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間存在了兩世紀的鐘表生產商,Omega跟很多同期面世的品牌一樣,並非一開始就生產腕表,而是由生產袋表開始。對Omega來說,它們的袋表產品當中,有很多亦非常值得收藏,而且趣味性更非常之高,今次我揀來的是其中一款生產年期最長、最具歷史價值意義的雙秒追針計時款式。為甚麼我說它最具歷史價值?因為這系列袋表自1932年面世以來,曾多次被奧運會選取為指定官方計時器,意義重大。而且在機械結構上,它的機芯亦有很多獨特之處,十分值得欣賞。
在繼續介紹這系列產品之前,先簡單講解一下雙秒追針計時功能的運作原理。一般傳統計時表只有一支秒針,功能上只有啟動、掣停、重設;而雙秒追針計時設計上,則會增設一顆按掣,每當啟動計時器,這顆按掣就是負責管理掣停第二支計時秒針,在計時器運行期間每按一下,第二組計時秒針便會被掣停(於是便可記錄兩段時間),再按一下,這支秒針便會追回正在運行的第一支秒針,跟它同步繼續運行,所以才有「追針」之名。這個功能的目的是要方便記錄多於一段的時間差距,而不需要重新計算。
起源於1932年,這系列的雙秒追針計時袋表首次出現於當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作為大會官方計時器,它搭載一台手上鍊Cal. 1130雙星凸輪式計時機芯,機芯採用黃銅製成,擒縱屬於傳統微調制式,擺輪附設補償平衡螺絲。雙秒追針機械結構劃分為兩組組件,一組負責一般分/秒計時功能,另一組負責追針計時功能,每組均備有獨立的星凸輪(又名星柱輪)零件負責管理開關。當中最大特色是在追針功能一組狀似鉸剪的零件之間,加設一條伸縮彈簧,負責令鉸剪零件保持開關狀態,這是雙秒追針計時機芯中比較少見的設計。

由於袋表尺碼一般較腕表為大,零件結構亦比較堅固,所以操作起來感覺更實在、更直接,手感亦更佳。由於消除了按掣一刻金屬本身伸縮性導致的誤差,所以計算時間更為精準。這款Cal. 1130機芯自1932年面世以來,曾多次被奧運會指派為官方指定計時器,一直沿用至1960年代,引證了它的可靠性。它亦生產過很多不同的款式型號,由最早期的白色瓷面型號,到中期的銀白色表面,再到後期啞黑面配以獨特紅色膠質外殼。外殼設有外置按掣及孭帶,方便奧運裁判員專用:

而除了這些奧運使用過的款式,官方近代亦曾以此機芯為基礎,推出過一系列精裝18K金版雙秒追針計時袋表,分別為白金、玫瑰金及黃金款式,各限量100台。除了外殼及表面經過重新設計,就連機芯也經過大幅改動,據了解機芯是由廠房內舊有零件加工製成,先把原有的黃銅物料鍍上銀色的鈀金,為了提升質素,所有的零件亦重新打磨,例如加入斜邊打磨,增強機芯的立體感。另外為突顯星柱輪,特別將其藍鋼處理。至於擒縱系統,則被改為鵝頸微調制式,配上透明底蓋。雖然這系列袋表當年售價不菲,但以罕有度、工藝角度來說,絕對有收藏價值。

整體上這系列的Omega雙秒追針計時袋表除了具備極高的歷史價值,加上奧運的故事背景,所搭載的Cal. 1130手上鍊機芯的確是一個既好玩、又耐用堅固的機芯。它現時的市場價值約處於1.8萬至3萬左右的水平,絕對可用抵玩形容,值得留意。