第一項測試——在真空環境下的極端溫度變化(正負250度華氏)測試——已不合格,只有一款表能通過合共11項測試,成功度過極端溫差、震盪、強烈撞擊和真空狀態的嚴苛考驗,它就是第三代Speedmaster,型號為ST105.003。順理成章地,Speedmaster自1965年起就成為太陽神計劃的指定腕表,成為一眾太空人的拍檔,並在1969年伴隨太陽神11號的兩位太空人進行舉世矚目的登月任務,那表是第四代的ST105.012。說到這裡也有個小插曲,話說當時登月艙的電子計時系統出現了毛病,於是首位踏足月球的太空人Neil Armstrong將Speedmaster作為後備計時工具留了在艙內,故佩戴Speedmaster登月的其實是第二位踏足月球的太空人Buzz Aldrin。上述故事,各位表迷可能或多或少曾有所聽聞,但較少人知道的是,Speedmaster其實早在1962年已衝出地球、遨遊太空,皆因美國太空人Walter "Wally" Schirra在執行水星計劃"Sigma 7"任務時佩戴的正是其私人的第二代Speedmaster,即採用Alpha式時分針的CK 2998。此外,太空人Ed White在1965年6月3日成為史上首位進行太空漫步的美國太空人時,亦已佩戴早期的第三代Speedmaster ST105.003。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1962年率先上太空的第二代Speedmaster,還是1964年通過NASA測試和1965年Ed White佩戴的第三代Speedmaster,品牌事前都一無所知;換言之,非特製的普通Speedmaster也足以應付條件最嚴苛、最極端的太空任務,Omega的精湛工藝和超卓品質在此彰顯無遺。65年過去,經歷幾次機芯換代,時至今日Speedmaster依然是獲NASA認證可參與所有載人太空任務的腕表,也是國際太空站的永久裝備。 機芯進化史 真正的Omega Speedmaster表迷,又豈會僅僅滿足於表面上的蛻變?馬上來一同回顧其機芯進化史。資深表迷該有聽過Lemania這家機芯廠兼表廠的名字。話說1940年代時,Lemania與Omega份屬同門,是姊妹公司,兩者攜手開展了一項研發計劃,目的是製作一枚體積細小,且能提供12小時累計的機芯,以迎合當時席捲歐美的賽車運動之需要。這也解釋了機芯型號的由來:27指的是直徑27mm,CHRO是計時的縮寫,而C12則指12小時累計。27 CHRO C12又名Lemania 2310,由321件零件組成,亦因此Omega在1949年時將之命名為321機芯,搭載在Speedmaster之中。以直徑論,它是當時世上最小巧的計時機芯,厚度亦只有6.74mm。機芯搭載由星柱輪控制的水平離合計時機制,並以U型夾板固定計時秒輪和計時分鐘輪,配備萬八擺的螺絲擺,以快慢計調速。321機芯曾肩負過無數次太空任務,所有參與雙子星和太陽神任務的Speedmaster皆由它推動,足證其非凡實力。(左至右:Cal. 321的前身27 CHRO C12機芯、以零件數目命名的Cal. 321機芯、1968年接替Cal. 321的Cal. 861機芯、九十年代末應用於Speedmaster的Cal. 1861機芯)1968年,861機芯接力上任取代321機芯,搭載在ST145.022型號之中(早期的ST145.022是搭載321機芯的),即最深入民心的Moonwatch型號。861機芯改以凸輪取代星柱輪控制計時系統,整體構造亦較321機芯來得簡單,大方向是要令機芯更易生產和維修保養。當然了,兩者的精準度、耐用度和穩定性都是毋庸置疑的,畢竟搭載兩款機芯的Speedmaster都獲NASA選用。861機芯一直服役到1996年才由當代的1861機芯取代。兩者的主要分別在於861機芯採用鍍銅或無鍍層的零件,而1861機芯則經鍍銠,因此機芯的色澤有所不同。1861機芯直到2021年才停產,取而代之的是在2019年已登場、採用同軸擒縱的3861機芯。此外,Omega在2019年亦帶來了另一驚喜,就是將321機芯重製,且不是以舊機芯重新打磨那種常見的做法,而是從各種意義上都是貨真價實的重製。有關3861機芯和重製的321機芯,下文會另開段落介紹。上述各代機芯一律都是人手上鍊的,原因在於太空並無重力,根本無法驅使擺陀上鍊。話雖如此,首款自動上鍊的Speedmaster也早在1971年已面世,就是Speedmaster Mark III,內置由861機芯改裝而成的1040機芯,配中置計時分針,因此3:00位不設小盤,加入了日期窗,而9:00位的小盤內亦添上了24小時日夜顯示。順帶一提,由1040機芯改良而成的1041機芯,是世上首枚獲天文台認證的自動上鍊計時機芯。 新一代Moonwatch登場 去年,也是在1月,Omega推出全新一代Moonwatch,搭載3861機芯,正式宣佈服役25年的1861機芯步入歷史(有沒有人和我一樣很好奇為何要跳過2861?)。相比其前輩,新一代Moonwatch主要有兩項新特色,第一是採用同軸擒縱,第二是獲Master Chronometer認證。雖然Speedmaster分別在2005年和2016年已開始採用同軸擒縱和獲Master Chronometer認證的機芯,但一直都未進一步應用在Moonwatch上。因此,新一代Moonwatch絕對是系列的一大里程碑。2019年為慶祝太陽神11號登月50周年而推出的3861機芯需時4年才完成研發,是首枚獲Master Chronometer認證的人手上鍊機芯。其大小、布局以至擺頻皆和上一代的1861相同,寶石數由18顆增加至26顆,動力儲存由48小時稍稍提高至50小時。日差由-1秒至+11秒大幅收窄至0秒至+5秒。不再採用快慢針設計,改以四顆設於擺輪的螺絲作微調,藉此加強穩定性。又加入了拉冠停秒功能,讓用家可以更精準地調校時間。多得採用了同軸擒縱和矽游絲,3861機芯能抵禦高達15,000高斯的磁力。新一代Moonwatch直徑為42mm,設計靈感來自1969年隨太陽神11號登月的第4代Moonwatch,充滿着收藏家喜愛的經典細節,包括不對稱表殼、梯級式表盤、雙倒角底蓋、經電鍍處理的鋁表圈,以及測速計上的“Dot Over Ninety”(簡稱為DON,是採用321機芯和早期採用861機芯的 Speedmaster的特色)刻度和與70成對角的圓點。腕表採用經拉絲打磨修飾的整合式鏈帶,配以全新設計的表扣,以拉絲護蓋襯托拋光的Omega標誌。 3…2…1…完美復活! 接續介紹機芯進化史中提及的321機芯重製。2019年是太陽神11號登月兼人類踏足月球50周年的盛大時刻,正是將321機芯重製的絕佳時機。一如前述,這機芯曾用在多款遠征太空的Speedmaster之中,意義重大。為了重現321機芯的原貌,品牌特別組成專家小組,由研發人員、歷史學家、頂級工匠和資深製表師聯手,深入研究其歷史資料和原型圖紙,並借助斷層掃描技術透視在1972年太陽神17號太空任務中由太空人Eugene Cernan在月球佩戴的ST105.003,務求完整復刻機芯的每一個細節,還原整枚機芯的規格,花了兩年才完成任務。有趣的是,為怕走漏風聲,專家小組更將此計劃取名為"Alaska 11",與Omega當年專為與NASA有關的項目而取的代號一樣。321機芯的整個製作流程均在特設的機芯工場完成,而且每枚機芯的裝嵌,以至表身和表帶的組裝都會由同一位製表師負責,製作極其嚴謹。至於首枚採用浴火重生的321機芯的Speedmaster Moonwatch 321 Platinum,顧名思義,其42mm表殼是以鉑金鑄造,以採用不對稱設計和扭狀表耳的第四代Speedmaster ST105.012為藍本,黑色陶瓷表圈上是以白琺瑯製作的測速計,採用"DON"設計。表盤以黑瑪瑙製作,其深邃的黑調正好襯托出表面上的其他物料,包括18K白金製的時標和時分針,以及三個奪目的隕石小盤。為向Speedmaster的登月歷史致敬,Omega特別以來自月球的隕石碎片裝飾表面。在透明寶石表背下可見鍍上Sedna Gold(原作是鍍銅)的紅金色321機芯,十分悅目。上段介紹的鉑金版索價達55,000瑞郎,對不少表迷來說屬可望而不可即的表款。幸好到了2020年初,Omega進一步推出採用重製321機芯的鋼殼Speedmaster,港幣定價為11萬多,與鉑金版相比親民得多。鋼殼版本直徑為39.7mm,是以前文提及、太空人Ed White在1965年的雙子星4號任務中成為首位在太空漫步的美國太空人時所佩戴的第三代Speedmaster為藍本,採用直身表耳,比以第四代為藍本、42mm的鉑金版小一點,但沿用了後者的黑陶瓷表圈和白琺瑯測速計(當年的第三代Speedmaster用的是電鍍鋁表圈),並同樣採用"DON"設計。對於喜歡古典韻味的表迷,這表"Pre-Professional"的梯級式表面、仿古色澤的夜光物料,加上舊版的立體Omega標誌實在十分吸引。還記得我在引言中提及Omega今年以一款新的Speedmaster為2022年打開序幕嗎?慶祝系列誕生65周年的正正是第三枚採用321機芯的Speedmaster。一見其闊身的箭頭時針,就知道這次Omega改以初代的CK2915為設計靈感,並以18K Canopus Gold鑄造直徑38.6mm的表殼和鏈帶。這種品牌獨家的白金合金既亮白又耀目,而且色澤歷久不衰。除了表殼,以18K白金製成的指針和立體條狀時標上亦電鍍了一層Canopus Gold,確保各項細節的色澤統一和諧。飾於表冠上的NAIAD符號可追溯至早期的CK2915上的防水深度顯示,更添復古韻味。新作的表圈緊跟CK2915以拉絲圓紋的鋼底襯黑字,黑字更是以大明火琺瑯燒製而成,不用多說自然也有“DON”這項收藏家十分重視的特色。翻到背面,會發現透明藍寶石水晶表背上刻有海馬圖案,海馬的眼睛更鑲有傳統上代表65周年紀念的藍寶石,十分有心思。此外,腕表的65周年紀念木表盒上飾有與花梨木相近的紋理,其形狀和設計與1957年原版Speedmaster的表盒異曲同工,極具紀念價值。

Continue reading

電子表也有收藏價值

香港鐘表品牌 H.I.D主理人站在鐘表收藏角度,一直以來慣常收藏的鐘表產品,大眾一般視線只會集中在機械制式的腕表身上;至於電子制式腕表,很多時候都會被人忽略、不被列入考慮之列。原因很簡單,一來是維修問題,二來電子表一般都是大量生產,以罕有度衡量,便少了一份收藏誘因,再加上電子表本身被認定缺乏了人手打磨裝嵌等傳統工藝,更加令它們的收藏價值下降。但實情是,由電子表首次於上世紀中面世以來,也曾經有一些具備收藏價值和條件的款式,值得我們多加留意,甚至考慮作為收藏品清單之列。個人認為,在七、八十年代生產的一些Omega型號最值得注意,皆因在這短短十多二十年間,正值電子表最興旺的年代,款式不單新穎,機芯設計也以突破性的方向研發,故此不少款式無論機芯設計或功能皆極具獨特之處,相比近代的電子表產品,絕對多了一份代表性;亦即是說,一些來自這個年代的電子表款式,除了是今天電子表的始祖,也可說是獨一無二、有著自家特色的收藏品。先以Omega於七十年代首次發表的MegaQuartz系列為例,其時正值電子表開始在鐘表市場崛起的年代,各大品牌包括Rolex、Patek Philippe等都爭相研發能夠提供更精準報時的電子表,其中Omega的Cal. 1500系列機芯就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包括最為人熟悉的星座Constellation Marine Chronometer 款式,腕表配備極高頻率的機芯,不光擁有甚具代表性的外形,而且它迄今仍然是Omega 最精準手表的紀錄保持者。這個Cal. 1500系列機芯,當年主要安裝於不同型號的星座系列腕表身上,主要以長方形為主,也推出過少量另類形狀款式,據了解也有一些極少量的prototype 流入了民間收藏家手中。此外,同期亦有另一台MegaQuartz的Cal. 1300高頻率機芯,準確度優化至每月誤差不多於5秒,一般裝配到海霸Seamaster系列身上。技術上,這系列機芯透過電流令石英材料產生高頻率震動,取代機械表的擒縱系統劃分機芯指針行程,可非常精準地細畫出每一秒時間內的的震動次數,藉此提高機芯運行的細緻度。相比機械機芯最高的5Hz震頻(每秒震動10次),MegaQuartz機芯的2.4MHz能夠大大改善每一秒行程的精準度,從而改善整體腕表的準確程度;相反,基於機械機芯因為結構上無法在高頻狀態下持久耐用,怎樣改變也無法突破高頻率的界限。 收藏這一類電子腕表,其實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首先是維修問題,由於生產日子久遠,零件欠缺,購買時先要確保機芯處於良好運作狀態;其次是電池問題,但這些Omega款式的優勢,在於他們的電池屬常見款式型,比較容易買到,而為了保障機芯可以良好保存,必須定期更換電池,或在長時間不佩戴的情況下將電池取出。另外就是這個年代的電子表,由於內含機械組件,所以亦需定期保養確保機芯能夠處於最佳狀態。

Continue reading

Vintage精選:古董斯文表

新年伊始,疫情依舊,但無論情況如何,工還是要返,表也是需要戴的。雖然現時潮流興戴鋼殼運動表,但在某些場合或本身是斯文派永遠官仔骨骨,戴正裝斯文表會比較合適。刻下人人都在搶運動表,被受忽略的正裝斯文表正好是入手好時機,五位數數不難買到一枚靚仔斯文金表。 Patek Philippe Calatrava Ref. 570 以dress watch斯文表來講,過去10年幾乎是42mm尺碼的世界,直至近一兩年才開始回落,連被認為在當年一手帶起大表潮流的Panerai,近兩年都有推出40mm甚至38mm的款式。不過,在vintage表的角度看,真真正正襯得起西裝又不會與恤衫衫袖爭奪手腕位置的,其實是更細小的31mm或33mm,像Patek Philippe這枚Calatrava Ref. 570的35.5mm 18K黃金殼,在其出廠的1956年時其實已經算是jumbo size或oversized的了。也因為這樣,Ref. 570有個花名叫做「Calatravone」,意思就是Large Calatrava,很有趣。腕表搭載27-SC手上鍊機芯,有紙。約售$150,000。(Berne Horology) Patek Philippe Calatrava Ref. 2448 每當要尋找斯文大三針或小三針表的時候,無論是今次介紹的兩間二手店店主,還是過去所找過的其他店舖推薦,Patek Philippe的Calatrava系列總會榜上有名,證明這個系列在這類表款中真的堪稱經典。又是一款Calatrava,這枚採用18K黃金35mm表殼的Ref. 2448,以其尺碼原本估計是六十年代的型號,想不到原來是四、五十年代的出品,尤其這款表盤沒有分鐘刻度更簡約的款式,應該屬於1950年前後面世,搭載Cal. 12-120手上鍊機芯。這枚Ref. 2448的狀態算很不俗,尤其喜歡它兩支夠闊的太子妃針,很有氣勢,而時針末端向下彎遷就弧形表鏡也很有味道,惟美中不足是小秒針的氧化問題比較明顯。約售$78,000。(Wow Watch Co.) Vacheron Constantin Small Seconds 古董小三針江詩丹頓,基本上只要不是甚麼特別款式,通常3、4萬左右已可買到品相不錯的18K黃金款式。不過,這一枚只能從表殼尺碼和品牌標誌中偏左的「&」字估計是三十年代出品的小三針,驟眼看好像沒甚麼特別之處,卻居然叫價近9萬元。既然有所疑惑,不再依賴自己的老花近視眼拿起放大鏡一看,原來這枚江詩丹頓的表盤是琺瑯製,從表盤中間貼近小時刻度位置的圓點式分鐘刻度就看得到。這些圓點既不是鑲貼在表盤表面,也不是以金漆塗畫上去,而是將琺瑯填在已完成了分鐘刻度的黃金表盤上然後再燒製而成,現今已比較少採用這種複雜的方式做表盤了。約售$88,000。(Wow Watch Co.) IWC Dress Watch 這枚IWC三針表大約生產於五十年代初,型號不詳,只知道搭載改良自Cal. 89的Cal. 401手上鍊機芯,整體狀態還很不錯,巴頓式指針和刻度仍很光鮮。黃金表殼的直徑為33mm,對比現今dress watch多數是36mm、38mm依然算很細,但就是因為這一種尺碼才能夠散發出古董表獨有的懷舊味道。不過,對於當年這類dress watch的設計師還是有點摸不著頭腦的是,為何表冠會這麼細小的呢?難道當代男士的手指頭特別細?為了不破壞腕表圓滑線條的完整,將表冠做到如此小和扁平,實在很難上鍊。約售$22,000。(Berne Horology) Vacheron Constantin Ultra Thin Ref. 2093 很多古董表都欠缺證書或相關資料,這枚江詩丹頓酒桶形表也如是,只能單靠造型來找。估計這是品牌在七十年代尾所推出的一款超薄表,採用18K黃金表殼,直徑33mm,搭載的是K1014手上?機芯。這表看來很大機會是NOS,即是庫存未使用品,帶放射紋的表殼,線條非常美麗,沒有很明顯的花紋,也不見有撞凹,邊角也非常銳利。另外噴砂表盤的狀態也很簇新,沒有任何水跡。吹毛求疵的話,是表殼、馬耳他十字標誌和大部份時刻的金色都有氧化問題,尤其刻度十分黑,假如能夠清洗,相信有機會回復閃亮的狀態。約售$39,000。(Wow Watch Co.) LeCoultre Galaxy Mystery 在LeCoultre還未與Jaeger遇上的四、五十年代,品牌與江詩丹頓合作為美國市場做了一枚經典Galaxy神秘鑽石表。除了小時刻度鑲滿鑽石外,還在一大一小如衛星般繞著表盤轉、代替時分針功能的圓點上鑲了鑽石,很有趣,也是腕表名字的由來。要做到這種Mystery dial的效果說難不難,始終要驅動特大的小時轉碟,機芯扭力要足夠。另外,33.5mm直徑表殼的色澤雖然看來很像不鏽鋼,但光澤較高,原來是14K白金製,也是專為美國市場而推出,並不是常見的18K。腕表搭載480/CW手上鍊機芯,表底有江詩丹頓的名字。約售$38,000。(Wow Watch Co.) Patek Philippe Calatrava Ref. 3537G 屬於Calatrava系列的Ref. 3537,在二手市場的選擇並不算多,即使有,多數也只見黃金表殼,採用白金殼的算是少數之外,採用黑色指針配印刷羅馬數字時刻款式的就更少,幾乎近九成都是傳統立體鑲貼的Baton刻度。論觀感,採用與表殼同色的指針和立體刻度看來是會比黑針印字款式名貴得多,但因為整體用色欠缺對比,搶眼程度其實未必會比黑針印字款更容易吸引目光的注意。Ref. 3537搭載Cal. 23-300手上鍊機芯,約於七十年代初面世,大約於八十年代初期停產。截稿之時,一款黃金羅馬字有歐洲表店叫價5萬6,Wow這枚少見的白金款只是4萬多,抵得多。約售$45,000。(Wow Watch Co.)

Continue reading

從奧運到冬奧

香港鐘表品牌 H.I.D主理人作為奧運大會官方指定計時器,Omega幾十年來一直有為奧運會推出特別紀念版產品,今屆奧運剛於八月圓滿結束,接下來便是明年2月在北京舉辦的冬季奧運會。Omega過去亦會在冬季奧運期間,推出特別版腕表紀念這個每四年一屆的冬季盛事,今次就揀來一些比較有趣的款式重溫。首先是一款來自2010年冬季奧運的Seamaster系列款式,採用原有的Seamaster潛水表作為基礎,把藍色主題改為以紅及白兩色配襯。純白色表面突顯冬季奧運雪地主題,再把原有的可旋式外圈改為紅色,令腕表有著一種非常強烈的對比效果。再在秒針位置加入奧運的五環標記,令其更具代表性。值得一提的是這款特別版採用了品牌研發多年、能讓機芯耐用程度大大提升的Co-Axial機芯,令這款原本比較普通的Seamaster變得更加珍貴。接下來是於2018年冬季奧運會期間推出的一套五款Seamaster系列自動腕表,自從1932年開始第一次成為奧運會官方指定時計之後,這一年Omega已經是第27次擔任大會指定時計,在長達86年的合作關係中,Omega亦為奧運生產過不少紀念版本款式。這款奧運紀念腕表仍然以最能突顯出奧運精神的五色元素作為設計基礎概念,不過就改為一分為五的腕表主色調,每種顏色均注入皮帶和表盤細節突顯五環元素。這一套五款的Seamaster設計上採用了類似Speedmaster外形的經典款式外殼,最大的特色便是其表盤設計,採用了1976年滿地可奧運計時器上所採用過的黑白兩色袋表設計,而這種黑白兩色表盤的構思,亦曾出現在四、五十年代的一款雙秒追針計時袋表上,令這個2018年紀念版系列的外觀,更能突顯一份歷史價值。而同樣地,這系列腕表也採用高級的專利8800 Co-Axial Master Chronometer自動機芯設計,配以透明底蓋,讓機芯底部一目了然,可以欣賞運作情況。同一年,亦即是上一屆冬季奧運會期間,品牌亦推出了貴金屬Seamaster系列腕表,採用多款特別研製的貴金屬外殼,當中分別有18K黃金、18K Sedna金和18K Canopus金合共三個版本。其中Canopus金是品牌當年獨家研發的一種全新白金合金,色澤上比其他白金特別亮白,表面採用蛋白色搪瓷製成,讓這個系列帶有濃厚的古典味。而此款手表線條上,外殼的表圈同時採用薄邊式設計增大表盤面積,營造出獨特視覺效果。機芯則選用上Cal. 8807 Co-Axial Master Chronometer機芯,上鏈擺陀和擒縱搭橋均以玫瑰金作點綴。外形線條上跟同期上述介紹過的五色系列雖然相同,但這個貴金屬系列在外殼物料與表盤設計配搭方面,卻能展現一種完全不同的感覺。

Continue reading

George Tong珍藏:MB&F 青蛙之瞳

George喜歡獨立製表單位的最大原因,是彼此交往沒那麼商業化,更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情懷,你懂造表我識貨。厭倦了凡事計算的勢利眼,他更渴望從獨立表匠感受到真摯的眼神,又或,像MB&F純真爽直的青蛙眼…… 這枚HM3 Black Frog份屬George的第三款MB&F收藏,約購於2010年,其餘兩款分別為HM1和LM1,想一睹它們的廬山真面目,請翻閱敝刊早期的訪問內容。資深腕表收藏家MB&Family 在品牌掌舵人Maximilian Busser的經營哲學裡,攜手創作MB&F腕表的團隊,都是他的老友記,即Maximilian Busser & Friends裡面的那些「friends」;對於George這些一直支持品牌的老主顧,Max更建立了一個MB&F腕表擁有人專屬的The Tribe群組,是族人也是家人,形容為Maximilian Busser & Family亦無不可。帽輕情義重 George當然也是The Tribe的一份子,早前收到由瑞士速遞過來的包裹,內有一頂印有MB&F斧頭式上鍊擺陀圖案的鴨舌帽。這不是甚麼貴重的禮物,但令George感受最深的,是寫在帽邊的一句說話:「You are more than a friend, you are part of the tribe.」George感嘆非常,這兩年可沒購買任何MB&F的產品,但Max仍然惦記著他這位老朋友。「帽子意義重大,傳遞出Max對我們感謝之情。當下我立即電郵多謝他,沒多久他便親自回覆,特別提到我是在MB&F取得成功之前,其中一位最早期信任他們的人。」George認為這就是獨立表匠和大品牌的本質性區別,識於微時,更有一種personal connection,也更念舊。突出的眼睛 HM3初出時並非這個青蛙模樣,當時的兩個款式Starcruiser和Sidewinder,並沒有太多觸動George。「去到第三代變成HM3 Frog,改造得截然不同,看第一眼已喜歡,像潛入水裡冒出雙眼的青蛙。」George很欣賞HM3 Black Frog能把芝柏的基礎機芯,交到Jean-Marc Wiederrecht手上,將擺陀移植至表面,創作出與別不同的HM3,而且,MB&F為了成全心目中的設計造型,每每花費長時間改良細節。「一般上鍊擺陀呈半月形,轉動時力量更大,但HM3 Black Frog追求圓形的旋轉擺陀,為了使其off balance,擺陀其實設計成一邊重、一邊輕,才能達到最高旋轉效率。」無瑕表鏡 兩個蛙眼般的時分顯示,造型是很有趣了,實用性又如何呢?有請George以用家角度親身解畫。「兩個圓拱形顯示弧度極彎,打磨藍寶石水晶的工夫肯定十分艱巨,結果相當正面,圓拱形表鏡像放大鏡,清楚透視內裡的顯示,讀時容易,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一如以往,George購入了HM3 Black Frog的一號作品,全世界只有另外的11人擁有同款作品。

Continue reading

奧運五環計時

香港鐘表品牌 H.I.D主理人原定每四年一屆、2020年於日本東京舉辦的奧運會,由於疫情關係,最終押後到今年才上演,並於八月初圓滿結束。值得一讚的是,香港代表隊取得歷來最佳成績。縱觀奧運歷史,歐米茄作為賽事的長期合作夥伴,自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便為奧運會提供官方計時器,而多年來,品牌更會於每一屆奧運會設計一些特別版腕表。這些特殊的奧運系列腕表,均按照每屆奧運會的主題製作。其中一系列特別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製作的腕表,便極富特色,比如最具標誌性元素的Olympic Timeless型號,就擁有獨特的布局和機械設計,當年為配合奧運主題,歐米茄特別為這款計時表加入了一些特殊功能,兼且融入極能代表奧運的五環元素。Timeless Collection系列於2008年首次推出,建基於歐米茄研發多年、著名的Co-Axial同軸擒縱系統自動上鍊機芯。此Co-Axial同軸系統旨在提高擒縱系統的可靠性,並使其更耐用、可靠,即使機芯在長時間運作的情況之下,亦盡量減低擒縱系統的正常損耗,有效延長機芯壽命。讓Co-Axial同軸系統在功能上變得實用的原因,是改變了整個擒縱機械組件結構與運作模式,相比傳統的擒縱系統,Co-Axial系統減少擒縱機械部件的互相撞擊力度和次數,因而令相關金屬零件耗損程度大幅減少,能夠延長機芯正常運作的時間。這就是為甚麼歐米茄聲稱Co-Axial同軸機芯的維修周期時間,可比傳統擒縱機芯增長一倍的原因。 除了同軸機芯之外,Timeless系列最特別的是表盤上的功能顯示布局,為配合奧運主題,歐米茄重新編排整個顯示,目的是善用奧運五環標誌的特質,將功能融入標誌之內。 其中包括一個相當特殊的7天計時盤(左面第二個)和指針式星期顯示功能(在奧運五環正中間)。此外,還有30分鐘計時盤、小秒盤和12小時累計盤顯示,在五環內展示五種功能,與奧運主題相得益彰。某程度上,腕表也不失傳統因子,採用歐米茄超霸表系列沿用的表殼,造就腕表經典的模樣,42mm直徑亦是合理選擇。為配合古典造型,歐米茄選用了1957年第一款超霸表使用過的經典Board Arrow時分指針,使其更具標誌性和更符合運動主題。所以我認為此型號是收藏中相當不錯的款式,無論功能和設計上,均與歐米茄過去製造的大多數計時表頗為不同。當年,品牌合共推出了四款不同版本,包括全鋼款配皮帶、全鋼款配鏈帶,以及更頂級的黃金款和玫瑰金款。 話說回頭,腕表設計主題與上世紀九十年代的Eberhard Chrono4有點相似,當年這款Chrono4計時表引起不少話題,曾經創製一組從未出現過的線性平排計時顯示而大獲好評,傳統計時表一般在3:00及9:00位置,又或3:00、6:00及9:00位置,以兩或三個副盤作為顯示格式,所以Eberhard Chrono4的確是計時表設計的一大突破。它不止布局的轉變,如何調整計時齒輪系統來實現直線式的計時顯示,確實是一種全新概念,也是一項計時腕表的突破發展,因為直線式功能顯示在機芯結構設計上比傳統制式複雜很多,零件擺放位置需要更高的技術配合方可,怎樣才能將齒輪放在合適位置使機件順暢運行、互相配合穩定地運作是整個機芯設計的關鍵。 對於歐米茄來說,讓這些功能與奧運標誌的設計融為一體,更進一步發揮這種功能概念的特性。現時這系列腕表在市場的價格,不鏽鋼版本大約介乎四萬港元水平也算相當合理。

Continue reading

George Tong珍藏:神雕與塗龍

George的收藏,儼如一本記載絕世高手的典籍,內裡包含研發機芯超班的Jean-Francois Mojon或Jean-Marc Wiederrcht、設計陀飛輪出神入化的Eric Coudray、繪製琺瑯公認第一人的Anita Porchet等等。上一期George分享過雕刻大師Olivier Vaucher的作品,今趟安歌雕刻工藝,帶來荷蘭籍雕刻匠Kees Engelbarts的出品,劉德華和古天樂兩代神鵰大俠各有各神韻,兩位神「雕」高手也風格迴異,Kees手上的一把「塗龍」刀,便深得George歡心。資深腕表收藏家Kees Engelbarts生於荷蘭,扎根於瑞士日內瓦,九十年代曾任職Franck Muller,之後好比逍遙獨行的世外高人,這邊接上積家訂單,那邊替Hublot代勞雕刻,同聲同氣的獨立單位更是合作無間,Philippe Dufour、Svend Andersen、Peter Speake-Marin等等出品也曾出現Kees Engelbarts的斧鑿留痕。偶然生商機 促使Kees Engelbarts萌生以自己名義推出雕刻腕表的念頭,源自一趟受人賞識的經歷。「當年Kees周遊列國示範engraving art,某次去到日本,當地有人對他手上的作品驚為天人,請求他出讓,但Kees不捨,決定重造一枚,自此開始度身雕刻的生涯。」Kees出道大約廿年,自家出品約70枚,平均一年僅造3枚,George直言產量稀少。「Kees不喜歡日以繼夜趕工,這樣作品根本毫無靈魂。十多年前,Kees曾把一位波蘭籍雕刻匠收為徒弟,用心培訓了一、兩年,對方卻突然跳槽,進入一家大品牌,令Kees意興欄柵。」在Kees心目中,大廠的流水作業,只會磨滅工藝靈魂,自此Kees再沒授徒的打算,迄今仍是一人雕刻單位。高手愛高手 以George的理解體會,表匠之間,都會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依我所見,日本餐廳的米芝蓮名廚,閒時多與同級數的名廚聚在一起,三星同三星玩,和水平較低的甚少接觸。表匠亦然,高手通常走在一起,Kees和Peter Speake-Marin稔熟,九十年代末出道的Kees,第一份接下的訂單,介紹人就是Peter Speake-Marin,我也是經由Peter推薦認識這位雕刻大師。」George補充,因為Kees的工作坊設於日內瓦,同鄉Gronefeld兩兄弟出席表展,都會寄宿於Kees家中,彼此情同手足。雕刻中的大巫 George於2009年首次接觸Kees Engelbarts,驀然發現,原來天外有天、雕外有雕。「自己以往也有不少雕刻腕表,以為水平很高,但跟Kees Engelbarts相比,是小學生和大學教授的天淵之別,Kees完全是另一個層次,它的出品有如Rolls Royce,其他人大概是Toyota的等級……」 George從事玩具生意,經驗告訴他,把中國公仔交給外國人設計,絕大多數和東方人認知背道而馳,在他們眼裡,中國人是戚眉的、喜歡戴帽的、像清朝人……「第一眼看到Kees Engelbarts雕刻的龍,驚嘆好靚、好靚、好靚,完全不像西方人眼裡的龍圖騰,反而能好好呈現亞洲風味、神韻。」只賣有緣人 George非常欣賞Kees Engelbarts的藝術家風骨,聽說,有一回他往杜拜推銷腕表,殊不知客人劈頭第一句要他六折出售,為了保持表匠的尊嚴,生意泡湯也在所不惜。「遇上看不起他的客人,他寧願得罪對方,做不成生意,也不會賤賣自家出品。」Kees亦希望客人懂得欣賞他的作品,George於2011年購入這枚勾勒日式風格雙龍的腕表,原來過程中,並非簡單的一買一賣關係,更多是收藏家與藝術家的惺惺相惜。「Kees把腕表造妥兩年,經常佩戴於自己腕上,某次相聚,彼此已很熟落,他知道我喜歡那枚龍表,便直率問我有沒有興趣,還表示非有心人不賣,覺得和我有緣便沒所謂。」當年Kees翻新腕表之後,特地遠道而來香港將腕表交到George手上,之後George更曾到Kees府上作客,這正正是George經常強調,和獨立製表單位特別投契的關係。

Continue reading

Omega奧運珍藏

香港鐘表品牌 H.I.D主理人奧運會自從在十九世紀末( 1896 年)在希臘雅典首次舉辦以來,每四年舉辦一次,只有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分別停辦了三屆。踏入 2020 年,原本由日本舉辦的奧運,又因橫掃全球的疫情影響,舉辦日期一再押後,而且更是史上首個被押後了整整一年的奧運。雖然今屆奧運暫定於大約個半月後舉行,但又因疫情未受控,至今能否如期舉行,仍然存在很多變數。上期提過一些上世紀早期 Omega 特別為奧運開發的計時器,其中包括有腕表、袋表,以及一些精密的電子計時器。 至近代品牌已開始把奧運作為一個主題去發展限量版腕表產品,這系列的產品亦已成為每一屆奧運會品牌的焦點系列。當中更不乏一些以經典奧運款式作為藍本,再重新設計而成的腕表,目標是為紀念這個每四年才有一次的世界體壇盛事製作特色腕表,讓收藏家可以有一個主題性的收藏方向。要數近代奧運系列,第一款我想推介的是 2008 年面世的限量版 Seamaster 腕表。這款配備 18K 黃金外殼的 Seamaster XXIX,本身是以 1956 年品牌為澳洲墨爾本奧運會製作、推出過的一款同系列腕表作為設計藍本。當年款式名為 Seamaster XVI (代表第十六屆奧運),本身是以一款同年代的腕表為基礎,先在表面上配以獨特設計,例如採用金屬刻度,再在表面 6:00 位置標記下,加上以羅馬數字組成 XVI 的金屬標記,另外採用了重新設計的外殼,當中尤其是表耳設計部分,線條獨特,而且整體簡潔,令到當年這款第十六屆澳洲墨爾本奧運會特別版腕表倍覺典雅。而這款 2008 年腕表由於是為了第 29 屆於北京舉行的奧運會而製,所以把表面上 Seamaster 字樣底下的標記,換成了代表 29 的羅馬數字「XXIX」,而當年在底蓋上以雕刻製成的凹凸奧運標記,則被換成為北京奧運標記。相隔半個世紀,由於生產技術進步了不少,所以於 2008 年推出的這款復刻版奧運紀念腕表,亦在製造上比 1956 年的款式大有進步。首先,外觀上細看 2008 年款式在外殼打磨、表面製造精細度,當中尤其是底蓋部分的雕刻圖案最為明顯。底蓋不再像 1956 年款式般,只在中央部分刻有奧運標記,而是在奧運標記周邊加入了凹凸圖案,讓 2008 奧運標記更加突出和有立體感,而且底蓋的邊位亦刻滿限量數目、奧運日期、以及識別此表的字樣。表盤方面,則選用了象牙色經打磨製成的光面效果,而所有的金屬凸字刻度和標記,就更加比 1956 年款式做得更加細緻、精美及更有層次感。機芯方面,品牌當年亦特別為此表採用了一台 Cal.2403 自動上鍊天文台級別( Chronometer )機芯。特色是比較罕見的 3.5Hz ( 25,200 A/h )擒縱震頻,擁有 48 小時動力儲備,而且機芯更是 Co-Axial 制式設計,屬當年高級別兼罕有。全數限量生產 88 套,這款 2008 年奧運限量版,我認為非常有收藏價值。

Continue reading

George Tong珍藏:貝母神雕

當George把腕表端出來,先讓我們估一估屬於哪個品牌?雖然表面沒一粒文字,但從陀飛輪搭橋的Place Vendome造型,以及鮮見的貝母雕刻工藝,還是有一點兒端倪看得出來(實在不知道答案?大圖有腕表型號,下文亦有交代!); 另外,宛若山水畫的珍珠貝母雕刻,出自何位高人手筆?得到素來崇尚工藝的George青睞,自然不是泛泛之輩,那就是雕刻大師Olivier Vaucher,以不同色澤的珍珠貝母,堆砌出海邊小屋風光,2007年George驚鴻一瞥,大呼nothing like it 無可比擬!資深腕表收藏家大牌寵兒 工藝表欣賞多了,沒理由沒聽過Olivier Vaucher的名字。這位master engraver於日內瓦開設工作坊,在各大品牌心目中等同信心保證,Hermes Arceau Tigre的漸變琺瑯表盤、Richard Mille RM19-02 Tourbillon Fleur的開花雕刻、Van Cleef & Arpels的逆跳仙子等,同屬大師傑作。Olivier Vaucher真正讓George留下深刻印象的出品,其實是江詩丹頓250周年的Masques面具系列:「表盤十分漂亮,工匠花上數月才能造成一塊表盤,加上限量生產,極度搶手。」不能抗拒的表盤 面具系列大收旺場,Olivier Vaucher也得到Van Cleef & Arpels賞識,2006年開始構思貝母雕刻的Landscape系列。「VCA參照1925年的首飾盒設計,情商Olivier Vaucher將其珍珠貝母砌成的風景畫移植到表盤,2007年SIHH期間,品牌展示已完成雕刻的那一片表盤,第一眼已經喜歡到不得了,更是我第一次不用看到整枚腕表成品,光憑表盤已決心購買的經歷。」因為Van Cleef & Arpels不會自製機芯,於是向同門Piaget借來600P陀飛輪機芯,然後George還可按心水選擇腕表配搭,包括白金表殼和baguette-cut鑲鑽表圈,表背用上貝母夾板,陀飛輪小窗配備鑲鑽框架,還刻上「Piece Unique」孤品字樣。「超時」空傑作 還在構思階段的時候,Olivier Vaucher預計每一片貝母雕刻表盤的製作工時約150小時,但工藝大師就是有精益求精的脾性,埋單計算,遠遠超時工作。「Olivier Vaucher造第一枚表盤時太過努力,最後足足花上350小時才完成,當時我還跟品牌打趣說,收取我150小時的成本便好了,不要額外計算那200小時的超時費用……」之後Olivier Vaucher繼續為品牌製作了多枚Landscape款式,但在George眼裡,畢竟第一枚才最鬼斧神工。親身尋「母」 Olivier Vaucher曾表示,接下VCA這趟任務,最大挑戰是搜羅配合構圖的貝母材料。「當時市面上沒那麼多colourful的珍珠貝母,他要親身飛往大溪地,聘請潛水員尋找指定顏色的貝母。」 George直言,這種貝母雕刻表盤,難度更勝彩繪表盤。「珍珠貝母十分堅硬,雕刻時稍一失手,便無從補救。而且成色天然,不能人工改色,要謹慎搜尋合適原料,再根據手頭上的材料組成心目中的圖案。這表盤的工藝是world class的,猶如一枚art piece,愈看愈喜歡。」 目前為止,George擁有只此一枚的Olivier Vaucher出品:「暫時其他作品的水平都及不上這一枚,將來有沒有機會?看緣份啦。」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